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圣井”在前殿前的院子里,深丈余,井水常年清澈如鏡,且無論旱澇水量均等,故名圣井。舊時附近人民定時前來請牌求雨,應驗后再將牌送回,故而井內出土百余塊銀、銅、鐵牌。后殿規(guī)模宏偉,是一處可與黃梁夢呂仙祠媲美的古代建筑群。
圣井崗景區(qū)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圣井崗龍神廟始建于元代,距今已六百余年,現(xiàn)占地1.5萬平方米,有殿房建筑百余間,建筑面積9000余平方米,廟宇雄偉壯觀,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是一組完整的道教廟院,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神廟的九龍圣母殿內有圣井一口,水質清涼甘甜且澇不溢旱不枯,舊時周邊數(shù)省官民多來此取水祈雨,“靈崗香市”也成為邯鄲古十景之一。近年來,邯鄲縣政府加大了投入管理力度,對廟院進行了修整完善,使其達到了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的標準。
主要景點
圣井崗位于邯鄲市西效5公里處,緊鄰309國道,交通便利,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宇布局嚴謹,是比較完整的道教廟院之一。廟宇始建于元代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盛建于清距今陸百余年,占地1.5萬平方米,有殿房百余間,塑像二百余尊,是一組罕見的泥塑群體。
圣井崗廟宇坐北朝南,東西對稱,青磚青瓦,這組古建筑中"戲樓"建造奇特,側面結構看似兩個單體,疊壓在一起,而正面看頂部南北坡面又成一體,全國稀有,是建筑設計中寶貴的資料,頗有研究和保護價值,戲樓面對山門,山門內西側有立于光緒二十五年八月的"邯鄲縣圣井崗龍神靈應碑記", 此碑保存完整,碑文記載圣井崗創(chuàng)建,維修廟宇,及各地大旱年間來此求雨應驗等事項。前院是九龍圣母殿,"圣井"居殿中圣母神翕前,歷代祈雨甚靈,這里掏牌祈雨的方式也是全國獨一無二,求雨人先在井中掏祈雨牌,降雨后重鑄一牌同之前從井中掏出的牌一同放回井中。1986年圣井崗重修時從井中掏出銀、銅、鐵、錫各種"牌"百余枚,現(xiàn)藏于廟宇西側的"文物陳列室"中,通過這些祈雨牌,也能考證出歷代旱情的狀況,不少帝王官府贈匾懸掛神翕之上,清穆宗皇帝(1862年)祈雨靈驗后贈金牌,龍鳳旗,彩杖等,《慈禧傳》書中有兩宮皇太后派員來邯鄲請牌祈雨靈驗的記載。歷代周邊省市的群眾和官員也多到此請牌祈雨,祈雨所用調水牌經過歷代變遷,現(xiàn)在已演變?yōu)槿藗兤砬蟾_\財運的祈福牌。圣井崗還是民間諸神的匯聚之地,供奉了送子奶奶、三霄、財神、文昌等功能齊全的行業(yè)神,以靈驗而著稱,為民眾尋求祈福避災、求子、求學、求財?shù)染窦耐械男叛鲋行模酱税萆衿砀5拿癖娊j繹不絕。香火甚為鼎盛。圣井崗還是古趙時期的"靈崗香市"。列為邯鄲十景之一,歷史上享有勝名,
古建筑群
圣井崗古建群位于邯鄲市西北10公里,邯武公路北側,占地面積13畝。因位居丘丘陵崗地,故稱圣井崗。其主體建筑由南至北,在中軸線上,有戲樓,山門,前殿,后殿中軸線東側有鐘樓,東道房,東配殿,送子奶奶廟。西側有鼓樓,西道房,配殿,眼光奶奶廟。其整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主,東西兩側對稱統(tǒng)一。戲樓位于古建群南端,北距山門墻28米,臺基略方形,南北長9,8米東西寬9米為卷棚式懸山式灰瓦頂,側面的結構以前后兩個單體疊壓在一起,而頂部南北面坡又形成一體。專家認為這種地方性結構形成比較特殊,為它處所罕見。前殿(九龍圣母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廊懸山灰瓦頂。殿內神像前有一古井深丈余,碑載雨不溢,旱不涸,故名圣井。舊時附近省縣每逢年紛紛前來請牌求雨,應驗后即來還牌。近年維修,井內出土百余塊銀,銅,鐵牌。據(jù)載,清同治六年京都大旱,帝令禮部尚書前來求雨,應驗后金牌還之。后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廊懸山式灰瓦頂,殿前原有殿,現(xiàn)僅有遺址。碑載,其建筑始于元代仁宗仁延佑三年(公元1313年),稱尤王廟。后經維修擴建,現(xiàn)存規(guī)模屬明清時代形成。該建筑規(guī)模宏偉,是一處可與黃梁夢呂仙祠媲美的古代建筑群,為市郊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