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府學文廟位于中國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北臨大明湖,臨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始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民國時期,不同規(guī)模增建、重修達三十余次。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嚴整,規(guī)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成門、欞星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和尊經(jīng)閣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廟被小學、工廠等占用,許多建筑被毀。1992年成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開始進行大修,殘存的古建筑被修復,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復建。修復后的文廟,將恢復祭孔的功能,并成為濟南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的核心部分。
地理位置
泮壁街街名碑,刻有文廟周邊的街名與走向
濟南府學文廟位于老濟南城內(nèi)西部,大明湖以南。目前劃定的文廟保護范圍,面積較鼎盛時略小,大致為明湖路以南,文廟影壁以北,西花墻子街、府學西院街、府學西廡街以東,庠門里、東花墻子街以西。文廟周邊的街道多因文廟而得名,例如東、西花墻子街得名于文廟院墻所使用的磚砌圖案花樣(俗稱花墻子),東花墻子街北段的短街因地處文廟東旁門而稱為“庠門里”,庠門里東側(cè)的短街因地處文廟東墻外而稱為泮壁街。
歷史沿革
濟南府學文廟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仿照山東曲阜孔廟的規(guī)制而建立,是始建年代較早的孔廟。金貞祐年間(1213~1216年),廟宇毀于戰(zhàn)火,到元末更為頹敗。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蔡晟增兩廡像龕,建坊樹屏,十三年(1477年),巡按御史梁澤拓大殿、兩廡,建戟門、欞星門、明倫堂等。以后又重修數(shù)次。清代也有修葺,但基本格局未改。
1931年的泮池舊照,遠處為大成門
1946年,山東省立第二實驗小學創(chuàng)建,使用文廟作為校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芙蓉街小學。1964年,學校拆除明倫堂等建筑,新建三層的辦公教學樓,并將校門改到大明湖路248號。196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大明湖路小學。。
2003年2月,在濟南市政協(xié)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市文化局副局長崔大庸向大會提交《關于遷出大明湖路小學等單位修復府學文廟的建議》。同年9月,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蔡鳳書、韓明祥等九人聯(lián)名給省領導寫信建議修復府學文廟。2004年,濟南市相關部門開始制訂修復方案。2005年9月10日,府學文廟的“千年大修”工程終于啟動,修復尚存的大成殿、泮池、大成門、影壁與更衣所,并重建其他建筑。2006年10月,大成殿的修復基本完成。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建筑群基本完工,并向公眾開放一日。2007年底,隨著大明湖路小學搬遷結(jié)束,大成殿以北原教學樓的拆除及文廟建筑重建工作正式展開。2009年2月,尊經(jīng)閣木結(jié)構完工。
根據(jù)長期的遠景規(guī)劃,還將在文廟以北重建啟圣祠、節(jié)孝祠、文昌祠、學屬、魁星樓、射圃等古建筑;在文廟以南,則保留原有街巷,恢復舊有文化氛圍。文廟西側(cè)的建筑得到拆遷后,還將復建名宦祠與鄉(xiāng)賢祠,形成平行于文廟主軸的西路布局。
建筑形制
