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qū)介紹
濟南護城河,亦稱“濟南環(huán)城河”,別稱濼水、濼河等。位于濟南歷史城區(qū),全長6.9公里,是國內唯一河水全部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匯集而成的河流,最終流入大明湖。面積26.3公頃,河道寬10-30米,水面面積8.4公頃,河道兩側綠地10-59米,綠地面積為12.5公頃。
歷史上,濟南護城河具有重要戰(zhàn)略防御功能。據(jù)記載,濟南護城河還有多項功能,其中,河道直通小清河進而通往大海,運輸就是它的一大功用;此外,護城河還能夠排澇、觀賞。2010年,濟南護城河全線通航,使?jié)铣蔀槿珖ㄒ豢沙舜h(huán)游老城區(qū)特色風貌帶的城市。
景區(qū)信息
門票:護城河全線共設有黑虎泉、泉城廣嘗趵突泉、五龍?zhí)、大明湖西南門、大明湖稼軒祠、司家碼頭、超然樓、知春橋、青龍橋10個游船站點。每人每站10元,全程票價100元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 8:30-20: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為8:30-17:00
地 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黑虎泉西路9號
護城河十大船站
泉城廣場船站
泉城廣場位于市區(qū)中心,是山東省省會濟南的中心廣場,恰處山、泉、湖、河、城懷抱之中,東起南門大街,西至趵突泉南路,南臨濼源大街,北依環(huán)城公園,東西長780米,南北寬230米,占地面積17.43公頃。廣場位于市中心繁華地帶,處于“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旅游區(qū)的中心。整個泉城廣場自西往東由趵突泉廣嘗南北名士林、泉標廣嘗頤天園和童樂園、下沉廣嘗歷史文化廣嘗濱河廣嘗荷花音樂噴泉、文化長廊、四季花苑、科技文化中心等10余部分組成。
地 址:泉城廣場船站位于泉城廣場的東北角、南門橋西側、護城河南岸。
趵突泉船站
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繁華地段,南依千佛山,北靠大明湖,東與泉城廣場連接,是以泉水、人文景觀為主的文化名園。1956年,趵突泉被整修辟為公園,歷經(jīng)幾次擴建,逐漸建成以泉為主、小巧玲瓏、步移景異的泉石園。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是泉城的標志和三大名勝之首,泉畔眾多的名人題刻,又為名泉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趵突泉景觀奇特,“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趵突騰空”為濟南八景之首。
地 址:趵突泉船站位于趵突泉公園北部、五三紀念堂北。
五龍?zhí)洞?/strong>
五龍?zhí)豆珗@南鄰趵突泉,北倚大明湖,1986年建園,面積7.6公頃,因園內有名泉五龍?zhí)抖妹,是一座具有質樸野逸風格的園林水景園。公園內名泉眾多,匯集泉池26出,形成五龍?zhí)度,為濟南四大泉群之一,其?1處列入濟南72名泉。五龍?zhí)稓v史悠久,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即有記載,曾名凈池、龍居泉,古時是大明湖的一部分。潭內錦魚眾多,“龍?zhí)顿p魚”是濟南著名景觀之一,園內現(xiàn)有潭西閣、濂軒、賢清水榭、秦瓊祠、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展覽館等建筑。
地 址:五龍?zhí)洞疚挥谖妪執(zhí)豆珗@東門外南側、護城河西岸。
大明湖西南門船站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它位于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qū)北部,是一個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大明湖景色優(yōu)美,湖上鳶飛魚躍,荷花滿塘,畫舫穿行,岸邊楊柳濃蔭,繁花似錦,游人如織,其間又點綴著各色亭、臺、樓、閣,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猶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畫卷。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明湖勝景,古往今來,贏得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詠贊篇章。
