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采茶戲是江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清中葉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幾縣農村流行的一種由燈歌演變而成的花鼓戲。一個戲僅有一丑、一旦、一生三個角色,故又稱“三腳班”或“三小戲”。伴奏樂器有竹木邦、小鑼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劇目多為表現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的單頭戲和“三小戲”。
簡要介紹
清末葉,一度在永豐、吉水、吉安盛行的宜黃戲和漢劇相繼衰落,許多宜黃戲、漢劇藝人加入花鼓戲班,使花鼓戲在唱腔、行當、角色、演奏等方面均得到充實,發(fā)展為“七唱三打
”的半班,增加了青衣、正生、花臉等行當角色和嗩吶、笛子、堂鼓、鑼、鈸等樂器,并能演出整本大戲;ü膽颉⑷_班、半班既是同一劇種,又有一些差別,后來統(tǒng)稱吉安采茶戲。
流行區(qū)域
所謂采茶戲,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qū)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qū)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qū)別。如廣東的“粵北采茶戲”,湖北的“陽新采茶戲”、“黃梅采茶戲”、“蘄春采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采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采茶戲”、“撫州采茶戲”、“南昌采茶戲”、“武寧采茶戲”、“贛東采茶戲”、“吉安采茶戲”、“景德鎮(zhèn)采茶戲”和“寧都采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種類介紹
吉安采茶戲的傳統(tǒng)劇目很豐富,分為三大類:單頭戲、三腳班戲、半班戲。吉安采茶戲的唱腔和表演具有鮮明的吉安地方特色,唱腔吸收了山歌小調的素材,粗獷、樸實、易于表現現實生活,共有曲調100余種;表演保留了燈彩的風格、詼諧、歡快,如小丑坐矮樁、走矮步,小丑走小腳步,小生耍折扇等。(胡)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井岡山一帶曾用采茶戲形式和采茶戲曲演出過《大放馬》、《歡送哥哥上南方》、《志愿當紅軍》等節(jié)目。唱腔分半班類、三角班類、南北詞類、小調類四類。解放后整理的生活小戲《補背褡》影響較大。
歷史起源
江西采茶戲,主要發(fā)源于贛南信豐、安遠一帶,采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qū)每逢谷雨季節(jié),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qū)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采茶歌"。由民間采茶歌和采茶燈演唱發(fā)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民間小戲,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采茶戲形成后,即分幾路向外發(fā)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采茶歌發(fā)展為采荼戲有幾個階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采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采茶歌再經發(fā)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采茶歌聯(lián)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采茶......。"
后來,"十二月采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采茶燈","采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采茶"。這種"采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戲邁了一步。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qū),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采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采茶為內容的節(jié)目。即從"采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采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jié)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jié),丑角扮成干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
這種采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tǒng)名為"采茶戲"。采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fā)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主要影響
如果沒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于我國南方許多省區(qū)的采茶戲。所以,采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采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于采茶歌和采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魬蚴橇餍杏谠颇稀V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qū)的花燈戲類別的統(tǒng)稱;以云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采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于清代末葉;ü膽蛞院薄⒑隙〉膭》N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采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采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fā)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yǎng)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采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chuàng)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后,對當時和后世的戲劇創(chuàng)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于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yè)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tǒng)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墻的中間建一臺,臺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huán)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yè)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
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绷硗,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tǒng)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xiāng)土風情之中。
其他介紹
贛南客家采茶戲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說“贛南是采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采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采茶戲。
采茶歌是產生采茶戲的胚胎,采茶歌在贛南山區(qū)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干唱,無伴奏,后來發(fā)展成為以竹擊節(jié),一唱眾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聯(lián)唱
形式,便是將采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歷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后,“十二月采茶歌”聯(lián)唱在贛南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fā)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采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后,贛粵兩省的采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采茶又得到新的發(fā)展,由原來的十二個采茶女,兩個男隊首的采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采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jié)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采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tǒng)劇目《姐妹摘茶》。后來又在由采茶燈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丑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丑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采茶戲。