濟南府學文廟平面圖影壁 大成門 欞星門 中矩亭 中規(guī)亭 泮池 鐘英坊 毓秀坊 屏門 更衣所 犧牲所 飛躍亭 戟門 西廡 東廡 御碑亭 御碑亭 月臺 大成殿 明倫堂 環(huán)碧亭 尊經(jīng)閣 大明湖路 |
布局
按文獻記載,府學文廟規(guī)模宏大,長247米,最寬處66米。建筑群圍繞南北中軸線修建,中軸線上的建筑依次為影壁、大成門、欞星門、泮池和石拱橋、屏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環(huán)碧亭和尊經(jīng)閣等。
影壁位于廟門南面,為一字形。進入廟門向北,有欞星門一座,門前東西兩側(cè)分別設方亭和圓亭各一座,方亭名“中矩”,圓亭名“中規(guī)”。向北為半圓形泮池,石拱橋飛架正中。向北為屏門,門前東、西院墻分設“鐘英”、“毓秀”兩座牌樓,門后東側(cè)有更衣所,西側(cè)有犧牲所。向北為戟門。戟門近東墻處有一水池,池中有扇面亭一座,名“飛躍亭”。進入戟門,即為文廟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加之東西兩廡殿,組成一封閉院落。大成殿建于月臺之上,月臺前東西兩側(cè)各有御碑亭一座。大成殿以北為明倫堂,堂前東西兩側(cè)各立兩齋:分別為志道齋、據(jù)德齋、依仁齋和游藝齋。再向北為尊經(jīng)閣,閣前設水池,池中有亭名為“環(huán)碧亭”。尊經(jīng)閣以東還有射圃齋,以北有教官宅和儒學門。
文廟泮池之水與濟南城水系相通。大明湖水由文廟東北進入,經(jīng)飛躍亭之水池流入泮池,又出泮池向西北經(jīng)西廊廡后墻外,繞至尊經(jīng)閣前水池,轉(zhuǎn)向東流出,名“玉帶河”。玉帶河西還建有文昌閣等建筑。
建筑
影壁
影壁位于文廟之外,向北與大成門對景,長9.85米,高約5米,厚0.95米,磚砌,呈“一”字形,琉璃瓦頂。其北面正中有圓形磚雕裝飾圖案,為清代遺物。數(shù)十年來因作為圍墻使用而免遭拆除。
大成門、欞星門及中矩亭局部 大成門
大成門面闊三間,左右闊10.8米,進深一間,前后深6.33米。單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其外檐斗栱,明間平身科二欑,次間一欑,并有四十五度斜出栱;側(cè)面則無平身科,均為五彩重昂斗栱。并施彩畫。各間均為磚石砌卷門,門內(nèi)方磚鋪墁地面。
欞星門
欞星門為四柱三間沖天式雕花石坊,柱間設紅色柵欄門。柱前后以石鼓夾抱,并分別用石戧柱傾斜支撐。
原欞星門已毀,基址無存。文物部門根據(jù)歷史資料重建。
中矩亭、中規(guī)亭泮池、石橋與中規(guī)亭
中矩亭、中規(guī)亭分列欞星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中矩亭為方形,中規(guī)亭為圓形,黃琉璃瓦攢尖頂。語出《禮記·玉藻》之“周旋中規(guī),折旋中矩”和《周禮·考工記》之“方者中矩,圓者中規(guī)”。
泮池和泮橋
泮池在欞星門北數(shù)米,池近半圓形,弧面朝南,北岸弦長37.4米。池周環(huán)繞白石望板、望柱。泮橋從池正中部跨越南北,為青石拱橋,長19米,寬2.88米,共五孔,正中橋孔最大,兩邊孔徑對稱遞減。
重修過程中,施工人員還在屏門以北發(fā)現(xiàn)了明代泮池遺跡,并將之恢復,使府學文廟內(nèi)出現(xiàn)罕見的“雙泮池”景觀。
鐘英坊、毓秀坊
鐘英坊和毓秀坊分別位于泮池以北,文廟東西院墻內(nèi)側(cè),鐘英坊在東,毓秀坊在西,彼此遙相對應。二坊形制相同,均為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式木質(zhì)牌坊,覆黃琉璃瓦。
2007年底,在維修過程中,二坊的遺址被發(fā)現(xiàn),局部延伸至原小學圍墻范圍之外,印證了古時文廟的規(guī)模。
屏門,遠處為更衣所 屏門
屏門作為文廟第三道門,是一座五間六柱牌坊。坊頂五樓,由明間向兩側(cè)呈三階式錯落,重昂單檐廡殿頂,覆黃琉璃瓦,飾吻獸,檐下以云頭斗栱承托,額枋彩繪“旭日云鶴”、“金龍戲珠”等圖案。坊柱前后各用斜柱支撐,柱礎由石鼓夾抱。
1952年,牌坊的地上部分被遷建至大明湖公園南門。2007年在原址重建。
更衣所、犧牲所
屏門東、西兩側(cè)分別是更衣所和犧牲所。每年祭孔前,主祭官須在更衣所沐浴、更衣,齋宿三日。更衣所建筑為原物,2006年,進行落架維修。犧牲所則用于祭孔大典上祭祀用品的準備,原建筑已被拆除,2006年根據(jù)史料記載在原址復建。
戟門 戟門
