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夫子祠又名陸文安祠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陸九淵在荊講學的地方,陸夫子祠在象山東麓。為祀陸九淵而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就其書院改建詞。后多次維修整飾。寺北鄰文明湖,南靠烈士陵園,門前有雕欄石橋,其下流水潺潺,柳松掩映,古雅不群。1993年修建于荊門歷史上的唐安古寺和繹志園的遺址上,占地1公頃,由勛、榻、樓、閣、廊等十五組青瓦白墻紅柱的仿清建筑體組成,是進行盆景生產(chǎn),舉辦大型展覽和市民休閑的場所。
景點簡介
陸夫子祠,位于湖北省荊門古城西象山東麓的文明湖西南岸。祠北有龍泉、蒙泉、惠泉、順泉等象山四大名泉、龍泉書院和老萊山莊,祠南是建筑于唐朝的唐安寺。祠前有清河橋,文明湖的泉水流經(jīng)其下,向東注入竹皮河。古祠倚山傍水,掩映在蒼松翠柳之中,四季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陸九淵,字子靜,自號象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陸九淵受命任荊門知軍。他上任后,立即奏請構(gòu)筑荊門城郭以鞏固邊防,抵御南侵的金兵。他在荊門任職期間,采取過一些措施,改革官場陋習,改變了舊的風俗習慣,很受荊門百姓的愛戴。他死后,光宗皇帝封謚他為文安公,所以陸夫子祠又叫陸文安祠,俗稱陸公祠。
陸九淵與朱熹齊名,是南宋兩大哲學家,當時社會上稱為“朱、陸”二派。陸九淵晚年曾在荊門象山講學,他的遺著被編成三卷《象山先生全集》留傳后世。在荊門象山東腰。有他當年講學的遺址,即荊門“三臺”之一的講經(jīng)臺。遺址上建有紀念他的仰止亭。他在象山東麓設(shè)立象山書院,“聽訟于此,講學于此”。明孝宗弘治年間,參政(官職名)鐘文俊為紀念陸九淵夫子把象山書院改建為陸夫子祠。正殿三間供奉陸九淵的石像;后殿三間,提奉文昌帝君,兩旁各有廂房五間。
主要景點
陸夫子祠是一座石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式建筑,祠門朝東,由頭門、大殿(即正殿)、后殿、南北廂房和四周花墻等組成。頭門飛檐走獸,大殿高大雄偉,后殿氣勢非凡,廂房清靜整 ,是典型的民族風格建筑。
這座古祠,明朝建成后,知州高則巽曾修葺過。清朝初期,知州薛繼巖、萬蕭裔都先后維修過。到了乾隆年間。古祠又日漸凋敝。知州舒成龍徹底重修古祠,每年的春秋兩季在古祠舉行隆重的祭祀。陸夫子祠現(xiàn)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贊頌陸夫子祠的詩詞不少,僅錄詩、詞各一首:
陸文安公祠
[明]州牧·程寅賓(富順人氏)
幽巖發(fā)鼓吹,噴玉越山林。
吏隱避塵市,儒風托素心。
亭虛花自落,樹密露還侵。
瞻拜先賢罷,思齊心不禁。
雙泉步月過陸文安公祠
(調(diào)寄《醉春風》)
[清]蔚錘穎(荊門州人)
我愛雙泉冽,況春宵景絕。
滴來花露冷于冰,別別別。
霧里高峰,耳邊流水,城頭新月。
荒祠連石碣,想象文安業(yè)。
萬川印處總空明,徹徹徹。
鹿洞文章,鵝湖理學,象山風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