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廣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qū)人民南路一段,地處成都市中心心臟地帶。是人民東路,人民西路,人民中路與人民南路的起點。其形式與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
天府廣場它占地面積8.8萬平方米,形狀為矩形,長比寬約1.5:1,地面全部由經(jīng)過特殊工藝技術(shù)處理的淺色花崗巖條石鋪成。
天府廣場既是成都市的經(jīng)濟、文化和商業(yè)中心,又是成都市的地鐵交通樞紐地帶,歷來是成都乃至四川的象征,更是成都的一張城市名片。
天府廣場正北方的是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雕像,它的高度達到30米,每逢盛大日子,中共四川省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會令人清洗毛澤東主席雕像的灰塵。
歷史沿革
現(xiàn)在的天府廣場在古代成都的皇城附近。
公元前347年,相當(dāng)于中原的戰(zhàn)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dān)山一帶。較為罕見是,蜀王沒有采用當(dāng)時西周營國制度對正南北中軸線的要求,而因地制宜、依勢傍路地采用了一條北偏東約30度的軸線來定位建城。至此,這條偏心的中軸線,以及沿這條軸線在后來的秦大城、唐羅城中發(fā)展出的方格路網(wǎng)結(jié)構(gòu),一直沿襲至明初,總共近一千七百多年不曾改變。
公元前311年,秦滅蜀后,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仿咸陽城,在緊鄰蜀王城的南邊和西邊分筑“大城”和“少城”!吧俪恰币蚱渲幸泼穸酁樯藤Z和手工業(yè)者而成為城市商貿(mào)活動頻繁的經(jīng)濟中心;“大城”則為政治、軍事機關(guān)和秦移民住地。從此,成都城在其后的兩千三百多年中,雖屢有興廢修葺,但其城市位置一直沒有更移!疤旄畯V場”,即處在當(dāng)時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處。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節(jié)度使高駢以“秦大城”為中心,呈同心圓狀向“秦大城”外擴出一圈新城,為“唐羅城”。原內(nèi)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為“子城”。
公元908年,王建割據(jù)四川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為宮殿。公元925年,“前蜀”為后唐滅。兩年后,成都尹孟知祥在“唐羅城”外再次加建“羊馬城”。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至此,成都已形成一個單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蜀王府”雖歷經(jīng)戰(zhàn)火,多次興廢,都始終維持在城市的正中心位置未變。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后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筑群。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
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為宮,兩年后撤離時縱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毀于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最大規(guī)模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成為“巴蜀文膽之所在”。貢院中主體建筑為“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鱗次櫛比的考棚。
民國時期,“貢院”雖先后被用作軍政府、學(xué)校和其他民政辦事機構(gòu),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習(xí)慣稱之為“皇城”。
而進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和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中,“皇城”與“皇城壩”遭受了巨大破壞,直至消亡。
1951年,“皇城”的城門洞以南被拓開了70米寬的人民南路!盎食恰睆拇碎_始進入危境。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徹底走向消亡。
1968年,僅存的明代“蜀王府”城墻及城內(nèi)明、清兩代的古建筑群被大部分拆毀。
1969年,“皇城”遭受到了最致命的一擊:皇城門樓、“明遠樓”、“致公堂”等最后的古建筑被拆除。
1970年,“皇城”的護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的,則是存留至今,布局狀若“忠”字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展覽館”和巨型毛主席塑像。
1997年,在擴建中心廣場的政令下,廣場兩側(cè)的民居被迅速拆除。未經(jīng)任何公開說明,施工單位將廣場內(nèi)部近百株茂密的梧桐樹砍光,而不進行移植。廣場西側(cè)歷經(jīng)“十年浩劫”而幸存下來的清代“皇城清真寺”此次終于難逃劫數(shù),被夷為平地。這使得成都在其城市“建設(shè)”史中再次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該寺建于清初,但其中很多建筑構(gòu)件實為明代遺物。整個建筑群坐西向東,占地5132平方米,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寺廟園林布局!八虑霸O(shè)照壁,形成小廣場。進大門,迎面為“開天古教”牌坊,沿中軸依次為“邦克樓”和“禮拜殿”,兩側(cè)以廂房和走廊圍成院落。中心建筑“禮拜殿”為單檐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小青瓦屋面……該寺建筑群雖為清初風(fēng)格,但裝修卻嚴(yán)遵伊斯蘭教規(guī),不用動物飛禽,僅以植物和伊斯蘭經(jīng)文占綴!(圖19-22)“皇城清真寺”是四川省最大的清真寺,在東南亞影響頗大,也是伊斯蘭教會公認的全國24個大清真寺之一,與成都著名的道觀“青羊?qū)m”一樣同屬市級文物保護古建筑。這樣一棟中心廣場邊僅存的文物建筑,在民間的抗議力量和長官意志之間相持了一年左右后,最終還是被無情地拆除。而后,在面向“天府廣場”的基地邊線向西退后幾十米處新修了一幢四層高,表面覆蓋有穆斯林建筑拱券、中式大屋頂和挑檐等各種混雜符號的混凝土“仿古”建筑以示補償。
