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位于桂平城區(qū)西北約8公里的黔江下游,是廣西境內(nèi)最大最長的峽谷。傳說古時有大藤如斗,橫跨江面,晝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峽中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危巖奇突,灘險密布,暗礁四伏,巨浪翻滾,江水洶涌,濤聲若雷。由于此峽山高峽險,古往今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曾改大藤峽為斷藤峽,后又改名為永通峽。在崖壁上刻有明朝時的題字“敕賜永通峽”。1974年春,對中國農(nóng)民起義歷史十分精通的毛澤東同志細(xì)詢了大藤峽情況,并親筆寫下“大藤峽”三字。
主要景點
弩灘
在大藤峽出口處,因灘險水急如弩而得名。兩岸礁石巖巉,水下暗礁四伏,漩渦回環(huán),狂瀾倒卷,險象叢生。大藤峽諸灘以此為最險,舊時船行至此,旅客往往燒香念佛,峽口北岸有甘王廟,也是祈求菩薩保佑平安之意。而船只觸礁沉沒事故仍時有發(fā)生。解放后幾經(jīng)疏浚,水勢減緩,并增設(shè)導(dǎo)航設(shè)施,但仍不宜夜航。近年計劃興建裝機容量120千瓦的大藤峽電站,即在此處。石雞、石狗、石鼓在弩灘之上10余里,峽的北岸,有嶙峋怪石成片突出江心,其狀或如雞、或如狗、或如鼓。傳說這是明代瑤民起義軍領(lǐng)袖侯大茍布置的神雞、神狗、神鼓,明軍由水上來攻,這些石雞、石狗便會高聲鳴叫,給起義軍報信,讓他們做好準(zhǔn)備。敵人敗走時,又會擂響戰(zhàn)鼓,為追殲殘敵的起義軍助威。朝廷知道了這個秘密,派來一艘滿載官兵的大般,想把石雞、石狗、石鼓統(tǒng)統(tǒng)敲掉、砸碎,不料船進峽口,忽然狂風(fēng)大作,灘水怒吼,官兵的大船被掀翻了,流到桂平城郊,擱在西山腳下的河岸上,就成了覆船嶺。
弩灘出口處已經(jīng)成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址所在地。
大藤渡江處
由石雞、石狗、石鼓再上,約六七里,江岸南北俱有巨崖突出江中,江面陡然變狹,傳說這里當(dāng)年有大藤如斗共同架江上,晝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名大藤峽。明代瑤民起義軍曾藉為津梁,與明軍周旋。后被明軍砍斷大藤,改名斷藤峽,并在崖壁刻“敕賜永通峽”大字。
侯大茍像
在“敕賜永通峽”摩崖石刻的對岸,四方山半腰懸崖絕壁上,隱約可見一個五官俱全、扎著頭巾、英姿勃勃的人物頭像。據(jù)說這便是侯大茍(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軍領(lǐng)袖)的造像,乘坐柳、梧班輪經(jīng)過這里的的旅客,都以目睹這一天然形成的頭像為快。
碧灘都城
峽的中段有個險灘,叫浪灘,浪灘之下不遠(yuǎn)有小圩,叫碧灘圩。這時前臨滾滾大江,背枕崇山峻嶺,是進出過去瑤民聚居地羅淥洞(上洞、中洞、下洞)的必經(jīng)之地,地勢高聳,江中來往船只歷歷在目,上瞻浪灘,下控四方一帶河面,侯大茍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起義,曾在此構(gòu)筑營盤,并在營盤中間修建“皇帝殿”,作為起義軍聚眾議事之所!盎实鄣睢币粋(cè)有炮樓,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后人稱為“碧灘都城”,都城遺址至今仍隱約可辨。
九層樓
