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話,因主要通行于長江上游地區(qū),亦稱上江官話,屬于現(xiàn)代漢語官話方言。西南官話下分6片、22小片,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北、廣西、湖南、陜西、江西、西藏、安徽、河南、甘肅、廣東、海南、福建共16省市自治區(qū)、600多縣市區(qū)以及東南亞的少部分地區(qū)。
《中國語言地圖集》里給出的西南官話的定義是:西南地區(qū)以及附近的,入聲整體歸派到某一聲調(diào)或者四聲調(diào)值與成都、武漢、重慶、常德、貴陽、昆明、桂林相近的漢語方言。
西南官話是從明代開始,因移民西南地區(qū)而逐漸形成的官話方言,其語音系統(tǒng)在官話中也是最簡單的,除了濁音清化等官話的共同特點(diǎn)外,西南官話多數(shù)不分平、翹舌音,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質(zhì)的南方官話。西南官話的使用人數(shù)多達(dá)2.7億,是官話方言中使用范圍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歷史
西南官話是從明代開始,因移民西南而逐漸形成的官話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話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認(rèn)為西南官話是江淮官話的延伸,二者有淵源關(guān)系,并同屬南方系官話,但學(xué)界對此說法持謹(jǐn)慎觀點(diǎn)。
漢族移民西南,四川屬較早的地區(qū)之一。四川古為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地理偏安,漢族最早在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約公元前301年)就已遷入此地。從秦至宋歷代,均有漢人因躲避戰(zhàn)亂、天災(zāi)而遷入四川。如唐末黃巢起義。漢族遷入四川的線路主要是越過秦嶺移進(jìn),故移民的主體為中原漢人(以甘陜?yōu)橹鳎,?dāng)時的西南方言以北方官話為主。
明清是漢族大規(guī)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時期,西南官話在這段時期中,通過方言間的不斷影響、融合而逐步形成。元末明初,湖廣一帶是元朝軍隊(duì)與紅巾軍、朱元璋廝殺拉鋸的主戰(zhàn)場之一,戰(zhàn)亂使得當(dāng)?shù)厝丝诩眲p少,造成人口從西北到東南呈由稀變密的狀態(tài)。因故,明洪武間,出現(xiàn)了“江西填湖廣”和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同時在滇黔、桂北一帶廣設(shè)衛(wèi)所,遷入大量移民。
明代大移民,徹底改變了原來西南地區(qū)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體的結(jié)構(gòu),遲至明末,漢族已在西南地區(qū)的民族結(jié)構(gòu)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明代移民西南的主要方式是由衛(wèi)所軍士及其家眷組成的軍事移民,其來源主要為江南、湖廣、江西等地。
明代西南地區(qū)的韻書記錄,證明西南官話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成型。漢族早期移民西南,因來源多樣,呈現(xiàn)出“五方雜處,言語各異”的局面。為了解決“正音”問題,當(dāng)?shù)爻霈F(xiàn)了一些用官話“正音”的韻書,如蘭茂《韻略易通》、葛中選《泰律篇》等。
明代西南地區(qū)出現(xiàn)的韻書和辭書,大體屬于官話系統(tǒng),其音系均體現(xiàn)出一定的地域方音特點(diǎn)。而這些地域方音特點(diǎn)的系統(tǒng)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西南官話基本形成。明正統(tǒng)年間的《韻略易通》反映了通行于西南的讀書音已與官話有明顯的差異,以及當(dāng)時西南地域性通語方音的基本存在概況。根據(jù)《讀書通·五聲譜》記錄說明,當(dāng)時川滇鄂等地的方言中入聲亦然失去塞音韻尾。足以印證今西南官話中“入聲調(diào)合為一類,入聲韻不帶塞音韻尾,去聲調(diào)不分陰陽”的區(qū)域性語音特點(diǎn),在明末已經(jīng)形成。
