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雙髻山
基本介紹
髻山氣勢雄偉,巖崖陡立,云霧繚繞,徑曲林幽,含煙凝翠,風光旖旎,擁有眾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跡和迷人傳說;以“靈、奇、秀、險”為特色。仙公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集宗教朝圣、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美譽,為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和首屆泉州市十佳風景名勝區(qū)。
雙髻山名勝區(qū)由雙髻宗教文化景區(qū)、仰恩湖文化休閑區(qū)、馬甲民俗文化景區(qū)、馬甲亞熱帶動植物觀賞園、荷潭湖游樂度假區(qū)等五個景區(qū)組成。有豐山洞、白水巖、朝天閣、仙靈橋、仙井、仙足跡、仙棋盤、仙茶樹、仙排閣、貴婦雙髻、荷譚印月、仙公蓬萊等勝景,以及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張瑞圖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摩崖石刻。
近年來,雙髻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處致力于旅游區(qū)的規(guī)劃、開發(fā)和建設(shè),籌巨資修葺寺院亭閣、開筑盤山公路、架設(shè)空中纜車,完善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和服務(wù)娛樂設(shè)施,使名山更加絢麗多姿。成為秀山八閩的旅游勝地。
風景特色
雙髻山巨巖陡立,奇?zhèn)ノ×㈩。又峰對立,相向(qū)χ。每當朝霞輝映,從遠處放眼眺望,猶如古時婦女頭上盤扎的又髻。山路清晰如鏈,蜿蜒潺潺南流,一路青歌漫舞,注入荷潭水庫。漫游雙髻山,可見仙公山遍布歷代的摩涯石刻,碑記詩文,匾額楹聯(lián),寺觀廟宇,民間傳說的勝跡,錯落有致,紛呈異彩。它們與泉州古城的開元寺,靈山圣墓,清凈寺,關(guān)帝廟,禮拜堂等遙相呼應(yīng),相映成趣,令人感受到中華古老文化的強烈熏陶,領(lǐng)略到文化古城那兼容并蓄的各種宗教及其宗教文化的豐厚內(nèi)涵。雙髻山的景觀,無可非議地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泉州之所以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輝煌史實。登上仙山,尋道覽勝,乘坐纜車,極目江天,置身天外,讓人如臨仙境、心曠神怡而流連忘返。
主要景點
豐山洞
又稱“雙髻寺”,俗名“仙公寺”,奉祀何氏九仙,是仙公信仰者朝拜的圣地。豐山洞始建于南朝齊(479-502年)。時人在仙公山上“絕頂云霄”的古巖外,建造巖宇,修道煉丹,濟世救民,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佘年,中間幾經(jīng)興廢。
朝天閣
與白水巖同代建造的朝天閣,卻是儒教的巖宇,為舊時讀書人朝圣之地!俺扉w”又稱“朝天觀”,因年代久遠,幾經(jīng)興廢。一層內(nèi)供奉五文昌夫子和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為舊時讀書朝圣之地。二層為仙公山文物陳列室,陳列著仙公山有關(guān)文物和照片等資料。
觀日臺
