出花園是潮汕地區(qū)一種特有的傳統(tǒng)成人禮俗。在潮州人的眼里,未成年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花園里一樣,等到其年滿15歲時,就要將孩子“牽出花園”,表示其已成年能獨立生活。
習俗儀式
廣東潮汕地區(qū)一種特有的傳統(tǒng)成人禮俗。有15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jié)和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jīng)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其儀式是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習俗類型
在澄海,父母采來12種不同鮮花,浸在水里給孩子沐浴,母親給孩子扎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著12顆桂圓和2枚“順治”銅錢。
出花園之日,成年的少年有許多拘束和講究要遵守,F(xiàn)今,許多儀式內(nèi)容有所簡化。
在汕頭市潮陽區(qū)的關埠鎮(zhèn),出花園的孩子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了,父母需給回禮,買些喜慶的東西送過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餅等;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潮安縣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圓和“順治”錢)——而且這一身行頭必須是舅舅家送的;當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
男出花園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雞,女者用母雞,要請親族吃酒菜。
澄?h風俗與潮安縣大體相同。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踝、雞鴨,親友回敬布匹。
儀式細節(jié)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成人禮習俗,年滿15歲的孩子要舉行“出花園”儀式。因各地習俗不同,比如,有些地區(qū)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要用12種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淋浴等等,所以現(xiàn)以揭陽市區(qū)為例,淺談一些“出花園”禮節(jié)。不再祭拜“公婆母”潮汕人認為,小于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里的,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庇護著,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于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生活在“花園”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jīng)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身穿新衣,腳著木屐,頭戴“石榴”花
“出花園”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來的新衣,木屐,一般為紅色。當然,現(xiàn)今很多繁瑣禮節(jié)已經(jīng)被簡化,舅舅可以直接送紅包給外甥(女),讓孩子自己置辦。并且,這天早晨,父母會讓小孩子把一枝帶有吉祥意義的“石榴”花別在耳朵上。
吃早餐,“咬”雞頭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湊齊八人,早餐有公雞一只,甜品,青菜等各種拼湊成八道或十二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講究的,“出花園”者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他(她)的專利。其意義是,長大后能出人頭地,興旺發(fā)達。“出花園”者舉箸之后,別人才可以吃東西,每一種食物都是這樣。 當出花園者屬雞時,應該以鵝代雞。宴請親朋好友,收送禮物這天中午,備辦豐盛的午餐,宴請親戚好友。席間,家人、親人向孩子祝愿,贈寄美好的愿望。“出花園”前幾天或當天,親戚們都會前來送禮,或是紅包或是禮物,禮物是給“出花園”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辦,進行回禮。
其他在揭陽,有一個說法,出花園這天,孩子不能跑太遠的地方,甚至不能過橋。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務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寵著。為圖個好兆頭,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不會被拒絕。
具體時間
揭陽市出花園一般都是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這一天,有部分的要先求神問捕.如果當年有出花園者的話一舅舅家會從年頭就開始養(yǎng)一只公雞在七月初六送過去.
古代情況
中國古代男子15歲“束發(fā)”“成童”,即少年成年加冠禮在20歲,女子成年“及笄禮”在15歲;各少數(shù)民族男女成年禮的年齡各有不同,一般在18~20歲之間。
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苯o15歲者舉行成人禮,說明將成人歲數(shù)提前。
潮汕地區(qū)過去的成人加冠禮,府縣志多無記載,惟清嘉慶《澄?h志》有載,謂時在男子結婚之前,家人為其預備冠巾,冠巾由族長授予。舉行儀式時,由贊禮的人致祝詞,然后加冠。
此俗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舉行,平民無此俗。
女子則在將嫁時,用笄把頭發(fā)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論貴賤都這樣做。
在此之前父母要準備好各種糕點以便祭神,并要為孩子準備好新衣服在出花園當天穿。
在當天,會廣邀好友親戚前來慶祝,在此時會將三牲果晶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祭拜,訴說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還會煮上十幾個雞蛋由孩子吃下表示吉祥。
接下來就是請客人入席,擺上酒菜。
在這其中會在出花園的孩子前面擺上一只雞,其他人不能動。
有條件的一般還會擺上很大的螃蟹,意為“拜蟹手足”(在潮汕話中的意思是手腳多動),即告別兒童時代。
而且在出花園當天,孩子會一直很悠閑不能干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寵著。
還有的那天要早早起床,穿上大紅的新衣,還要穿紅色木屐,連內(nèi)衣也要大紅色的。
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要到家里來吃中飯。吃午飯前,出花園的孩子要先吃 1.豬大腸炒蒜 2.韭菜炒蒜 3.豬肝炒蒜 4.豬心炒蒜 5.春菜炒蒜 6.豬肺炒蒜 7.湯圓(一定要吃兩個 好事成雙)等共9種,拜祭的有三禽,要咬一下雞頭和雞屁股,意為長大了。
因為在當?shù),未滿15歲的孩子不能吃雞腳,因為人們認為吃了雞腳的小孩手會顫抖,寫不好毛筆字。
然后大家一起吃飯。
出花園這天不準把電話打出去,不能見生人,不能出門,凡事都要百依百順,無論是孩子對爸媽說的,還是爸媽對孩子說的,都要說個“好”字,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拒絕,以圖個好兆頭。
傳說記載
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于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只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lián)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lián)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睂Φ煤茫险邔⒐u送他。回到家里,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后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后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