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氏青山墓又名“安成候墓”,位于河北武邑縣城東14公里處的青冢村南邊。占地36582平方米,它是漢文帝皇后竇猗房的父親竇青的墳?zāi),因竇青被漢室封為安成候,故又稱安成候墓。竇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長490米,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竇青系古觀津(今武邑縣東部)人,死后葬于故里。其女兒被封為文皇后以后,被追封為安成侯。其后,文皇后做了皇太后,為其父擴建墓冢,升高封土,為能“西望長安”。還修建廟宇,并立“竇氏青山”墓碑一通。若干年后,廟宇、碑刻被毀,僅存“青山”。1982年7月23日,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中文名: 竇氏青山墓
占地面積: 3萬平方米
地理位置: 河北武邑縣
周長: 490米
基本信息
竇太后,名竇猗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漢初因避戰(zhàn)亂,隨其父祖徙居觀津(今武邑縣)。其母早逝,其父竇青打魚時又落水身亡,遂與兄竇長君(竇健)、弟竇少君(竇廣國)相依度命。
漢高祖劉邦去世后,呂后專權(quán),并在全國廣征宮娥。竇猗房以良家女被選人宮侍候呂后。不久被呂后賜予代王劉恒為妃。因劉恒偏愛猗房,漸被稱為竇姬。劉恒夫人去世后,被立為夫人。竇猗房為代王生育兩男一女,長子劉啟,次子劉武,女兒劉嫖。
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后,周勃、陳平等劉邦老臣盡除諸呂,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竇猗房同時晉封為皇后,長子劉啟立為太子。漢文帝后七年(公元前 157年)漢文帝劉恒死后,太子劉啟繼立為漢景帝,竇猗房隨之受封為皇太后。漢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死后,竇猗房之孫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竇猗房進(jìn)而成為太皇太后,直至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
竇猗房出身貧寒,人宮后仍不忘記民間疾苦。其為姬時穿戴樸素大方,事事親手勞作,且對子女教育有方,頗受眾官擁戴。劉恒即位后,其經(jīng)常勸諫劉恒節(jié)儉從政,使之在位23 年“宮室園囿車乘服御無所增益”。為避免重蹈呂氏外戚作亂之覆轍,猗房兄弟雖相繼人宮成為皇親國戚,但在其贊許下既不過問朝政,也不以富貴權(quán)勢欺人,史稱竇氏兄弟為“退讓君子”。她還信奉《老子》學(xué)說,以寬刑簡政、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之主張協(xié)助丈夫劉恒、兒子劉啟、孫子劉徹三代帝王平息戰(zhàn)亂,發(fā)展生產(chǎn),從而實現(xiàn)文景之治盛世局面。
竇猗房為懷念苦命父母,奏請朝廷追尊其父竇青為安成侯、其母為安成夫人,在淹死竇青的池塘處筑起高大墳瑩,并立“竇氏青山”墓碑一通。傳說竇太后為表孝心,對主持修建工作的人說:我要在觀津城里看見墓上的青松。后竇氏青山之碑刻及廟宇盡毀,僅存封土高41.4米、周長600余米的一座“青山”墓地。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竇氏青山”墓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歷史記載
竇氏青山墓,在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有記載:“竇太后父少遭秦亂 ,隱身漁釣,墜泉而死。景帝 ,太后遣使者填父所墜淵,起大墳於觀津城南,人間號曰竇氏青山也 。”
竇氏青山墓,據(jù)《后漢書.郡國志》載:“觀津本清河下縣決錄注曰孝文竇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立后為太后遣使者更填父所墜淵而葬起大墳于縣城南民號曰竇氏青山”。
據(jù)清《武邑縣志》記載,建于漢景帝年間(公元前156年)。傳說竇猗房被封皇后時,為紀(jì)念她的先父,修了一座高30余丈,周長千步的墳?zāi),竇氏要求在長安能看見父親的墳。
地址
武邑縣秦屬巨鹿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縣,前漢屬信都國,后漢屬安平國。晉時稱武邑郡,屬冀州,北齊廢。隋開皇六年復(fù)置武邑縣,屬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縣皆屬冀州。民國年間,武邑先屬直隸省冀州,后曾改屬大名道。1962年置衡水專區(qū),武邑縣屬之。
竇氏青山墓位于河北省武邑縣桑村鄉(xiāng)(現(xiàn)為橋頭鎮(zhèn))青冢村南,觀津村東。
旅游信息
在竇氏青山墓南坡原有“玉皇”廟、“仙爺”廟、“仙姑”廟和孔廟等廟宇建筑上百間,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人民政府將廟宇改造為學(xué)校,名青冢高級小學(xué)。“文革”中,學(xué)校拆遷至西桑村人民公社駐地。冢上建筑拆毀,F(xiàn)僅存高大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