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區(qū)梅花山內,是三國吳大帝孫權的陵墓,又稱孫陵、孫權墓、吳王墳、孫陵崗,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
蔣陵還葬有孫權的皇后步氏和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蔣陵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內。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一座石像!度龂尽酚涊d:“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1957年8月30日,孫權墓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明孝陵前有座土丘,原名孫陵崗,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亦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六朝陵墓。
蔣陵,又名吳王墳,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古稱孫陵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蔣陵還葬有孫權的皇后步氏和皇后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方圓31平方公里的風景區(qū),山水相依,林陵輝映,外延蒼茫,內涵深邃,集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為一體,無愧為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范,向世人展現(xiàn)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
如今的蔣陵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內,現(xiàn)僅存一小型墓冢,不見碑表。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一座石像。
明孝陵是以明太祖朱元璋和其夫人馬皇后合葬墓為核心的皇家陵寢,早以為人們所熟知,然而鐘山南麓,梅花山上,掩映在綠樹叢中的蔣陵卻鮮為人知。偏離主道,書有“孫權墓”碑座立在小石橋頭,寂靜的周圍一片綠色,已經(jīng)過了梅花怒放的季節(jié),無緣欣賞花開遍野,紅綠輝映,春意融融的美景,未有暗香浮動、香飄十里精氣。穿過小橋,吳國帝王—孫權迎面站立在一片綠意蔥蘢的梅林中,每一棵梅樹上都掛滿了青青、黃黃的果子。
歷史文化
相關歷史
孫權于公元211年將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秣陵,次年建石頭城,改“秣陵” 為“建業(yè)”,由此揭開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頁。252年,孫權死后葬于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后人又稱“吳王墳”,上世紀四十年代,孫陵崗改叫“梅花山”,但孫權是否真的就葬在梅花山,學術界尚無定論。 蔣陵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冢,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故此在建明孝陵時蔣陵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繞過孫陵崗,后僅存一小型墓冢,不見碑表。
孫權簡介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
(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中打下了江東基業(yè)。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lián)盟,并于赤壁之戰(zhàn)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nóng)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xù)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wèi)溫、諸葛直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wěn)。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保護研究
遺址考究
