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是湖南省桃江縣境內的一條小河流,河流雖小,名氣很大。早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譜寫的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就使桃花江名揚神州大地,譽滿日本和南洋。從此,桃花江披上了神奇色彩,成了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很多人不知道湖南有個桃江縣,卻知道湖南有一條出美女的桃花江。
景點簡介
南流經界底至中間江納大勒里水,西流受山口水,轉南流經田洞至案底村出臨桂縣板屋;續(xù)南流,經江背底,下西山,途受寨底、巖山、湯家、下空、新寨、馬安諸水后,經新建,潮田納留村水,折樂流經白因、莫邊、受木葉寨水續(xù)東流經潦塘,龍頭納金陵水,至橋頭村變入靈川境。沿塘東、日、欖頭,納南村水,出桂林市,經財貿干校,折北流至庭江洞,又入靈川境石巷村,至般埠頭納法源河水,再流入桂林市水南村,受社塘水折東流至燕水,受道光水,折南流經白塘、穿工農村至敦睦村北彎向東流,穿湘桂鐵路,西門橋南門橋,一支向象鼻山流入漓江,另一支南下山麓流入漓江。
流域地形西北商東南低,平均商程255米,干流平均坡降0.92%。流域年平均降雨里1900~2000毫米,調查最大流量840立方米每秒(1885年),實測最小流量0.66立方米每秒(1972年),年平均流量11.6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有水庫6處,總庫容2.48億立方米。沿河谷兩側多為石山,除局部為砂巖外,大部地區(qū)屬灰?guī)r。地面標商在148.0~151.0米之間,洪水時易受淹沒,河寬一般在50~60米之間,河床深5~6米,河床坡降五仙壩至飛鸞橋為0.5%,飛鸞橋至面門橋為0.4%,洪水水面比降為0.22~0.33。歷年來沿江河床上筑壩攔水,僅在城區(qū)河段上就有堆砌石壩28處,成為桃花江上一種特殊景觀。明代以前,江水是流過寧遠橋(今南門橋)后折而南流,在雉山下匯入漓江的,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桂林城南拓至西門橋、象鼻山一帶,為導陽江水為南城壕,在江水南流轉折處筑虹橋壩,從而在桃花江距離最近的南門橋處開鑿了至象山一段的城壕。該段人工河道現長1200米,最大寬度30余米,最窄處為23米,成為桃花江水匯入漓江的常年河道。而南流陽江故道易名寧遠河。沿河橋壩甚多,共20余桃花江沿岸風景優(yōu)美,蘊藏著極大的開發(fā)前景。桃花江河道彎曲迂回,在城區(qū)地段形成一個大“S”形和兩個小“S”形共3個明顯的彎曲,從而形成了幾段景致佳美的地方,尤以城區(qū)勝利橋(白巖山)至飛鸞橋(蘆笛巖)地段景致最美。宋時陽江因其景色秀美而成為水路游覽的一個主要航道。明清時期,江上畫舫彩舟來往穿梭,集一時之盛。近10余年來在桃花江沿岸建設有蘆笛公園、獅子園巖公園、桃灑賓館、甲山飯店、華僑賓館、桂林市政府住宅、篦子園住宅區(qū)、西山公園、九崗嶺住宅區(qū)、丹桂飯店及安新洲住宅區(qū)等。
桃花江流經的都是石灰?guī)r地區(qū),江水澄澈,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凈如鏡,夾岸峰林,影落水中,分不清是景是影,辨不清影孰勝。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疇如繡,中隱、獅子、清秀、甲山矗立。月夜景色更美,“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有人贊桃花江:“不似漓江,勝似漓江”,實非虛妄。
明代詩人俞安期的《泛舟陽江》詩云:
放舸遵陽水,牽江上石梁。氣沖微雨白,影入眾山蒼。
雁急弦移柱,龍閑笛臥床。還歌彩菱曲,月出下回塘。
陽江在象鼻山處匯入漓江,每當明月高掛,山中嵐氣蒸騰,月色如銀瀉于江上,清代桂林畫家朱樹德敘其“秋夜,月明江流,照澈大橋。閑步一望,秋光如畫,月色皎潔,波影澄清,兼之漓江特起水濱,若瞻蓬島。極目風景,爽氣撲人眉宇之間,此景題為陽江秋月。
主要景點
桃花江發(fā)源于寧鄉(xiāng)縣的龍?zhí)粒M入桃江縣境內的子良巖后,才稱桃花江,長27.8公里,有83道彎,穿山走谷,在桃江縣城桃花江港處,坎坎流入資江。桃花江上游奇峰怪石,急澗瀑布相連,每當春季桃花盛開之時,中下流兩岸山水相映,一片火紅,大有“爛漫芳菲,其色甚媚”的萬千氣象,令人留連忘返。
碧波浪涌大竹海
桃江縣是錦繡江南最負盛名的竹鄉(xiāng),有“中國竹子之鄉(xiāng)”的美稱,一萬畝以上的竹林就有31處。而桃江竹海就是翠竹世界中一顆光彩閃爍的寶石。她以獨特的竹林自然資源為基礎,溶山水、佛教、民情風俗于一爐,是具有旅游、避暑、療養(yǎng)、野營、渡假、科研等多種功能的旅游勝地。景區(qū)位于縣城近郊2公里處,面積9.8平方公里。山山相接,坡坡相連,遠望山巒層迭、碧海無垠,就像巨大無比的綠毯一直鋪到天邊,吸引著你情不自禁地步入這片綠色王國。1999年桃花江竹海景區(qū)被評定為國家級AA景區(qū)。
