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劇,是杭州的地方傳統(tǒng)戲曲劇種。一度流行于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水鄉(xiāng)和蘇南等地。起源于杭州曲藝宣卷,從誕生到衰敗僅半個世紀。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后,在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和蘇南等地廣為流傳,抗日戰(zhàn)爭以前尤為興旺。
杭劇《銀瓶》、《李慧娘》等均影響巨大,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田漢曾這樣評論杭劇:“與北昆相比,各有所長!
2005年5月,杭劇入選浙江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劇種簡介
杭劇又名武林調(diào)、武林班,因杭州古稱武林,故其調(diào)稱為武林調(diào),其戲班稱為武林班,實非劇種名稱。杭劇在坐唱曲藝宣卷基礎(chǔ)上形成, 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抗日戰(zhàn)爭以前頗為興旺。解放后得到振興,但只有一個專業(yè)劇團,劇目以《獨占花魁》、《李慧娘》、《銀瓶》最為有名!拔幕蟾锩敝袆F被撤銷,至今未被恢復(fù)。近幾年只有黃龍越劇團演了幾只杭劇折子戲,在黃龍洞插演。所唱曲調(diào)為說唱灘簧,有平板、大陸調(diào)、游魂調(diào)、杭灘等。
此劇種形成年代雖晚,但有一定代表性,且中斷已近三十年,F(xiàn)既無專業(yè)劇團,亦無-業(yè)余劇團,老藝人亦所剩無幾,急需對其代表性劇目和演員進行錄像,對劇種、劇團的歷史進行調(diào)查研究,寫成文字資料保存。再不抓緊搶救,就將失傳!
起源
杭劇,又稱武林調(diào)、武林班,是杭州獨有的地方戲,源于宣卷。宣卷始于元明,宣卷調(diào)無樂器伴奏,僅以木魚擊拍,一人獨唱,眾人合唱一句尾聲“南無阿彌陀佛”,內(nèi)容多為勸人為善,至清末民初已成為人們自我娛樂的一種說唱形式,并逐漸在杭城內(nèi)外流行。
1923年,幾位織綢工人將宣卷演唱搬上舞臺,組成民樂社,排演以杭州民間故事改編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1924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藝場公演,深受歡迎,人稱化妝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于是定名為武林班,這就是杭劇的雛形。
杭劇初期沒有女演員,1926年才實行男女合演。1932年,傅智芳等組織杭劇春秋社,開始用“杭劇”名稱。新中國成立后,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劇。1968年,杭州杭劇團撤銷,至今失傳了近40年。2005年5月30日公布的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中,包括杭劇。
發(fā)展
民國時期的杭劇
民國12年(1923年),宣卷愛好者、織綢工人裘逢春、方吉鵬、蔣錦芳、金月紅、趙炳泉等,將宣卷演唱搬上舞臺,并組成民樂社,推舉何品三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間故事改編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曲調(diào)除宣卷外,又采用揚州清音中的“梳妝臺”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鑼、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游藝場公演,深受歡迎,人稱化妝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為武林班,此即杭劇之雛形。
