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碑石位于大竹縣文星場鎮(zhèn)西10里處,在銅鑼山兩個山峰之間,夾溝中矗立著7塊巨石,宛如7個巨人,高低并立一排,遠觀如碑,近看如墻。七碑石前約有100多平方米的平坦之地,在清乾隆年間,就有小庵倚之。在第一座石碑上,刻有陰文“文星閣”字樣,文星鎮(zhèn)的名字就是源于此。
景點簡介
從大竹縣文星場鎮(zhèn)出發(fā),西行10里,在銅鑼山兩個山峰之間,夾溝中矗立著7塊巨石,宛如7個巨人,高低并立一排,遠觀如碑,近看如墻。7個碑石上,有半鏤空雕刻的觀音像、藥王像和財神像三尊,在文革時搞破“四舊”被砸掉,留下3個挖空的邊框,石像只有依稀的殘跡隱約可見。
7石前約有100多平方米的平坦之地,在清乾隆年間,就有小庵倚之。在第一座石碑上,刻有陰文“文星閣”字樣,文星鎮(zhèn)的名字就是源于此。這7個碑石上,有半鏤空雕刻的觀音像、藥王像和財神像三尊,在文革時搞破“四舊”被砸掉,留下3個挖空的邊框,石像只有依稀的殘跡隱約可見。
相關(guān)傳說
七碑石這個神奇的地方,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相傳七碑石是無極仙翁與觀音菩薩賽“法”的結(jié)果,無極仙翁想在四黃壩(童家與文星交界處)修“黃城”,于是就趕著7頭豬到大竹城去賣,觀音得知,便前來賽“法”,她用兩只麻籃挑水,假裝在現(xiàn)在的七碑石處與無極巧遇。觀音菩薩問:“無極,你吆的是什么呀?”無極作揖笑答道:“豬呀!”觀音道:“不對喲,分明是石頭呀!”話音未落,無極趕的“豬”頓時就變成了石頭,大小依次排列成行,剛好7個。無極忿而反問:“觀音呀,你挑的又是什么?”觀音笑答:“當然是水喏!”無極指著籃子說:“麻籃能挑水?”觀音挑的水立刻下漏成井,深不可測。后來雖然“黃城”未建成,但留下七碑石挺立至今。
歷史見證
七碑石,見證著文星交通日新月異的變化。在1956年前,此地是石子片區(qū)和文星片區(qū)到大竹城的必經(jīng)之道。人們常常是沿著崎嶇的山路翻越此地,走過鐵龍上,才能到達大竹縣城,來回要兩三天,所以七碑石是以往過路商旅休憩之所,在這里喝口涼茶,涼風拂來,心曠神怡。但在1956年后,七碑石南1.5公里處的“九道拐”被打通,文竹公路貫通,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達縣城了。七碑石這里除了撿柴人、護林人員和少許游客到過,人跡逐漸稀少,昔日人來人往的景象漸漸淡出人們視線。
七碑石還見證了白蓮教抵御清軍的壯舉;走出了江國霖那樣的“探花”(清嘉慶年間),寫下了清官的史話;留下了解放戰(zhàn)爭期間徐世英、黃士澤、張文端、徐德、徐相應(yīng)等一大批革命勇士的身影。
七碑石,永遠矗立在銅鑼山上,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