戟門為進入大成殿前院落的正門,面闊五間,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筒瓦。戟門兩側(cè)原與廊廡相連,與大成殿組成一封閉院落。重修時,兩側(cè)原本較為低矮的廊廡被加高,且與戟門分離,以備防火之需。
大成殿
濟南府學文廟大成殿是濟南市最大的單體古建筑,也是山東省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單檐廡殿頂古建筑之一,在中國各地文廟大成殿中的規(guī)模位列第三。大殿面闊九間,東西闊34.5米;進深四間,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積約480平方米。單檐廡殿頂上,覆蓋黃琉璃筒瓦,木架為抬梁式結(jié)構,柱有收分、側(cè)角和升起,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點。檐下設斗栱,明間平身科兩攢,其他間各一攢。斗栱和墊板繪有彩畫。殿內(nèi)采用減柱做法,頂部設天花,標高不同,其中明間和次間的天花較低,梢間和盡間的則較高。殿周東、西、北三面圍以檐墻,南面前檐居中各間均為六抹頭菱花隔扇門,唯兩端盡間為菱花窗。
1950年代的大成殿和御碑亭
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及四配像,頂部懸掛清帝題寫匾額數(shù)塊,皆毀于文革。2005年,一塊清世宗御筆“生民未有”殘匾被偶然發(fā)現(xiàn)。2009年9月,一尊高2.72米的新塑孔子像正式完成,之后還將重新安放四配和十二哲像,并在大成殿南側(cè)的東西廊廡內(nèi)安放孔子弟子塑像。
大成殿原坐落在寬闊的月臺上,隨著歲月變遷,建筑已破損不堪,脊獸在文革中被砸毀,殿基也早與地面齊平,不復從前氣勢。重修時,工程人員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將大殿全部拆除并仔細標記構件,抬高地基,然后在原地盡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后的大成殿,整體抬升了1.5米,重現(xiàn)當年的高峻。
大成殿前原有御碑亭兩座,左右各一,六角形,黃琉璃瓦頂,康熙年間建,遺址、殘碑尚存,已復原。在大成殿施工過程中,兩尊馱碑石赑屃在殿前出土。
東西廊廡
東西廊廡是大成殿前左右的長排廡房,彼此相對,與大成門和大成殿圍成封閉院落,廊廡內(nèi)供奉孔子弟子。原廊廡建筑已于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坍塌。2006年大修過程中,工程人員發(fā)現(xiàn)了其青磚鋪就的基址,并據(jù)此重建。
明倫堂重建中的明倫堂和尊經(jīng)閣
明倫堂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栱,施彩畫,是文廟內(nèi)專司教育之職的場所,體現(xiàn)了文廟的“廟學合一”。1950年代被小學拆除以修建教學樓,F(xiàn)已依照史料在大成殿北的原址上復建,并將作為一處國學講堂。為此,內(nèi)部采取減柱設計,以增加課堂空間。
尊經(jīng)閣
尊經(jīng)閣是文廟存儲經(jīng)典之地。府學文廟尊經(jīng)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筑,曾藏有多通石碑,現(xiàn)已不存。1950年代,原尊經(jīng)閣僅剩遺址。由于缺乏詳細建筑規(guī)格資料,府學文廟維修工程指揮部于2008年起根據(jù)明代建筑的形制在原址稍偏南處進行了重建。建成之后的尊經(jīng)閣是文廟內(nèi)最高的建筑,并成為文廟以北的大明湖路上重要的景觀。
匾額內(nèi)容
1950年代,文廟內(nèi)尚存明、清碑碣27通,包括大成殿內(nèi)匾額七塊,明倫堂匾額一塊及其它石刻數(shù)種。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文物大部分被毀。到1982年普查時,僅剩清同治間“重修濟南府學文廟碑”和道光間“濟南府學教授訓導為禁約事碑”等寥寥幾塊幸存。
石刻介紹
此外,1991年大明湖路小學維修校舍,出土了一塊重要的石刻,即“宣圣遺像”碑。此碑原立于大成殿附近。碑額題小篆“宣圣遺像”四字,碑題記為“吳維岳摹吳道子筆宣圣像”,正中陰刻孔子行教像,右側(cè)中部下刻隸書“吳道子筆”四字,F(xiàn)存濟南市博物館。
注釋參考
