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溝,太極拳發(fā)源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5公里處的清風嶺中段。2007年8月21日,被國家體育總局認定中國太極拳發(fā)源地。
陳家溝也稱為陳溝,該行政村隸屬溫縣趙堡鎮(zhèn),距縣15分鐘車程,交通方便。
景區(qū)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所有醫(yī)務工作者憑本人有效證件(醫(yī)生憑本人醫(yī)師執(zhí)業(yè)證、身份證,護士憑本人護士執(zhí)業(yè)證、身份證等)均可免門票游覽這些景區(qū)。
建制沿革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5公里處的清風嶺中段,原名常陽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繁衍,該村更名陳家溝。陳家溝也稱為陳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068畝(其中:田1254畝,地2814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四大懷藥 等作物;擁有林地2036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22.5畝。
經濟
特色產業(yè)
該村的主要產業(yè)為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等,主要銷往本縣。該村正在發(fā)展核桃、草果特色產業(yè),計劃大力發(fā)展茶葉 核桃產業(yè)。
文化
2004年4—12月,在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基本建設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焦作市溫縣陳家溝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共揭露面積4950平方米,清理出龍山文化、兩周時期和漢代灰坑480余座,各個時期墓葬55座,龍山時期壕溝2條,東周時期陶窯8座,出土和修復了陶、石、骨、蚌、玉、銅、瓷等不同質地的文物300余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龍山文化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少量石、骨、蚌器和螺螄殼。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褐陶、夾砂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夾蚌褐陶、泥質黑陶、泥質紅陶等。紋飾有豎籃紋、劃紋、弦紋、方格紋等,素面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小罐、斝足、豆、甕、圈足盤、折腹盆、缽、器蓋、器座等。石器有石鏟、石斧、石刀等。骨、蚌器主要是刀、鐮、鏃。西周墓葬共發(fā)現(xiàn)5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內填土多為紅褐土,在T36M11填土中還發(fā)現(xiàn)一具狗骨架。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并且都有木質單棺,葬式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骨架保存較好,只是M32的墓主人缺失右臂。5座墓葬全部都有隨葬品,大多放在頭部,以鬲、簋、豆、罐等實用器的不同組合為主,同時也發(fā)現(xiàn)有生泥坯制成的豆、簋、三足器等冥器,還有少量長條形蚌飾、小銅飾、玉玦殘片等。有趣的是,在M11的人骨架上部,特別是胸前發(fā)現(xiàn)有大量小螺螄殼,似為有意擺放。
東周時期遺存最為普遍,分布于整個遺址,出土物也最為豐富,發(fā)現(xiàn)的主要遺跡有陶窯、墓葬、馬坑、灰坑、居穴等。東周墓葬發(fā)現(xiàn)38座,全部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形制一般不大。距坑口深0.3米處發(fā)現(xiàn)馬2匹,頭均朝東又昂首向北,側臥且脊背向南,四肢伸直,南北并列,而北部的一匹壓在另一匹的四肢上。從馬匹的擺放及其姿態(tài)來看,可以確定是死后擺放的。在坑的西部,馬骨架的后面,還有較大的空間,但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輪輿的痕跡。
漢代遺存在該遺址中也有發(fā)現(xiàn),主要分布在中部與東部,個別探方內堆積有地層,其他的多為灰坑和水井等跡象。值得一提的是T76H197,坑壁上部較為齊整,下部外擴成袋狀,底部近乎圓形。灰坑內出有2層獸骨,上層距坑口深1.8米,中間的比較集中,也最凌亂,可以分辨出的有2具較為完整的狗骨架和3個狗頭骨,其他的骨頭相互疊壓,分不清個體,北部也有一具較為完整的狗骨架,四周還有零星的狗頭骨和牛肢骨、牛肩胛骨;下層獸骨距上層0.96米,較之上層更為密集、雜亂,沒有完整的個體,只發(fā)現(xiàn)2個馬頭骨、2個羊頭骨、1個狗頭骨以及大量的馬肋骨、馬肩胛骨、馬脊椎骨、羊下頜骨、肢骨等。坑內填土中出有不少漢代磚瓦片、飾有花紋的空心磚塊和燒土塊、蚌殼片,也夾雜有龍山時期的籃紋陶片。
旅游
太極拳發(fā)源地
陳家溝有令人敬仰的陳式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有享譽國內外的陳家溝武術館,有充滿傳奇色彩的楊露禪大師學拳處。其中,歷代宗師紀念館是為紀念太極拳歷代宗師所建。紀念館
的前面塑建有太極拳鼻祖陳王廷的銅像以及歷代太極拳宗師的碑碣,碑碣上刻有歷代宗師的簡介,這是中外太極拳愛好者為紀念太極宗師們的所鐫立的。
在陳家溝武術館,可以一覽當代太極拳師的風采。在武術館大廳的四面墻壁上,可以看到當代太極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其中當代太極拳大師、陳氏十九世太極拳傳人陳小旺,曾多次奪得全國太極拳、太極推手冠軍,以其精湛的武技折服武林。與他相鄰的是當代太極拳大師、陳氏十九世傳人、全國武術十大名師陳正雷;以及與陳小旺、陳正雷并稱為“四大金鋼”的王西安、朱天才,他們個個身懷絕技,人人身手不凡,傳拳授藝于五湖四海,名聲遠播于世界各地。
楊露禪大師學拳處坐落在青峰嶺下,楊露禪常常攀上青峰嶺頭,藏在樹叢中向下面的武學園內獵看傳拳情景,并在門前空地上練習,電視連續(xù)劇《太極宗師》所講述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楊露禪正是在這里拜陳長興為師,并獲得武當張三豐秘傳拳譜的。之后,太極拳又逐步演變出全國有代表性的“楊、武、吳、孫”等諸大流派。
未來規(guī)劃
愿景一 樹立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的標桿。
愿景二 重建祥和閑適的田園生活。
愿景三 構筑情景交融的慢生活小鎮(zhèn)。
愿景四 綻放千年文明的靜雅之美。
愿景五 喚醒中國式養(yǎng)老的脫塵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