清代西南的移民,除“湖廣填四川”的外部人口遷入,內(nèi)部主要體現(xiàn)為區(qū)域擴(kuò)散式移民。明末清初,天災(zāi)頻頻,戰(zhàn)亂不斷,造成四川人口銳減。清順治、康熙年間又開始大量向四川移民,清代四川移民的來源同明代一樣,以湖廣為主,占移民總數(shù)一半以上。清代改土歸流完成后,漢人開始進(jìn)入以前由少數(shù)民族控制的區(qū)域。乾隆中期以后,四川人口開始向周邊地區(qū)遷移。一部分已遷入省內(nèi)的邊遠(yuǎn)山區(qū)。
清代的移民由明代沿交通要道的點(diǎn)、線狀分布,發(fā)展為大量向邊遠(yuǎn)山區(qū)和少民聚居區(qū)流動的片、面分布。西南官話隨著內(nèi)部擴(kuò)散式移民而不斷整合擴(kuò)張,形成了內(nèi)聚力較強(qiáng)的區(qū)域性語言集團(tuán),往后一直以其簡潔的音系優(yōu)勢,隨人口的外移而不斷向外擴(kuò)張。
從清朝到20世紀(jì)上半葉,入聲歸讀陽平的特點(diǎn)在西南官話較多的方言區(qū)內(nèi)得以呈現(xiàn)。清末,根據(jù)傳教士對成都和漢口兩地的語音記錄資料顯示,當(dāng)時的西南官話仍存有入聲調(diào)。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楊時逢、趙元任等組織調(diào)查了川、黔、湘、鄂的漢語方言,并撰寫出《四川方言調(diào)查報(bào)告》《云方言調(diào)查報(bào)告》《湖南方言調(diào)查報(bào)告》和《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bào)告》。報(bào)告顯示,不僅武漢、成都的入聲調(diào)已歸陽平,連同昆明、貴陽、桂林等,西南官話近五分之四的方言點(diǎn)的入聲均已歸讀陽平調(diào)。入聲讀陽平在西南官話中的演變,是非常晚近(20世紀(jì)及其以后)且為短時期內(nèi)的共時語音演變現(xiàn)象,有些方言點(diǎn)至今仍處于這一演變進(jìn)程中。
特點(diǎn)
西南官話中最大片區(qū)的使用人口約為1億。其語音系統(tǒng)在官話中也是最簡單的,除了濁音清化、從g k h / z c s中分化出 j q x、-m韻尾派入-n或-ng、無尖團(tuán)對立等官話的共同特點(diǎn)外,西南官話有不分平、翹舌音(有的地區(qū)僅將中古漢語發(fā)音為zi-、ci-、si-的入聲字讀作翹舌;也有極少數(shù)地區(qū)如北京話般嚴(yán)格區(qū)分平翹舌音),還有不分fu和hu(甚至f與hu顛倒),部分不分n和l(大多有n、l對立),同時不分ing和in、eng和en(b、p、m、f后的eng讀ong)。多數(shù)入聲字派入陽平,分類簡單,不似北京官話的入派三聲復(fù)雜而混亂,但是有的片保留入聲(但多為特殊調(diào)值,并無塞音韻尾)或者派入其他調(diào)類。西南官話和湘語、客家話、粵語、贛語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聲母,川東方言很多粵方言獨(dú)有的讀字法,如“解”、“六”等數(shù)百字),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質(zhì)的南方官話。
聲調(diào)
西南官話古入聲未發(fā)生分化,整體保留或整體混入它調(diào)(主要混入陽平)。例如四川話和重慶話中,入聲整體混入陽平;岷江小片中整體保留了入聲,部分地區(qū)甚至還保留塞音韻尾;仁富小片入聲整體派入去聲;雅棉小片入聲整體派入陰平。
在湖廣片中,不乏去聲分陰陽的次方言,同時也有少部分入聲分陰陽者。例如湖南北部的津市,其方言中古全濁入歸陽入,其余歸陰入。
西南官話聲調(diào)調(diào)值大致可分為10個類型,各類型之間差異顯著。其中分布最廣的一種類型(陰平是最高調(diào),陽平是最低調(diào),上聲是次高降調(diào),去聲是低降升調(diào)),即四川話和重慶話的聲調(diào)類型,主要流行于重慶、四川一帶以及毗鄰的貴州北部。這種聲調(diào)類型內(nèi)部一致性很高,是西南官話最具代表性的聲調(diào)類型。
川黔型 | 成渝亞型 | 55 | 21 | 42 | 213 | 陽平 | 四川盆地大部、貴州北部 |
瀘州亞型 | 55 | 21 | 42 | 13 | 33 | 四川盆地東南部 | |
瀘定亞型 | 55 | 21 | 53 | 24 | 陰平 | 川西西部雅安一帶 | |
自貢亞型 | 55 | 21 | 42 | 213 | 去聲 | 川中沱江下游一帶 | |
貴陽亞型 | 45 | 21 | 43 | 24 | 陽平 | 貴州中部和西部 | |
漢中亞型 | 55 | 21 | 24 | 212 | 濁入陽平;清入/次濁入歸陰平或陽平 | 陜西西南部,甘肅隴南局地 | |
云南型 | 昆明亞型 | 44 | 31 | 53 | 212 | 陽平 | 云南中部 |
個舊亞型 | 55 | 42 | 33 | 12 | 陽平 | 云南南部 | |
保山亞型 | 32 | 44 | 53 | 25 | 陽平 | 云南西部 | |
