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介紹
武城運河船工號子大體分為十一種:
1、打蓬號,船只逆水航行時首先要將蓬升起,開蓬時就唱打蓬號。
2、打錨號,船只兩頭都有錨,起船時要先打起錨,這時號工領唱,船工應唱,這就是打錨號。
3、拉沖號,船在直行航道中,為使船靠慣性前行,纖夫們要卯足勁前沖一段,這時要唱拉沖號。
4、拉纖號,逆水航行時,纖夫要拉纖,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纖,百噸位要用十三、四把纖,這時號工要唱拉纖號,起號和行號。
5、撐篙號,為使船順利又快地轉入正航,這時號工唱起撐篙號,船工撐起長篙隨著號子將船開動,向前撐行。
6、攛篙號,因下航時速度較快,為行船安全,必須左右攛篙來應付河道中隨時出現的險情,此時唱的號子叫攛篙號。
7、搖櫓號,在河道直寬闊,水面平穩(wěn),此時采用搖櫓,唱著搖櫓號推動船體前行。
8、絞關號,枯水季節(jié),河水淺,此時就用絞關的辦法把船拖過淺灘。絞關號就是絞關過程中唱的號子。
9、警戒號,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霧天,為防止船與船之間發(fā)生危險而唱的號子。
10、聯絡號,與警戒號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聯絡號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與船之間進行聯絡用的號子。出艙號,船到目的地,船工艙中卸貨所唱的號子就叫出艙號,也叫勞動號子。
主要特點
武城運河船工號子高亢豪邁,樂譜簡練,歌詞樸實,旋律上口,信口嚎來山響水應,充分表現出了勤勞勇敢的武城船工們不畏艱險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60年代初,縣文藝工作者根據運河船工號子譜寫的武城民歌“唱秧歌”就充分體現了武城運河船工號子的特點。在一九六四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頗受專家與觀眾的好評,并灌制成唱片多次在電臺、電視臺播放。一九七八年運河斷流后,水運中斷,船工號子也隨之匿跡,作為后人我們有責任去挖掘它,保護它。我們建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逐級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