民樂社誕生后,一些宣卷愛好者也紛紛組織班社。為了競爭,各攻所長。有專攻武戲者,如元元班;有側(cè)重唱工者,如德記舞臺。表演、化妝、文場、武場均仿效京劇、揚劇程式。民國14年(1925年),民樂社進上海大世界游藝場演出。隨著武林班影響逐漸擴大,先后有四個班赴上海、蘇南一帶巡回演出,在江浙水鄉(xiāng)初露頭角。藝人中的有識之士,認為一味模仿京劇、揚劇終非正途,蔣寶兒首先從唱腔著手,選“滿江紅”曲調(diào)加以改進,并吸收“游魂調(diào)”、“宣卷調(diào)”成份,逐漸衍化成優(yōu)美動聽的“大陸板”。演員爭相學(xué)唱,經(jīng)不斷加工,遂成為富有特色的大陸板基本唱腔。同時,揚劇的梳妝臺唱腔衍化為平板基本腔,而原始的宣卷調(diào)則發(fā)展為大經(jīng)調(diào)、小經(jīng)調(diào)唱腔,后又吸收一些民間流行小曲,使之更具地方特色。
基本唱腔形成后,樂師金小龍將原揚劇主胡伴奏法加以發(fā)展,采用連續(xù)頓弓演奏,并將主胡加以改進,形成杭劇主胡發(fā)音柔和凝重的特色。樂師王寶元、金學(xué)琴為加強主胡頓弓伴奏效果,選用小三弦以長音滾奏烘托,二人配合默契,創(chuàng)建了杭劇唱腔演奏的獨特風(fēng)格。大陸板、平板基本唱腔形成后,杭劇迅速發(fā)展,并形成了武林調(diào),一時在杭州的街坊里弄廣為流傳。
民國21~33年,杭劇先后有民樂社、同樂社、元元班、同民社、金記武林班、虞記舞臺、順記舞臺、老順記舞臺、民新舞臺、公記舞臺、四喜舞臺、永記舞臺、德記舞臺、蘭舞臺、仁記舞臺、明星舞臺等16個班社。有的扎根于杭、嘉、湖,有的活躍于寧波、紹興、金華,有的則流動于上海、蘇南等地。上海的百代、麗都、勝利三家唱片公司曾錄有頗有聲譽的老生俞少泉,旦角綠牡丹、粉艷霞等人的唱片。
杭劇初期無女演員,民國15年(1926年)后,始仿效其他劇種,吸收女性參加,實行男女合演。逐漸成名的女演員有楊文英、吳菊英、徐美英和綠牡丹,被譽為“三英一牡丹”。32年,傅智芳等組織杭劇春秋社,始用“杭劇”名稱。而一般仍稱“武林班”。
杭劇演出劇目大多襲用京劇、揚劇,如《貍貓換太子》、《玉堂春》、《鍘美案》、《大紅袍》、《華麗緣》等。雖有藝人整理改編出宣卷傳統(tǒng)曲目《太平記》、《百花臺》、《琵琶記》、《失羅帕》,但未能加工成為具有自己劇種特色的保留劇目。演員亦缺乏藝術(shù)上獨樹一幟的代表人物。故從30年代后期開始,杭劇便日趨衰落。至杭州解放前夕,僅存杭州春秋杭劇團、流落江蘇宜興的德記舞臺和寧波杭劇團3個民間職業(yè)劇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杭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劇。江蘇宜興的德記舞臺就地登記,1952年,更名為群誼杭劇團,1953年,更名宜興杭劇團。1957年下半年回歸杭州,成為杭州杭劇二團。原杭州春秋杭劇團為杭劇一團。1958年,兩團合并成立杭州杭劇團。1959年11月,并入杭州實驗劇團。1961年,杭州實驗劇團撤銷,恢復(fù)杭州杭劇團。1961年3月,杭州市文化局決定搶救和振興杭劇,集編、導(dǎo)、音美專業(yè)人員和青年演員、演奏員,以及散落民間的老藝人共108人,充實杭州杭劇團,對杭劇進行全面改革。為了豐富杭劇的音樂唱腔,將杭州古老曲種“杭州灘簧”(簡稱杭灘)的曲牌和唱腔揉合在杭劇中。選取杭灘傳統(tǒng)曲目《僧尼下山》、《昭君和番》、《斷橋》、《六月雪》、《貂蟬拜月》等折子戲,陸續(xù)搬上舞臺。演出時適逢田漢、周貽白、錢俊瑞、芳堃、顧仲彝等專家先后來杭,觀看了彩排以后,都予以肯定和鼓勵。
杭劇改革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后,便排練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大型歷史故事劇《銀瓶》(陸高平編劇)。音樂唱腔,激昂處選用武林調(diào),優(yōu)美抒情處選用杭灘。1961年國慶前夕在新中國劇院首演。這是杭劇改革后正式公演的第一出戲,劇目、音樂唱腔、舞臺美術(shù)、演員陣容等都以嶄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演出受到普遍歡迎。