天然盆景桃花湖
桃花湖位于桃江縣城南約35公里處,由桃花江水庫蓄水而成,方圓萬余畝,蓄水7000萬立方米。一湖碧水,滿湖春色,湖中小島星羅棋布,乘舟漫游,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桃花湖四周青山起伏,古木迭翠,林間鹿兔時有出沒,30萬畝林木構成一座天然植物園,還有“石門坎”、“飛水巖”等多處自然景色。1992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桃花湖景區(qū)被評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風光旖旎美人窩
“美人窩”渡假山莊,距縣城5公里。這里山川秀麗,風景宜人,既有湖江氣息,又具山鄉(xiāng)風韻,海內外游客稱贊道:“水清無污染,勝于夏威夷;風景見奇觀,超過夏威夷;加上桃江出美女,吸引力更大于夏威夷!”。
屈子問天鳳凰山
鳳凰山位于資江河邊的桃花江東岸,現為縣政府機關所在地。此處古木參天,樓閣深隱,相傳屈原當年在此山手拿寶劍,指天發(fā)問,一口氣提了170多個問題,作出千古奇文《天問》名篇。目前,縣委、縣政府已把重修天問閣、建設江南第四大名樓納入議事日程。
巧奪天工羅溪水
距縣城25公里的羅溪,有疑似銀河落九天的羅溪瀑布,飛流直下103米,雄偉壯觀。沿羅溪前行2公里,奇山怪石盡收眼底,獨眼虎、將軍巖、會仙橋、棋盤石、一線天,輪廓分明,植被豐富,名貴樹種不計其數,乃是湘中一顆璀璨的旅游明珠,叫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云霧繚繞浮邱山
浮邱山位于桃江縣城西南12公里處,由48座秀麗山峰組成,面積約58平方公里。由于主峰海拔742米,經常在云霧繚繞之中,遠看若浮,近看似丘,因而得名。古為楚南名山,素有“小南岳”之稱,是湘中道教、佛教的發(fā)源地。浮邱山頂的浮邱古寺,建筑壯觀,金碧輝煌,石刻石碑琳瑯滿目,名揚海外。景區(qū)內有千年銀杏、飛來石屋、煉丹臺、火云洞、仙翁洞、古井泉、煉補亭、蠟燭山、香爐峰、美女泉、響鼓石等奇異景觀。1993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浮邱山景區(qū)被評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體態(tài)迷人羞女峰
羞女峰位于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桃花江北岸,是大自然的杰作。遠望羞女峰,看她那線條分明的下頜高高翹起,青云般的長發(fā)軟軟地飄垂,一雙粉臂舒展地張開,勻稱的長腿,兩膝微微彎曲著,雙腳浸入清清的江流,儼然是一尊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少女浮雕,人稱“東方維納斯”。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符鴻基經過八年研究,論證羞山即《史記》中所載“黃帝南巡登熊湘”的湘山。
休閑養(yǎng)身農家樂
桃花江竹!爸襦l(xiāng)農家”風光帶,位于益桃一級公路旁的花果山鄉(xiāng)船形灣村和桃花江鎮(zhèn)的七里村,這里交通便利,翠竹叢生,小溪潺潺,山泉甘甜,空氣清新,猶如世外桃源。城市居民到“竹鄉(xiāng)農家”休閑渡假,可盡情領略大自然風景,捉魚蝦、爬竹竿、劃竹排、摘山棗、采野菜、紡棉花……其樂無窮,是休閑渡假、養(yǎng)身健體的好去處。
名字由來
桃江又名桃花江。相傳在南北朝時,有一個叫潘子良的人,在今桃江縣城西南二十八公里處的一個山崖下煉丹修道,成仙走后,他煉丹用過的井水格外明凈。有一天,桃花仙子駕云漫游到此,被其吸引,便情不自禁地降落云頭嬉戲于井旁,并將發(fā)髻上的一朵桃花丟在井水里,誰知桃花在沾滿仙氣的井水里翻滾,一變十、十變百,隨溢出的井水順流而下,使整個溪流長年浮滿桃花。另外,王母娘娘一侍女看上溪邊一石匠,便私自下界與其結為夫妻,臨產時被王母娘娘發(fā)現,生產后不得不被迫返回天庭;分別時侍女送丈夫一對玉簪,囑其插到溪流兩岸,玉簪便變成了桃樹萬棵。這條溪流也就變成了桃花江。侍女生下的一男一女也像其母親一樣面似桃花、美若天仙,兩岸女子經溪水洗浴,亦百般姣美。再者加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先生所作的《桃花江是美人窩》一歌。更使桃花江享譽海內外。從此,桃花江有人間仙境之美稱
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錦輝先生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使桃花江名揚天下。的確,桃花江是一個山美水美人亦美的地方,這里山水如畫,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是湖南省十大旅游區(qū)之一。今日桃花江,已初步開發(fā)出九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