在碧灘圩以北約10公里。這里一座方圓數(shù)里,高聳入云,林木蔭蔽、氣勢磅礴的大山。四周群峰簇?fù),有如眾星拱月,瑤民起義時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侯大茍曾率領(lǐng)義軍在此與敵人作殊戰(zhàn)斗。沿石徑攀登山巔,至今仍可見到當(dāng)年起義軍構(gòu)筑的城堡和水井。距城堡不遠(yuǎn)堆放大批石塊,這是起義軍為抗擊敵人準(zhǔn)備的武器。
雨絲洞
源出于南木鎮(zhèn)高塘村云臺山經(jīng)欖子江注入黔江,全長3.5公里。這里由山溪跌落而成,沿沖擊的石槽而下,成潺潺流泉而瀉,有國家級保護珍稀動植物,其中樹蕨被稱為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景致有鵲橋、情人石、千年壽龜小水潭、飛龍瀑布、雙獅回龍瀑布,60多米高的雨絲洞瀑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
金銀潭
位于火煙沖溪流中段,水勢自東南向北流注黔江。這里,重巖疊嶂,青翠相臨,山高密林,瀑布沿途分布、落差各異,淵潭無數(shù)。泉水經(jīng)九曲十二彎,順黔江而去。景致有留連潭、響水潭、龍門瀑布、金潭飛瀑、銀潭藤影。植物種類繁多,山花野果綴其間,途中茂林修竹,景色幽深。
銅鼓沖
源于市區(qū)西北蒙圩九十九嶺頭東南向西北留注入黔江,全長5.1公里。這里具典型的峽谷峰林特征,十八灣灣十八潭,清溪瀑布,淵潭碧綠常青,線底芳石斑斕,石峰屺起,萬木崢嶸,山蕉矮矮,山藤蔓蔓。有銅股碧影、飛瀑擊鼓、瑤池靈龜、天溪素涴、天瀑虹韻、天灣放排等。銅鼓沖據(jù)說為古瑤民侯大茍的銅鼓化為石,以石似銅鼓得名。
大藤峽不僅灘險,景色也十分優(yōu)美,近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大藤峽也成為桂平市旅游開發(fā)的一個亮點。每年來桂平旅游的游客大概有上百萬,而來游玩大藤峽的游客就占了總?cè)藬?shù)的30%。除此以外,大藤峽的水資源也十分豐富,為此政府正在此建立一座水電站,讓大藤峽充分發(fā)揮它的經(jīng)濟功能,給當(dāng)?shù)匕傩蘸蜕鐣䦷砀Ja。
樞紐工程
該工程正在建設(shè)中,工程及位于峽谷出口處。
地理概況
大藤峽: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峽谷,是廣西最大、最長、最著名的河道峽谷,具有山雄、峰秀、水急、灘險、景美的景觀特色,有廣西“三峽”之美譽。大藤峽的入口位于廣西武宣縣東南隅勒馬村附近的勒馬灘,出口位于桂平市西北隅的弩灘,全長41公里。傳說原有大藤橫跨江面,晝沉夜浮,可以渡人過江,故名大藤峽。峽谷系大瑤山脈與蓮花山脈所夾黔江水道而成。入峽口的左邊是大瑤山脈的大藤山,右邊是蓮花山脈的勒馬山,兩山對峙,狀如天門。由此往下是明顯的峽谷地形,叢山夾一水,灘多流急;由此往上則屬臺地平原——武宣平原,地形開闊,河流平緩。峽谷上段風(fēng)光綺麗秀美,青山翠竹,郁郁蔥蔥,壯鄉(xiāng)山寨散居在山間林里。沿江兩岸有三個村委會,因峽而取名為上峽江村、中峽江村、下峽江村,村民親稱為“三峽村”。這里江面百舸爭流,竹筏搏浪,景色迷人。峽谷下段奇峰聳峙,懸崖峭壁、危巖奇突、支流相間。夏日浪濤翻滾,洪波擊浪,濤聲如雷;秋天碧波蕩漾,江山輝映,極為壯觀。明代著名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禎十年(1637年1月)曾放舟大藤峽,他在游記中寫道:橫石磯(即紅石灘)“有石自江右山麓橫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極滿澒洞之勢”,“兩岸山勢高聳,獨冠諸峰,時有山峰懸峙”,記述了大藤峽雄偉壯觀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