- ^ 府學文廟將成為濟南歷史文化核心區(qū).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濟南市建委獲悉:府學文廟修繕確定拆遷范圍.齊魯晚報(2009年1月20日).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東花墻子街.歷下區(qū)情網(wǎng)(2006年8月22日).於2009年9月26日查閱. ^ “庠門”初指古代鄉(xiāng)學之門!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後成為學校的代稱。 ^ 牛國棟(2008年5月27日).庠門里街.濟南時報.於2009年9月26日查閱. ^ 6.0 6.1 煌煌文廟.於2009年9月26日查閱. ^ 7.0 7.1 7.2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歷城縣志·建置考·三》 ^ 文廟大成殿曾做小學堂.大眾日報.於2009年9月24日查閱. ^ 9.0 9.1 9.2 9.3 尹玉濤(2007年).千年文廟凰凰涅槃.《走向世界》,第14期. ^ 濟南文廟大成殿修復基本完成.山東新聞網(wǎng).於2009年9月24日查閱. ^ 文廟大成殿北側(cè)開始重建.濟南日報(2007年12月1日).於2009年9月24日查閱. ^ 濟南:文廟“尊經(jīng)閣”木結(jié)構完工.濟南日報.於2009年9月24日查閱. ^ 13.0 13.1 13.2 13.3 張幼輝、常祥.濟南府學文廟.中國文化遺產(chǎn)(第2期). ^ 濟南府學文廟.山東文物叢書.於2009年9月28日查閱. ^ 《禮記·玉藻》:“周旋中規(guī),折旋中矩!编嵭ⅲ骸罢坌,曲行也。” ^ 《周禮·考工記·輿人》:“吾相馬,直者中繩,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圓者中規(guī),是國馬也! ^ 濟南:明代泮池修葺一新.濟南日報.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文廟大成殿北側(cè)開始重建.濟南日報.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孟子·公孫丑下》:“(公孫丑問)曰:u2018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u2019(孟子)曰:u2018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u2019……宰我曰:u2018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u2019子貢曰:u2018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u2019有若曰:u2018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u2019” ^ 濟南府學文廟有意外發(fā)現(xiàn) 雍正“御匾”重見天日.齊魯晚報(2005年11月11日).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孔子像落戶濟南府學文廟.孔孟之鄉(xiāng)(2009年9月2日).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濟南府學文廟御碑亭遺址現(xiàn)身.新華網(wǎng)山東頻道(2006年7月28日).於2009年9月28日查閱. ^ 濟南府學文廟出土倆大型馱碑石獸.新華網(wǎng)(2008年1月5日).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文廟挖出72賢供奉地 東西廊廡將參考遺跡重建.生活日報(2006年7月24日).於2009年9月27日查閱. ^ 喬顯佳(2009年3月5日).濟南修繕府學文廟 明倫堂將成“國學講堂”.齊魯晚報.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尊經(jīng)閣將成明湖路主要景觀建筑.濟南時報(2008年8月28日).於2009年9月25日查閱. ^ 昔日文廟"流"寶知多少 今朝雨中飄搖呼"救命".大眾日報.於2009年9月24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