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通常泛指東北原始荒原。北大荒開發(fā)建設特定的歷史、特定的區(qū)域和特定的使命,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文化的北大荒文化。它是以北大荒精神為核心,以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融軍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為一體的、具有鮮明黑龍江墾區(qū)特點的一種文化體系。
基本內容
主要是東北部(特別是大慶等新興城市)在開荒創(chuàng)建城市時,人們的不求回報,不求利益,無私的奉獻精神,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那時所特有的淳樸,善良的民風烘托出了東北部特有的“北大荒文化”
文化淵源
北大荒,通常泛指東北原始荒原。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卷十七):“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边@里的“大荒”,據(jù)辭海解釋為:最荒遠之地。如《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所說的“大荒”,顯然是指北部的“大荒”!皷|北海之外”的“大荒”,又明確是指東北地區(qū)的“大荒”。那么“北大荒”究竟是指東北地區(qū)的“大荒”之北,還是就是北部“大荒”即泛指東北荒原呢?竊以為,應是指東北荒原的北部地區(qū)。理由是:秦漢時期的東北南部,即遼河以南,一般歸幽州所轄,或屬幽州周邊地帶,較近歲貊族所居,而肅慎居住在長白山以北地區(qū),即占有黑龍江中下游向東直至日本海沿岸中原,且經濟文化較北部發(fā)達。以第二松花江兩岸至東和向西到大曲折處的松嫩平原,為當時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對古代東北民族居住遷徙的研究,確切地說:“北”大荒所指的區(qū)域,廣義指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大曲折處以北包括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中下游以東至日本海沿岸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區(qū)域。
一九四六年,中國共產黨揭開了移民開發(fā)這片荒原的序幕。經過六十年北大荒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擁有114個大型農牧場,2000多個企業(yè),3560萬畝耕地,165.8萬人,分布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個市74個縣總面積5.7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約定俗成,如今北大荒,成了黑龍江墾區(qū)的代名詞。
就在這塊被人們稱作“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孕育和發(fā)展著中華民族的燦爛之花—北大荒文化。
文化基本
北大荒文化應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歷史層面,二是現(xiàn)當代層面。所謂歷史層面,當是指
有文字記載時算起,到清代止。所謂現(xiàn)當代層面,應是從民國,尤其是從1946年開發(fā)始至今。
北大荒文化的基本構成,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由軍旅文化,知青文化,齊魯文化和黑土文化組成。軍旅文化與知青文化顯然屬當代文化,但也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齊魯文化主要是清末民國初的山東移民闖關東文化,和五九年山東支邊青年帶去的齊魯文化的結合。當時東北三千萬人口有二千萬是山東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區(qū)的移民及文化。黑土文化其主要應是歷史民族主要是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同時亦受到軍旅與知青及齊魯文化的滲透與影響。
可以這樣說,北大荒文化是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具有多元文化融合,有其獨特色彩的地域文化。
基本構成
。ㄒ唬④娐梦幕
隨著北大荒的不斷開發(fā),部隊轉業(yè)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帶來了北大荒軍旅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其中涌現(xiàn)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如林予、鄭加真、晁楣等,涌現(xiàn)出優(yōu)秀的作品如電影《北大荒人》、《老兵新傳》,小說《雁飛塞北》、《江畔朝陽》及北大荒版畫等。但是這些昔日的先進文化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和環(huán)境的反映。而如何藝術地反映北大荒當年轉業(yè)官兵及其傳承者改革開放三十年及建設現(xiàn)代大農業(yè)的變化發(fā)展歷程,就顯得乏力。近年有較大影響力的作品也僅是鄭加真的《北大荒移民錄》《中國東北角》《北大荒六十年》等作品。更談不上出現(xiàn)像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老兵新傳》這樣有全國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六十年來,轉業(yè)官兵中涌現(xiàn)出的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水稻之父徐一戎等,都缺乏藝術的反映和重力的宣傳,致使隨著歲月的流逝,轉業(yè)官兵中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例,沒有轉化為應有的先進文化,而逐漸淡化,漸行漸遠,淡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作為最早博得“北大荒流派”美稱的北大荒版畫,理應作為北大荒文化的品牌推出,加以重力組合使之產生品牌文化的影響力,而這方面的工作也明顯不足。