山上還有一處使人“會當陵絕頂,一攬眾山小”之感的好地方,那就是觀日臺!坝^日臺”為清朝太常寺卿陳大所題,臺面二米見方。清晨,屹立立臺上,遠眺東方,可見一輪紅日躍海噴礴而出,冉冉升起,海天同輝,令人頓然胸懷開闊,心曠神怡。清人萬際昌詩云:“攀蘿尋鳥道,侵曉上峰巔,霞氣涵滄海,波光接遠天。山空孤日落,云凈一星懸,曾說和馭,相催日復年!笔惆l(fā)的就是在這里觀日出的感懷。
通仙天橋
旅客乘坐空中纜車到達“入云閣”下站后至豐山仙洞必經(jīng)之路,天橋全長44.5米,寬2.6米,建于1995年10月。全橋建于峭漄巖壁上,由六支鋼筋混凝土仿樹木圓柱支撐橋面,最高點8.75米,橋面多折成曲形,雙邊鐵扶加固。
荷潭水庫
山下的荷潭水庫,是一個風景秀麗的人工湖,每當麗日映照,波光粼粼,山嵐縹緲,浮嶼時隱時現(xiàn),恍如海市蜃樓,倒影若即若離。泛舟潭中,擁抱湖光山色,會讓您詩情豪發(fā),流連忘返。
福建省連江縣雙髻山
位于村東北,為定海第二高峰。因山峰堆翠,形如婦人頭上的螺髻,故名。雙髻山與紗帽山巍巍對峙,是定海城兩大屏風。其地勢險峭,有古城墻盤旋,巍峨壯觀。山下老虎巖處即所謂“海門天險”,有扼海控江之勢。明永樂八年(1410年),數(shù)千倭寇占據(jù)雙髻山進攻定海堡,千戶湯俊等官弁5人同日戰(zhàn)死,葬于此山,時稱“五忠墓”。鄉(xiāng)人游客多到此古戰(zhàn)場憑吊英烈,激發(fā)愛國愛鄉(xiāng)之情。沿崎嶇山間小道行進,情趣怡然,半山腰有一塊巨巖懸空,頗似古代書生頭上的冠巾,颯颯生風,人稱“生巾飄逸”,為定海十景之一。古人有詩詠:“海濱郡有生巾跡,巖際巍然一片石。本無道貌肅人心,若有典型在夙昔。秋風吹落拾來彈,完好欲求不裂難。春長苔紋將縫補,依然還我舊儒冠。”至山頂極目遠眺,定海灣內(nèi)的三十六礁,閩江口的五虎門、馬祖澳的南北竿塘等盡收眼底。俯視山間,只見一條條古道、戰(zhàn)壕,似龍蛇盤旋起伏,“雙峰(髻)峭拔”為定海舊十景之一。古人有詩曰:數(shù)峰江上青何及,雙影挺然非獨立。南北往來多少船,從此出兮從此入。兩邊對峙儼然尊,砥柱中流自有根。三十六碴(礁)頭都管,領(lǐng)海邦以作關(guān)門。
廈門長泰縣雙髻山
基本介紹
雙髻山,又名天成山,位居長泰縣東南部,屬長泰縣馬洋溪生態(tài)旅游區(qū)。海拔342米,是廈門入泰第一山。東接天柱山,南鄰龍海角美鎮(zhèn),屬馬洋溪生態(tài)旅游區(qū)管轄。距縣城8公里,距漳州市29公里,距廈門特區(qū)35公里。天成山分為南北兩峰,相隔約百米,南號“天成”,北稱“晞發(fā)”,雙峰聳峙,分外嬌媚,遠遠看去,宛若風華絕世的古代美女的云鬟翠髻。其山形狀如馬鞍,和天柱山遙相對峙,雄偉挺拔,怪石嶙峋,常年云霧飄繞,山下溪水環(huán)繞,清澈見底。 雙峰間常有祥云飄蕩,瑞氣氤氳,令觀者心
醉神怡,暇思悠遠。曾名列古代“武安八景”之一,近年又進入“長泰新八景”之列。
此山曾是英雄豪杰叱咤風云的施威疆場,棟梁之才潛修成器的發(fā)祥之地,唐朝末年黃巢揭竿舉義,入閩至泰。曾憑天成山之險與前來進剿的唐軍浴血奮戰(zhàn)。
近年來,廈門南普陀智藏和尚籌措資金,準備在天成山規(guī)劃建設(shè)佛教研究基地和古琴培訓中心。長泰縣實施旅游興縣戰(zhàn)略,正重新喚起天成山的風采。
風景特色
此山海拔只有342米,雖無本縣另一名山天柱山那樣雄奇峻偉,有玉柱擎天的磅礴氣勢。卻以它那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觀和閩南佛教圣地而著稱于世。
山上有很多幽洞、石屏,如百丈屏、天游蹬、種石齋、豹隱洞、樵陽洞、半鶴洞、松鱗軒、天鏡湖等。明天啟年間,縣人進士楊瑩鐘辭官回鄉(xiāng)后,曾在此山筑寨隱居、增建萬石樓、清虛閣、巢父居、心遠堂、遂家焉等。天成山遍地大石、巨石或壘疊銜接、或橫縱交錯、或兀立成臺、成室,處處引人入勝。山上有一特殊竹類品種,莖呈四方形,狀如筷子,有“羅遠插筷成竹”傳說,也為天成山增添了神奇迷人色彩。