蔣陵是南京地區(qū)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屎笈c宣明太子亦葬于此山。在明朝 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造孝陵時,保留了孫陵崗,僅將蔣陵前的一對石麒麟遷移,遷往何處無考。為紀念孫權葬于梅花山這一史跡,1993年,中山陵園在梅花山東麓新建了一座孫權故事園。園中心是一尊高大的孫權石像,高5.1米,石像西南側,有一座扇形孫權故事畫廊,嵌有12幅孫權故事浮雕石刻,生動再現(xiàn)了東吳大帝縱橫馳騁的一生。蔣陵到底在哪,一直眾說紛紜。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在南京“市民學堂”講座時披露,在南京梅花山博愛閣附近發(fā)現(xiàn)有大型人為構筑物,疑與蔣陵有關。
孫陵崗因山上廣植梅花,所以又叫梅花山。每逢春天,山上梅花怒放,簇簇錦團,游人紛至。南京人去梅花山賞梅迎春,已成為一種習俗。
在開展“六朝陵墓”的課題研究時,在博愛閣區(qū)域進行探測,發(fā)現(xiàn)有一處的結構和其前后通道結構有顯著區(qū)別,類似古時墓穴的封門墻。曾挖探溝,溝中不停冒水,后來發(fā)現(xiàn)有喇叭形路口,上層是夯土,下
層是黃土,明顯是人為構筑物,這種往山里開挖的構造和漢代帝王王陵墓的建造方式相似。根據(jù)這些還不能肯定這就是蔣陵,但博愛閣剛好就建在這個構筑物上面算得上是歷史巧合。
旅游信息
從明孝陵任何一個入口到蔣陵遺址都需要20、30分鐘左右。坐游覽車幾分鐘便可。
交通信息
航空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距市區(qū)35公里,機場高速公路,行車45分鐘。在漢中路180號(星漢大廈)每日6點至18點,每半小時發(fā)一班車,由機場回市區(qū)的班車自8:30分開始,平均每一個航班進港發(fā)一趟車,直至當日航班結束。
鐵路
南京是華東地區(qū)重要的鐵路樞紐。京滬、寧銅鐵路在這里交匯,有南京、南京西、南京南3個客運站。從南京始發(fā)的列車大部分由南京站開出。所有途徑南京的列車全部停靠南京站。南京南站(中華門站)有始發(fā)蕪湖、銅陵的短途旅客列車,寧銅線上的普快列車也多?吭撜。京滬鐵路滬寧段已實現(xiàn)公交化,從南京到上海僅需3小時,隨到隨走。
水運
南京是中國黃金水道棗萬里長江航線上的最大的內河港口,萬噸級輪船可終年通航。每天都有長江客輪往返于重慶、漢口、南京和上海之間。南京港客運站位于下關江邊路北首,毗鄰鐵路南京西站,公交游4路、10路、302路直達。
公路
南京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以南京為 中心,有滬寧(上海--南京)、寧連(南京-連云港)、寧通(南京--南通)、寧合(南京--合肥)、寧馬(南京-馬鞍山)、寧淳(南京-高淳)等6條高速公路呈放射狀通往本省及周邊的上海、安徽、浙江等省市。
全市有9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其中,南京(中央門)長途汽車站是全省發(fā)車規(guī)模、客流量最大的客運站,寧滬快客多由此站發(fā)出,從7:00-19:00,每20-30分鐘就有一班車發(fā)往寧滬沿線五市(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上海),車型以沃爾沃、依維柯為主。
公交車:南京市內交通便利,34路、315路、20路都可以到中山陵,其中315路20路到梅花山前門后門后門出來后就是陵道路可以去明孝陵景區(qū)。地鐵為2號線苜蓿園站下往中山陵方向走即可。建議外地游客出行時最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中山陵景區(qū)車位緊張,環(huán)陵路全線禁止停車,全程拍照記錄。
出租車:主要車型分為普通車、中檔車、高檔車和純電動車,起價11元。超過3公里(不同車型起步里程在2公里、2.5公里或3公里之間),每公里單價2.4元或2.9元,南京出租車的等候時間收取低速行駛費。
新聞報道
精密磁測發(fā)現(xiàn)“疑似蔣陵”
作為南京地區(qū)的第一座帝陵,吳大帝孫權的蔣陵由于沒有地表遺跡可尋,如今成了一座帶有傳說性質的帝王陵寢。為了破解這樁歷史懸案,“江蘇六朝帝王陵綜合調查與研究”課題組從史料文獻入手,經(jīng)過一年多的調查勘測,初步摸清了孫權陵墓的具體位置和大致規(guī)模。日前,課題組組長、南大歷史系教授賀云翱向記者講述了這次孫權蔣陵的探索之旅。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太元二年)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南朝山謙之的《丹陽記》則解釋了“蔣陵”命名的由來:“蔣陵因山以為名,吳大帝陵也”。南京鐘山古時曾被稱作“蔣山”,這一信息表明,蔣陵大概位置就在鐘山一帶。
至于蔣陵的具體位置,北宋張敦頤在《六朝事跡編類》里提供了重要線索:“大帝崩,葬蔣陵。按樂史《寰宇記》在縣東北蔣山八里,《丹陽記》云蔣陵因山為名。今蔣廟相對向西有曰孫陵岡是為蔣陵!倍鄶(shù)學者根據(jù)“孫陵岡”的線索,判定其位置在現(xiàn)鐘山南麓梅花山一帶;也有人以“蔣廟”為依據(jù),認為蔣陵在今鐘山西北的蔣王廟附近。史學界較傾向于“梅花山”一說。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研究所所長、歷史系教授賀云翱告訴記者,唐朝許嵩在《建康實錄》中提到,蔣陵位于“鐘山之陽”,陽乃“山之南”,因此蔣陵的具體位置應該在鐘山南麓!皩O陵岡是梅花山的舊稱,而蔣王廟附近并沒有這個地名,張敦頤提到的u2018蔣廟u2019,可能是當年孫陵岡上建造的一座蔣陵亭!