2007年由市文化局對天府廣場周邊規(guī)劃的文化設(shè)施組織了國際性設(shè)計招投標(biāo),包括天府美術(shù)館,天府博物館,天府歌劇院。這些規(guī)劃建筑將與現(xiàn)有的科技展覽館,錦城藝術(shù)宮在天府廣場周圍形成市民文化設(shè)施圈。但由于實際操作問題和之后的汶川地震,這些項目都被迫擱置。
旅游信息
公交換乘
天府廣場西站:
16路:火車北站公交站~火車南站公交站
26路:天府廣場西~大源村
38路:天府廣場西~藍谷地
47路:金沙公交站~成仁公交站
61路:SM廣場公交站~石羊場公交站
62路:全興路~桂溪公交站
104路:天府廣場西~賴家新橋
118路:天府廣場西~新會展中心公交站
300路:火車北站東廣場~雙流機場
天府廣場東站
16路:火車南站公交站~火車北站公交站
45路:雙楠小區(qū)~建設(shè)巷
61路:石羊場公交站~SM廣場公交站
64路:金沙公交站~昭覺寺公交站
300路:雙流機場~火車北站東廣場
地鐵換乘
地鐵1號線:升仙湖~世紀(jì)城(2010年10月開通)
地鐵2號線:成灌客運站~經(jīng)干院站(2012年開通)
建設(shè)問題
據(jù)介紹,停車場建在天府廣場地下2層,以解決這一地區(qū)周邊商場和辦公樓的停車問題。停車場以下的地下第3層,建設(shè)地鐵站和一座變電站;停車場之上的地下1層,計劃建設(shè)成商業(yè)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購物中心等;天府廣場地面除保留草坪外,還種樹栽花,設(shè)置雕塑,并在西廣場空地建起一座博物館。地下停車場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與天府廣場周邊大廈相通,是成都市面積最大的地下社會停車場。
已經(jīng)開通運行的的地鐵1號線、地鐵2號線也在天府廣場交匯,天府廣場成為新的焦點,天府廣場下穿隧道也完成了全部綠化工程,天府隧道的綠化主要是利用人工更換手段,其主要方法就是在擋土墻下50厘米寬平臺和隔離帶臺階上放置可更換的四季花卉,從而打扮成為成都最漂亮的鮮花隧道。
成都是一個單中心結(jié)構(gòu)的、集中式的平原城市。今天的成都“天府廣場”位于成都市正中心,其形式與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
面積為88368平方米的天府廣場位于成都市區(qū)中心。綠草茵茵,鮮花艷艷,在大廈林立的都市是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廣場西面的皇城清真寺年輕而又古老,因為在廣場修建之前它已存在數(shù)百年,1997年,這一伊斯蘭教堂以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廣場北面是四川美術(shù)館;正北是省展覽館;廣場東面的錦城藝術(shù)宮曾經(jīng)是西南最大的藝術(shù)殿堂。緊鄰的人民商場是全國著名的商場之一。附近的天座商城是一座地下商城。從鹽市口向北穿越蜀都大道一直延伸到玉帶立交橋附近。
設(shè)計方案
水鄉(xiāng)廣場
構(gòu)成元素:在三套方案中,“鄉(xiāng)”字形水景觀先期已經(jīng)公布。整個廣場地面景觀通過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cè)的大部分面積為地下一層的下沉廣場,其余部分則是由水景、大量樹木等組成的地面景觀。
方案特點:該方案的最大特色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園林藝術(shù)的融合,西廣場“鄉(xiāng)”字形的水景從密布的綠島和樹陣蜿蜒而過;東廣場則是國內(nèi)面積最大的下沉式廣場,廣場上的玻璃雨棚不僅能將地鐵站的六個入口完全覆蓋,還能夠讓人們站在廣場上,透過玻璃直接看到在地下往來穿行的地鐵。
太極廣場
構(gòu)成元素:這也是一套以“水”為主的廣場,與前一方案不同的是,一個太極云圖(八卦圖)中部曲線將廣場自然分為兩部分,東廣場依然是一個下沉式廣場,西廣場則是一個噴泉景觀,中間則是太陽神鳥圖案。
方案特點:東、西廣場都以太極魚眼的雕塑作為核心,西廣場的水景中,其太極魚眼還承擔(dān)噴泉功能,效果圖上可以看到,在碧波蕩漾的水池中央,藍色的魚眼分為三層,層層噴射出白色水柱。
蜀字廣場
構(gòu)成元素:前兩方案都是以水為主,此方案可以說是一個“旱”廣場。西廣場上被設(shè)計成一個大大的象形文字“蜀”字,
東廣場同樣是下沉式廣場,不過其核心由太極魚眼變成了太陽神鳥圖案。
方案特點:“蜀”字廣場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表現(xiàn)了延續(xù)五千年的古蜀文明。該方案的另一獨到之處在于,其上的地鐵出入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景觀之下了。
設(shè)計評價
圖騰雕塑
后兩套新方案的共同特點在于,作為古蜀文明重要標(biāo)志的太陽神鳥被充分融入設(shè)計元素之中。此外,兩套方案均設(shè)
計了圍繞廣場四周的十二文化圖騰柱和十二文化主題雕塑群。
文化圖騰柱每根直徑1.2米,高12米,頂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陽神鳥的暗紋隱飾于球體表面,主體采用金沙遺址出土的內(nèi)圓外方形玉琮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頂尊底座為圖騰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兩側(cè)的裝飾紋分別是金沙的眼形器紋和三星堆的云紋。
天書地畫
兩套新方案的另一獨特之處還在于,其巧妙地將左右相對的出入口以一幅飛天而降的天書相連,天書兩端的畫軸變化成出入口的遮蓋篷。從遠處望去,這既是一幅由天而至的地畫,又似一個古時所用的香案,充滿濃烈的書卷氣和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