天成峰巖石眾多,有的獨自兀立,有的累疊成景,有的高聳幾十丈,有的形似活潑的動物。古人對巖石也有了神奇的命名,如:百丈屏、天游蹬、龜爬壁、鯉魚石等。顧名睹狀,的確惟妙惟肖,令人叫絕。
主要景點
布政廳
南坡有一洞室,洞高約5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可容數(shù)十人。洞壁北側(cè)依山坡,東南西三側(cè)懸空,古人用條石修砌石墻,留有門窗。洞里空曠明亮,空氣流暢,尤使人驚訝的是,洞頂是一塊巨大的巖石覆蓋。相傳明邑人楊瑩鐘告退后曾在此洞辦學課徒,人們便稱此洞為“布政廳”、“布政學”。
朝天大道
天成山的東麓是朝天嶺,這里有條聞名的古驛道——朝天大道,唐朝起,它便是漳州府、長泰縣赴省晉京的一條主要通道。明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在朝天隧道口設(shè)立巡檢司。如今,浦角線經(jīng)過這條古道,早已是天塹變通途。
加令崆
這個巖洞依著山勢,由數(shù)十個巨大的巖石自然累疊相支而成,洞長十多米,高約2米,寬約1.5米,洞底約呈60度的傾斜,洞的上下左右都是相疊的巖石。穿行此洞,須小心翼翼,手腳并用,匍匐身子,一步步地攀援或下滑。
石鼓巖
天成山有不少神奇的景象,引人入勝。在一塊巨石上,鑿有一個深2米、面積約6平方米的圓水池,池中長年積水,永不干涸,人稱之天鏡池。另有一巨石,上有一塊扁形石頭,游人若在扁石踩動,便發(fā)出咚咚咚的聲響,人稱之石鼓巖。奇特的景象各伴有動人的傳說,如“天成漏米倉”、“羅遠插筷成竹”,“楊布政羽化成鷹”等,為天成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潮陽雙髻山
潮陽古八景之一的龍首環(huán)青,是很有特色的瀏覽勝地,它位于陽江金浦官路村北面山谷。這里環(huán)境空寂幽靜,四周綠樹環(huán)抱,曾山古寺獨臥其中。從寺后山徑可登雙髻峰,潮陽水河,盡收眼底,確是壯觀。據(jù)《潮陽縣志》載:“雙髻山即曾山”,“上有巖曰寶峰巖,石屋天成,深廣八尺,也為大顛舊跡”雙髻山有摩崖石刻數(shù)處;為:“(宋)紹圣乙亥歲(1095年)開”、“(宋)政和丙申歲(1116年)歲重開頭陀”、“(元)至正丙午重興住持元清記”及明代成化辛丑、民國了卯僧人鐫石銘記5幅。記錄了這里巖寺興廢歷史。相傳至明代,此處便改名為曾山古寺了。而且僧入不僅于巖洞修禪且建寺,今曾山古寺依山建筑寺廟數(shù)座,其門匾“曾山古寺”是清代乾隆辛丑金浦人氏宮為湖北安襄鄖兵備道的鄭之僑題字。寺于峰廠之平坡,綠樹遮蔭,曲徑通幽,風光如畫。 雙髻山由于環(huán)境幽靜,列朝士子也曾到此潛心攻讀,這里有"雙峰書院”舊址。原書院有房屋六間,今巖石尚有倒塌三間的天然石洞。據(jù)說明朝峽山人氏宮至大理寺卿的周光鎬以及金浦的鄭紹杰先后曾到這里讀書。清代金浦的鄭安道、鄭光治與華陽游姓少年也曾來此致志學習而先后登第。清代光緒十七辛卯年梅花的鄭佐卿捐資修葺書院,聘請棉城舉人陳宗翼到此任教,有十幾名少年到此就讀。登山到此游覽,對探討潮陽教育史也有一定裨益。
從曾山古寺再往上攀登,便至雙髻峰頂!冻标柨h志》記:“雙髻山高數(shù)百丈,周圍數(shù)十里為近縣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以為準。”清代詩人鄭安懷《登雙髻山望!吩娭杏校骸案叻迓栯p翠,桀然云氣屯。登臨山背盡,白日手可捫。縱目杏無極,空光蕩心魂。風聲搖天外,怒浪長瀾奔!