地 址:大明湖西南門船站位于少年路橋南側、護城河東岸
湖西碼頭船站(進入大明湖老區(qū))/稼軒祠船站(進入大明湖新區(qū))
大明湖風景名勝區(qū),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眾泉匯流,平吞濟濼,素有“泉城明珠”之稱,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jīng)注》中,為國內外罕見的天然湖泊,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稱于世。有歷下亭、北極閣、匯波樓、超然樓、鐵公祠、秋柳園、南豐祠、明湖居、遐園等30余處名勝古跡周匝其間,內涵豐富;杜甫、曾鞏、李清照、辛棄疾、王士禎、蒲松齡、劉鳳誥、鐵保、劉鶚等歷代名士都在湖畔留下詩文墨寶,傳承千古;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等原有八景與稼軒悠韻、秋柳含煙、七橋風月、超然致遠等新八景構成十六處著名景觀,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地 址:湖西碼頭船站位于大明湖風景區(qū)游樂場東南、大明湖西岸。
地 址:稼軒祠船站位于大明湖風景區(qū)稼軒祠北、大明湖南岸。
司家碼頭船站
司家碼頭舊時是靠近大明湖南岸一處較繁華的游湖乘船碼頭,在此乘船可直達明湖北岸,因地處司姓家族居住的司家碼頭街、司家莊等老街巷的北端而得名,當年乾隆南巡時曾由此出發(fā)乘船游覽大明湖。清道光年間歷城舉人王鐘霖有《詠司家碼頭詩》,描繪了這里秀麗的自然景色和村民樂哉悠哉的生活情景。司家碼頭歷經(jīng)時代變遷,隨著城市規(guī)劃的發(fā)展和變革,如今已被擴建的大明湖公園并入其中,司家碼頭、司家大院、司家井等整修一新,迎接各方游客。
地 址:司家碼頭船站位于大明湖風景區(qū)歷下亭對面、大明湖南岸。
小東湖船站
歷史上的小東湖與大明湖是相通的,自南宋開掘小清河疏引濼水后,小東湖逐漸被陸面、街巷隔斷了與大明湖的連通,湖面也漸趨縮小為一個小池塘,被稱為 “小東湖”。小東湖的改造是大明湖擴建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改造擴建后的小東湖,水面面積由3公頃變?yōu)?公頃,與大明湖、護城河實現(xiàn)貫通,成為護城河游船進入大明湖的“必經(jīng)之路”,眾泉匯流的護城河河水的注入,使小東湖由死水變成了活水,改造、新建名勝環(huán)列,風格別具,成為“新明湖”的重要景觀。
地 址:小東湖船站位于大明湖風景區(qū)鵲華橋東側、小東湖南岸。
青龍橋船站
慣例上,西起西門、東至青龍橋方圓2.6平方公里的范圍被稱為濟南老城區(qū),青龍橋因位于老城的東邊而得名,因為“青龍”為代表東方的靈獸,素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說法。50年代初,濟南拆除舊城墻,修建了青龍橋,使解放橋、泉城路一線得以貫通,并成為市區(qū)東西方向的交通干道,泉城路更是被譽為“商業(yè)金街”。在護城河通航工程中,對青龍橋及兩側河岸進行了提升改造,新建了河道濕地等景觀,凸顯生態(tài)環(huán)保、人文宜居理念。
地 址:青龍橋船站位于青龍橋北、興華門橋南、護城河東岸。
老東門船站
“老東門”古稱“齊川門”,始建于宋朝永嘉年間,是濟南內城的東城門,清光緒年間,在其南又增辟巽利門,被稱為“新東門”,原來的“齊川門”即被稱為“老東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門的功能和概念逐漸模糊,老東門附近因交通便利,居民集中,逐漸發(fā)展成為一處商業(yè)中心,為廣大市民所熟知。護城河通航工程通過對老東門橋附近的環(huán)境提升改造,使之成為泉水游覽景觀帶的一部分,兩岸綠柳成行,河中畫舫穿行,“老東門”煥發(fā)新顏。
地 址:老東門船站位于老東門橋南、護城河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