1962年又移植了孟超新編昆劇《李慧娘》,在音樂上則以杭灘音樂為基礎(chǔ),融合武林調(diào)的某些唱腔,并借鑒合唱音樂中的哼嗚法,以無伴奏人聲哼鳴渲染氣氛,一段“游魂調(diào)”婉麗纏綿,優(yōu)美動聽,十分感人。1963年元旦前夕在勝利劇院首演,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田漢看了演出后,十分高興地說:“與北昆相比,各有所長!薄躲y瓶》、《李慧娘》的先后演出,引起廣大群眾的注意,使危機中的杭劇喜獲新生。同年,編導(dǎo)吳平創(chuàng)作演出了《雷鋒》、《王杰》,改編演出了《年青一代》、《雪里紅梅》等現(xiàn)代戲,也受到觀眾歡迎。
“文化大革命”開始,《李慧娘》受到批判。1968年,杭州杭劇團撤銷。
1973年成立杭劇改革組,意在重新振興杭劇。由于經(jīng)費、場地困難,演員后繼無人等問題沒有解決,不久解散。至1985年,杭劇已基本不存在。
蘇小小劇目
1500多年前的西子湖畔,貌若天仙、滿腹文才的蘇小小,乘著油壁香車到荷芳榭賞荷,意外遇見避禍出逃的落難公子阮德郁……今天,黃龍越劇團在西子湖畔的畫舫上發(fā)布:他們將用40年未演過的杭劇來演唱杭州美麗的姑娘——蘇小小。民間故事劇《蘇小小》將成為杭州黃龍越劇團投資100多萬元創(chuàng)排的杭劇大戲。其主創(chuàng)班子聯(lián)合了我省戲劇界多位著名人士和杭劇專家,充分運用杭劇優(yōu)美的唱腔和曲調(diào),結(jié)合現(xiàn)代舞臺的表現(xiàn)手法,力爭打造一出既有杭州人文歷史、又有杭劇濃郁特色的經(jīng)典之作,讓觀眾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認識并喜愛杭劇這一古老的劇種。作為一個杭州人,你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聽過杭劇,也許,你從來沒有聽過杭劇,甚至從沒聽說過這個名字,老劇作家沈祖安解釋說,杭劇又稱“武林調(diào)”、“武林班”,由杭州灘簧和杭曲組成,已經(jīng)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1923年正式搬上舞臺演出,抗日戰(zhàn)爭以前頗為興旺,流傳杭、滬、甬一帶。解放后尚有三四個劇團,后僅存一個專業(yè)劇團,劇目以《獨占花魁》、《李慧娘》、《銀瓶》最為有名。文革中這個劇團被撤銷。
杭劇是杭州真正的地方戲,是杭州人用正宗的“杭州閑話”唱的戲文。這種正宗的“杭州土特產(chǎn)”已經(jīng)40年沒有露面,但其有著較廣的群眾基礎(chǔ),黃龍越劇團團長朱艷艷在2001年就看中了杭劇這個雖然停演但是在民間并沒消亡的杭州戲曲“土特產(chǎn)”,并嘗試著排了折子戲《雙下山》和杭曲《西湖美景天下?lián)P》。所唱曲調(diào)有“平板”、“大陸調(diào)”、“游魂調(diào)”、“大經(jīng)調(diào)”、“小經(jīng)調(diào)”以及“杭州灘簧”等,在黃龍洞里表演,引來觀眾陣陣喝彩,覺得這杭州“土特產(chǎn)”是越看越有味。
因為有前兩次小小的成功,黃龍越劇團放開膽子放開手腳創(chuàng)排杭劇大戲《蘇小小》,而且一下子就投入了100多萬元,雖然這些投入中有一部分是政府資助的,但這對一個自負盈虧的民營越劇團來說,也絕對是個冒險的舉動。不過這么多年獨立生存,朱艷艷和她的越劇團已經(jīng)非常熟悉市場,所以,她在專家建議下,精心挑選了蘇小小這個眾人皆知的故事進行改編,以吸引觀眾。這些天,導(dǎo)演俞珍珠和40年前唱杭劇的汪誼華大姐一起,打著節(jié)拍在給演員們排戲。4月中旬,說杭州話的《蘇小小》將在杭州劇院登場亮相。品著龍井,杭州人很快可以欣賞到鄉(xiāng)音濃厚的土戲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