。ǘ⒅辔幕
如果說,四、五十年代大批軍隊轉業(yè)官兵開發(fā)北大荒,形成了北大荒文化繁榮發(fā)展的第一次高峰的話,那么六、七十年代四、五十萬城市知青移民北大荒,無疑使北大荒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更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盡管“文革”的災難給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抹上了不可磨滅的悲劇色彩,但從人口流動的角度看,大批知青移民北大荒,客觀上給北大荒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激活和提升了北大荒文化的又一輪新的發(fā)展。人們通常認為的知青給北大荒帶來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用今天的眼光判斷和審視,應是一種文化對流運動。北大荒因知青而注入了城市的文明元素,增強北大荒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墾區(qū)的人口素質,改善或改變了北大荒的生存狀況和質量,反過來,知青把北大荒的黑土文化帶到了城市,增添了城市文明的內涵和素養(yǎng)。這種南北文化的交流,城市文明與邊疆文化的融合,無疑是廣大知青南北對流的結果。
從黑土地走出的一批知青作家、畫家、企業(yè)家、學者、科學家,他們?yōu)楸贝蠡,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相應的燦爛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如梁曉聲、張抗抗、濮存昕,敬一丹、姜昆、沈嘉蔚、李斌等的作品產生了很強的文化影響力,他們對豐富北大荒文化,提升北大荒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他們之中沒有一個留在北大荒,是游移于北大荒之外的,是分散的,未經整合的,散漫自由的知青文化。必須要加以有力的整理和聚合,使之形成為知青文化力,產生文化核變,從而轉化為北大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體現(xiàn)北大荒時代精神和核心價值的先進文化力。
。ㄈ、黑土文化
六十年的墾荒歷史,產生了燦爛的軍旅文化和知青文化。而軍旅文化與知青文化,都是深深地植根于北大荒的黑土上。隨著山東移民漸漸融入北大荒本土人口及轉業(yè)官兵的移民之中,齊魯文化亦隨之與其他三種文化融合在了一起。隨著轉業(yè)官兵的漸漸老去和城市知青的返城,北大荒的現(xiàn)代化建設包括文化的建設責無旁貸地落在傳承者北大荒第三代的身上。所謂黑土文化,具有當代與傳統(tǒng)的意義。當代的黑土文化,是墾區(qū)六十多年來軍旅文化和知青文化及齊魯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的產物。這種文化與現(xiàn)代大農業(yè)的先進生產力相結合,產生的文化力明顯要高于和優(yōu)于其他地區(qū)的黑土文化。但是,就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言,明顯弱于墾區(qū)以外地區(qū)。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六十年的北大荒開發(fā)史沉淀下來的文化是寶貴的,但其文化厚度,其底蘊是不夠的,必須從黑土文化的歷史層面進行挖掘。文化如果斷層了,被割裂了,這種文化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
黑土文化
古代東北民族三大族系:東胡、歲貊和肅慎。他們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極大部分發(fā)生在北大荒這塊廣袤的土地上。
發(fā)祥于牡丹江流域的肅慎族是滿族的先祖,漢魏晉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遼金元明時稱女真,清朝時稱滿族。這個民族是東北唯一最完整一脈相承的具有悠久民族傳統(tǒng)和歷史的偉大民族。
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疆域,促進了東北各民族之間與中原的聯(lián)系與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國家的強大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北大荒文化的燦爛輝煌有目共睹,由此積淀而凝聚成的北大荒精神更是成了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其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北大荒文化的內核,而且更應該通過對北大荒文化力的創(chuàng)造,蓄養(yǎng)和發(fā)展,通過對其歷史層面的深層次的挖掘、研究來加以提升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