尋蹤:精密磁測發(fā)現(xiàn)“地下空間”
鎖定蔣陵大概方位后,調查組與省地震科研部門合作,采用精密磁測(GPM)技術進行地下勘測。據(jù)了解,GPM是一種淺層探測技術,其原理是未經(jīng)擾動的地層磁力線較為正常,如果地下空間曾被人工開鑿,或是有金屬、磚瓦等隨葬品,磁力線就會出現(xiàn)明顯波動。這種技術如今廣泛應用于針對溶洞、古河道、地下隱埋物及考古調查探測。
2003年6月,第一次地毯式勘測在梅花山南坡和中山陵園管理局職工醫(yī)院以西展開。調查組采用了2—5米的測網(wǎng)線距,以保證勘測區(qū)域內不會漏掉任何規(guī)模大于2×2米的地下隱埋體。然而,勘測結果卻讓專家頗為失望:6萬多平方米的范圍內雖然測出了幾處疑點,但經(jīng)考古鉆探均為中小規(guī)模的六朝墓葬。有人一度懷疑,孫權陵可能不在梅花山。
2004年3月,調查組重新劃定了3萬多平方米的范圍展開第二次勘探,測網(wǎng)線距也精細到1米。終于,在梅花山博愛閣西側山坡上,調查組有了“異常發(fā)現(xiàn)”。
磁測結果顯示,梅花山西坡有一處東西走向的地下通道,從山腳延伸至山頂處,斜長度約35—40米。專家初步判定,這處通道應該是人工修筑的墓道。墓道前段的開口部位呈喇叭口狀,推測為墓道入口。墓道中段有一處磁力線異常區(qū)域,推測為封門墻。這條斜坡通道在山頂處隱入一個面積較大的地下空間,平面規(guī)模至少為15×15米。種種跡象顯示,這處地下空間可能是一處大型墓室。據(jù)賀云翱介紹,他們在通道前段的開口處挖了一條探溝,結果在距地表深2—3米處發(fā)現(xiàn)了人工開鑿的類似墓道入口的開口。
考證:“因山為陵”符合帝陵規(guī)制
由于沒有對文物本體展開考古發(fā)掘,根據(jù)現(xiàn)有勘測結果,尚不能斷定梅花山西坡地下的“異?臻g”就是蔣陵。賀云翱表示,參照文獻記載、規(guī)模形制等依據(jù),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處開鑿于山體、帶有墓道和墓室結構特征的地下異?臻g很可能是吳大帝孫權陵墓。
首先,“疑似蔣陵”的位置與文獻記載基本吻合。南京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當年朱元璋建孝陵時,有人曾建議遷走附近的孫權陵墓,朱元璋念及孫權乃三國英豪,便下令“留他為我看守墓道”。而勘測出的“疑似蔣陵”正對欞星門,兩者相距僅有100米左右,與“守墓”的傳說十分吻合。
其次,其規(guī)模形制符合帝王陵寢的特點。賀云翱告訴記者,從勘測結果來看,這處“疑似蔣陵”具有明顯的墓道和墓室特征,其墓室直接開鑿于山體之中,符合帝王陵寢“因山為陵”的特點,這與南京地區(qū)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東吳至南朝的豎穴土坑或磚室墓葬有著明顯區(qū)別!皬男拗侄紊峡,它更多地繼承了江蘇漢代王陵及江南吳越地區(qū)早期王陵的做法!
第三,梅花山山體多為質地堅硬的礫巖,人工開鑿的難度很大?睖y結果顯示,墓道高度在2米左右,墓室高度則達到3米,“只有修筑帝王陵寢,才有可能在這種地質結構下進行大規(guī)模地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