贛南客家采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qū)戲曲志載:“采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后,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后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
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后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并傳到臺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
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后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采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zhèn)和湖北黃梅等地區(qū)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后叫《送哥賣茶》!栋宓数垺穫髦邻M東,贛中后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云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后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tǒng)劇目。
粵北采茶戲
(一)歷史之幕;洷辈刹钁蚺f稱唱花燈、唱花鼓、采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于廣東北部山區(qū)節(jié)慶燈彩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后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tǒng)一稱為粵北采茶戲;洷辈刹钁蛐纬珊桶l(fā)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縆為大圈緣之,踏歌
,歌十二月采茶!鼻宄、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采茶,府縣志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采茶歌”、“歌十二月采茶”、“采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后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采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征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采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里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qū)的采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zhèn)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qū)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采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xù)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jié)比較復雜的古裝戲。
后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洷辈刹钁蜃钆d旺時有專業(yè)戲班30多個,職業(yè)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松、潘金鳳、劉榮華、鐘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民國32年(1943年)后,由于戰(zhàn)亂動蕩,粵北采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后,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于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
1959年改名粵北采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yè)采茶劇團。這些采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采茶戲的傳統(tǒng)藝術,共得傳統(tǒng)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tǒng)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
50、60年代,粵北采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tǒng)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采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fā)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采茶戲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后,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chuàng)新活動。
20世紀80年代后,通過創(chuàng)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峰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臺上也涌現出吳燕城、陳聯(lián)鳳、藍興朗等一批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采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高安采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fā)著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獲喜慶之際,有感而發(fā),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于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采茶戲形成發(fā)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fā)展,高安采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樸、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莊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采茶戲。
高安采茶劇團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強盛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輝煌。劇團曾于1959年在廬山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獻演《四九看妹》。當年10月經中共宜春地委決定,一次從高安地方劇團調去15名演員,成立宜春專區(qū)地方劇團。進入60年代中期,高安采茶戲再度進京,地采、高采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聯(lián)袂演出《小保管上任》,引起轟動。隨即此劇在全國贏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公映。高安采茶戲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又保留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充分展現了贛中文化的濃郁風情。地采、高采致力于對戲劇內涵的開掘和表現手法的創(chuàng)新,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進入成熟階段。1979年地采《孫成打酒》劇組進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爾后,《郎當索》、《樟樹坳風情》、《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斷雞》等劇目在歷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jié)均奪得一等獎;《一家人》、《鄉(xiāng)潮》、《寒儒求監(jiān)》也獲得較好成績!逗迩蟊O(jiān)》、《斷雞》還獲得華東“田漢戲劇獎”二、三等獎。1991年,高安采茶劇團又奉調進京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榮獲“稀有劇種演出特別獎”。不久,由高安采茶劇團與江西電視臺聯(lián)合攝制的《孫成打酒》榮獲第八屆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二等獎、全國第十四屆“飛天獎”短篇戲曲電視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中央電視臺、江西電視臺緊接著又將高安采茶劇團的《南瓜記》、《斷雞》、《四九看妹》、《游湖》搬上熒屏,拍成舞臺藝術片與專題片向全國播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區(qū)采茶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大型高安采茶戲《木鄉(xiāng)長》一舉奪得第四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jié)劇目一等獎及編、導、演一等獎,緊接著又榮獲“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yōu)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并參加四川成都第五屆中國藝術節(jié)演出。
高安采茶戲好戲連臺,人才輩出。50年來,這塊紅土地不但集結和造就了諶國泰、黎花英、羅運憨、吳其多、彭金花、劉如南、黃銀泉、彭金城等幾代表演藝術家,也培養(yǎng)了黃凱、馬正太、漆薪傳、胡桔根、趙日祥、劉敏濤等著名編導作曲家,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創(chuàng)作功力一直為贛中老表津津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