福建省上杭雙髻山-客家名山
上杭雙髻山地處上杭縣白砂、蛟洋、溪口與新羅大池交界處的最高峰,海拔1441多米。雙髻山又名文筆峰,有“高在雙髻山,夢在雙髻山,登在雙髻山”之稱,雙髻山山路曲折而上,一年四季多處云霧迷漫之氣候,一上雙髻山有種來到世外桃園之感覺,這里空氣新鮮,遠離人間車馬人流的喧鬧,沒有思想情仇是非自我,更有一種心隨境轉(zhuǎn)的自性回歸,是禪,是凈,是佛,是心……融為一體油然而生,雙髻山是名山,一向由夢靈而成名,寺院的大門的石對聯(lián):有些誠意可來朝,無點善心難得到。就是當年李平地夢靈親筆題寫的,隨后因雙髻公夢靈之人和事不計其數(shù),流傳至今。
雙髻山峰頂有老佛祖廟相傳是當?shù)刈钤绲乃略骸?982年釋普進來到雙髻山,看到當時情況,發(fā)心發(fā)愿在此山修行,進行寺院注冊登記,重整宗風,晨鐘暮鼓,經(jīng)聲不斷,不法之徒只好棄寺下山,普進法師一生長住雙髻山寺修苦行,數(shù)十年如一日未下山,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洞廚房宿舍樓及海金塔等所用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大雄成圓形建成后面雙重靠山疊疊入頂,殿前一大圓形池塘,雖處高山但池水長年不枯,最奇的是廟前有一天然湖,約有兩畝,池水清澈如鏡,終年不枯。在高山之頂有如此寬闊湖水者,實為罕見,湖中遍植午時蓮,每當中午來臨,蓮花“嗶剝”綻放,狀如金錢荷浮水,芳香溢滿山坳,到了黃昏時候,午蓮花又全都含羞閉合,有詩贊曰:“夏秋滿荷錢,觀者醉入迷;采摘即復生,實為花中奇!
“玉女仰天觀日月,夢靈成就在雙山”大殿的左邊是玉女峰,平視如女人平躺仰天,栩栩如生,山勢獨特,來山之人一定鉆觀音洞上玉女峰,開智慧,轉(zhuǎn)好運祈求菩薩夢中指點迷津也。
海拔1441米,早在明代就被列入“閩西勝景名山,杭川古剎音堂”。近年也成了紅色之旅的好去處。據(jù)《上杭縣志》記載:雙髻山“高聳千丈,峻戛云日,晴霄煙霽,晨起披覽,云霧周衣,夏亦可裘。檐楹流露,經(jīng)晨不覺。前有小墩阜,游人多拾石疊累其間,剎后石頂危蟠,四望近山如海舶上望海中之波浪。夜半候日出,絢爛吐彩,洵奇觀也。冬日苦寒,住持僧入宿土倉中!
“汀江十八灘,灘灘都是鬼門關(guān),行船要安全,求求天池雙髻山!边@是過去汀江岸邊流傳的一首民謠。那時,從汀江到潮汕的木排和船都得經(jīng)過水流湍急、犬牙交錯的汀江十八灘,船翻人亡是經(jīng)常遇到的事。當?shù)孛耖g有個傳說,那些翻船散落的木頭竟然會在雙髻山的這個天然湖里浮出水面,因此當?shù)厝司陀辛恕半p髻山天然湖是汀江水的泉眼”的說法,也有的說“山上寺廟建筑用材,全是天然湖浮出的木料,人們不必在山上亂砍濫伐,這是觀音巖佛祖的旨意……”這些傳說為雙髻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最為讓人肅然起敬的是,雙髻山是一座革命的山、光榮的山,在革命史冊上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從抗戰(zhàn)陣亡名將廖海濤烈士遺像旁的對聯(lián)“閩杭譜中英烈士,雙髻山上赤土魂”就可得到印證。在廖海濤所指揮的閩西歷次戰(zhàn)役中,雙髻山戰(zhàn)斗最為聞名,那是閩西紅軍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的最后一年里進行的一次戰(zhàn)斗。據(jù)有關(guān)史書記載,此次戰(zhàn)役敵人敗得很慘,留下橫七豎八的尸體200多具,丟下許多槍支彈藥,剩下的殘兵敗將倉皇逃竄。雙髻山這一仗打了一整天,我方10多位紅軍戰(zhàn)士的鮮血染紅了山上的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