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館前身是西湖博物館,始建于1929年,1984年獨立建制,該館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中國創(chuàng)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以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標本收藏、研究、展示為主要業(yè)務活動的省級博物館。原陳列展出的內容有恐龍、海洋動物、古生物、動植物等8個專題,其中《恐龍與海洋動物陳列》榮獲98中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09年7月,新館建成開放。
基本內容
前進中的浙江自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是我國自己創(chuàng)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館的前 身為浙江省西湖博物館,1952年為浙江博物館自然之部,1984年獨立建制。新館位于杭州市教工路新10號,現(xiàn)有館舍面積8000平方米,館藏標本10萬余件。目前陳列展出有動物、植物、地質史、恐龍與海洋動物及人體科學和科技角等八個專題,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為我省歷史上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自然科學綜合陳列展覽。七十年來,浙江自然博物館艱苦創(chuàng)業(yè),不斷開拓,排除干擾,克服困難,在收藏、研究和展 教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迄今已登記入藏的標本達10萬余件,門類齊全,珍品薈萃; 主持和參加編撰出版的學術著作2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百篇。新館獨立建制后,承擔省部級以上科考和科研項目54項,其中有20項獲獎。目前正在進行的省部以上科研項目8項。舉辦陳列展覽(含流動展覽)60余個次,受益觀眾達上百萬人次,《恐龍與海洋動物陳列》榮獲“98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業(yè)已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仡欉^去,成績令人欣慰,展望未來,任重道遠。該館將牢記宗旨,堅持“兩為”,以“走進博物館,科教育新人”為己任,不斷地努力豐富藏品,提高科研和展教水平,在各級政府的關心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爭取在不遠的將來,將浙江自然博物館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浙江省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龍頭館,在實施“科教興省”戰(zhàn)略和搞好科普工作等方面作出適應時代的新貢獻。
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位于杭州市教工路新10號,于98年初建成開放,F(xiàn)有館舍面積近8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3051平方米,內設主要展廳7個,具有國內一流的安防監(jiān)控 報警系統(tǒng)和設施完備的標本庫房。
浙江自然博物館以實施精品陳列作為切入口,不斷提高展覽質量和水平。展覽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融知識性、科學性、越味性于一體。不僅深深吸引了社會各界觀眾特 別是青少年學生,而且進一步得到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 效益日益提高。據(jù)統(tǒng)計,觀眾量年均10萬人次以上。
為拓展科普陣地,擴大服務領域和空間,浙江自然博物館多次與地方公司、商場、旅游業(yè)等企業(yè)單位合作辦展,既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密切了經(jīng)濟與文化的相互 依托關系,又提高了博物館自身的專業(yè)業(yè)務水平,同時也為博物館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生存發(fā)展探索了新路子。
為進一步強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浙江自然博物館 主動與學校結成對子,使其成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自開館以來,先后為十幾所大中學校提 供教學實踐。學生通過當義務講解員、動手制作小標本等,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浙江自然博物館,追溯館史,曾經(jīng)歷舊中國的一段草創(chuàng)時期,其前身是在1929年西湖博覽會基礎上創(chuàng)建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館。據(jù)史料載,當年規(guī)?涨暗牟┯[會分八館二所,其中博物館占地面積最大,設水產(chǎn)部、植物部、昆蟲部、動物部、礦產(chǎn)部、動物園以及瑤山部等分館,內容豐富,展品眾多。既有本省的特點,又有外地展品。鑒于這次盛會影響深遠,展品來之不易,如果任其風流云散,甚為可惜,于是博覽會呈請省政府設立西湖博物館,部分展品移贈博物館以作留念和永資觀摩。1937年戰(zhàn)事初起時,全部植物標本運往余杭林牧公司密藏,仍然被日軍焚毀殆盡。其它自然標本,歷經(jīng)70余年的風風雨雨,還有幾百件標本在浙江自然博物館保存完好,帶著當年盛況的遺存信息位居館藏品"長老"。
另據(jù)悉,西湖博物館建立之初,因種種原因連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陳列也辦不起來。當時西湖博物館技師兼自然部主任后來任館長的董聿茂先生看到這種情況,就帶領幾位助手到浙江、福建、廣東、山東沿海地區(qū)采集和制作了許多動植物標本。他還到青海、西康等地進行考察,并帶回一些大型動物標本。同時,董聿茂先生還開展了國際間的標本交流。這些工作大大地豐富了西湖博物館的藏品,同時也為西湖博物館成為聞名遐邇的中國人最早創(chuàng)辦的博物館之一奠定了基礎。
抗戰(zhàn)期間,西湖博物館輾轉遷徙至永康方巖、麗水三巖寺、松陽南洲村及龍泉等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董聿茂先生和他的同事鐘國儀、錢惠馨、康美業(yè)和顧劍誼等先生歷盡艱辛,將博物館的藏品和圖書、儀器保護下來。即使在流亡的過程中,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忘記標本收集和學科研究。如此艱辛努力和百折不撓的敬業(yè)精神,真正令人欽佩。
建國后,西湖博物館結束慘淡經(jīng)營,獲得新生。1952年更名為浙江博物館。1984年7月,當時的自然之部分出單獨建制,成立了今天的浙江自然博物館。新館掛牌后,囿于館舍、經(jīng)費等原因,博物館的功能運作一度受到影響,尤其是無固定陳列場所,影響了社會教育功能的有效釋放,在社會上"隱姓埋名"達10年之久。但是,應該充分肯定,期間自博人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團結進取,對改革開放形勢下我館生存與發(fā)展的實踐探索始終沒有停止,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這為我館日后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還應肯定,自博的今天,也是全館職工,包括已經(jīng)離退休和曾在此工作過的幾代人奮斗的結果。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或忠于事業(yè),精勤業(yè)務,做出優(yōu)異成績,或默默勞作一生,淡泊明志。團結進取、求真務實,勤勉敬業(yè)、干凈干事,已成為自博人的傳統(tǒng)和作風。今天,特別是年青的一代,要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繼前人未盡之業(yè),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