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故居是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的在杭州市蕭山區(qū)所前鎮(zhèn)婁家灣1號一棟磚瓦老房子。該居所建于1926年,約有200平方米。正屋前是石板鋪的天井,正屋中間為廳堂,東間為廚房,西間曾設私塾,樓上為臥室,故居里還保留了蔡東藩用過的書桌和椅子。
中文名: 蔡東藩故居
占地面積: 200平方米
地理位置: 杭州市蕭山區(qū)所前鎮(zhèn)婁家灣
修建: 1926年
人物簡介
蔡東藩(公元1877-1945年)的名字,隨著600余萬字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而廣為人知。這套記述了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歷史的通俗演義,成為好幾代人的歷史啟蒙讀物,也深受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喜愛。蔡東藩是蕭山臨浦人,年輕時通過科舉考試,分配到福建做候補知縣。但他不肯折腰事權(quán)貴,不久就稱病歸里,于1916年至1926年創(chuàng)作了《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蔡東藩寫書的地方在臨浦達弄的“臨江書屋”,是向一戶金姓人家租來的“工作室”。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臨浦常遭日機轟炸,蔡東藩全家從臨浦搬到了兒子蔡震濆行醫(yī)的所前婁家灣。1940年初,日軍渡過錢塘江,蕭山縣城和臨浦被日軍占領,蔡家避入諸暨山村定居。蔡東藩最小的孫子蔡福綏在那一年出生了。
概述
婁家灣1號蔡東藩故居位于金雞山之南,西小江的支流從門前流過,一堵近3米高的磚砌圍墻將故居與外界隔開。蔡福綏老人在書桌前駐足,眼前仿佛有祖父奮筆疾書的身影。
蔡震濆是蔡東藩惟一長大成人的兒子,蔡震濆有三個兒子,都是語文教師。故居按照東中西分給三兄弟,大哥已去世,西邊二哥的部分早年賣給了別人,現(xiàn)今中間和東邊的房子住著蔡福綏夫婦。蔡福綏老人很瘦,頭發(fā)已經(jīng)白了,但雙眼炯炯有神,有一種與老屋十分契合的氣質(zhì)。畢竟,他在這里住了整整61年。
”這間房子是我大哥出生那年,也就是1926年造的。我小時候,全家在諸暨鄉(xiāng)下。直到1944年冬,爺爺患瘧疾臥床不起,一家人回到所前。次年正月里,爺爺去世了,葬在五里外池頭沈村。5歲回來后,我一直住在這里,只有1958年到1962年房子被征為農(nóng)業(yè)中學校舍的幾年除外。我高中畢業(yè)后,在紹興江橋鄉(xiāng)成教中心任教。從家里到學校,要翻山越嶺走一個小時的路,我把走路當成鍛煉身體。后來年紀大了走不動了,才想辦法調(diào)回所前。”
老人說,二哥從湘湖師范退休后住在紹興,下一輩的兒女各自成家,一大家子只有過年過節(jié)和掃墓時才會聚在一起,平時的故居有些冷清。老兩口對房子出現(xiàn)的問題做些小修小補,所以故居從外觀看保存得較好。令老人擔憂的是,屋里1986年發(fā)現(xiàn)了好多白蟻,把房梁和木窗框蛀了一個個洞。他買了藥水,但不會使用。后來冬天到了,白蟻不再活動,也就擱下了打藥水的事。(陳晶 顏唐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