湖廣型 | 武漢亞型 | 55 | 213 | 42 | 35 | 陽平 | 湖北中西部 |
石首亞型 | 45 | 13 | 41 | 陰214/陽33 | 陰25/陽入歸陽去 | 湖北南部 | |
漢壽亞型 | 55 | 213 | 42 | 陰35/陽33 | 55 | 湖南西北部 | |
澧州亞型 | 55 | 13 | 21 | 陰213/陽33 | 陰35/陽入歸陽去 | 湖南北部(常德) | |
桃源亞型 | 44 | 23 | 21 | 陰213/陽33 | 55 | 湖南北部(常德) | |
黎平亞型 | 33 | 13 | 31 | 53 | 陽平(黎平有入聲調(diào)) | 湘黔界 | |
襄陽-北官型 | 35 | 52 | 55 | 21 | 陽平(少數(shù)清入歸陰平 | 湖北北部 | |
桂柳型 | 桂林亞型 | 33 | 21 | 55 | 35 | 陽平 | 廣西北部 |
永州亞型 | 33 | 23 | 55 | 陽23/陰214 | 陽平 | 永州 | |
欽州亞型 | 35 | 21 | 44 | 13 | 陰13/陽5 | 欽州城區(qū) | |
邕州官話 | 35 | 31 | 54 | 13 | 大部分歸陽平;陰5/陽2 | 南寧局地 | |
軍話與未分片 | 八所亞型 | 33 | 31 | 51 | 55 | 11 | 東方市和昌江市郊區(qū) |
贛州亞型 | 33 | 31 | 53 | 13 | 5 | 贛州城關(guān) | |
信豐亞型 | 33 | 53 | 31 | 13 | 陽平 | 信豐城關(guān) |
考量入聲
凡普通話讀陰平、上、去,而在西南官話入派陽平的字大多是古入聲字(例外字:玉)。
凡不送氣的陽平字是古代入聲字。多數(shù)鼻音韻尾(陽聲韻)字都不是古代入聲字。
凡?r音節(jié)的字不是古代入聲字。凡uai、uei韻母的字不是古入聲字(例外字:蟀)。
除靴瘸以外的y?韻母字是古代入聲字。
凡普通話有元音韻尾而西南官話沒有的字是古代入聲字。
除了西蜀片的樂山話的瘸和德江話的祛白讀韻母為io,凡方言中的io韻母字都是古代入聲字。
聲母
西南官話的聲母系統(tǒng)的內(nèi)部差異十分巨大。
西南官話主流濁音清化,但部分地區(qū)仍然保留全濁音聲母(如湖南湘西吉首話)。
西南官話部分地區(qū)無尖團(tuán)對立,但部分地區(qū)卻仍然保留尖團(tuán)對立(如桂柳片部分、渝蓉片部分、岷赤小片部分等)。
西南官話部分地區(qū)不分平舌音翹舌音,但也有部分地區(qū)完全區(qū)分平翹舌音(如江貢小片、岷赤小片(有的存在于部分讀入聲的字)、成渝小片部分、貴昆片部分)
西南官話大部分地區(qū)會把單獨(dú)的音節(jié)hu念作f;部分地區(qū)把所有hu開頭的讀音都念做f,甚至hf全混;但也有少部分地區(qū)能夠全部區(qū)分。
西南官話大部份地區(qū)不分n、l兩母,但桂柳片許多地方仍然區(qū)分。
西南官話的聲母系統(tǒng)和湘語、客家話、粵語、贛語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保留了大部分ng聲母),是一種帶有過渡性質(zhì)的南方官話。
①以川黔片-重慶話為例
雙唇 | 唇齒 | 齒后 | 齒齦 | 硬腭 | 軟腭 | ||
塞音 | 不送氣 | p (貝) | t (得) | k (古) | |||
送氣 | p? (配) | t? (套) | k? (可)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ts (早) | t? (價(jià)) | ||||
送氣 | ts? (草) | t?? (巧) | |||||
鼻音 | m (沒) | ? (我) | |||||
邊音 | l (路) | ||||||
擦音 | 清 | f (發(fā)) | s (速) | ? (小) | x (好) | ||
濁 | v (五) | z (如) | |||||
零聲母 | ? (兒) |
②以湖廣片-武漢話為例
不送氣清塞(擦)音 | 送氣清塞(擦)音 | 鼻音 | 清擦音 | 濁擦音 | |
唇(齒)音 | p 巴卑邊 | p? 婆皮仆 | m 莫門密 | f 方分夫 | |
舌尖中塞音 | t 東大笛 | t? 題唐圖 | n 南路女 | ||
舌尖前(塞)擦音 | ? 爭卒專 | ?? 曹粗成 | s 思蘇商 | ? 日柔瑞 | |
舌面音 | ? 姜巨祭 | ?? 全乞出 | ? 希許書 | ||
舌根音 | k 公高街 | k? 寬開去 | ? 硬愛岸 | x 黃化胡 | |
零聲母 | ? 衣武愚妖牙鵝溫彎因翁閏 |
③以桂柳片-桂林話為例
聲母共18個,含零聲母。
聲母表 | ||||||
塞音 | 塞擦音 | 鼻音 | 擦音 | |||
不送氣 | 送氣 | 不送氣 | 送氣 | |||
唇音 | b /p/ 玻 | p /p?/ 坡 | m /m/ 摸 | f /f/ 佛 | ||
舌尖音 | d /t/ 得 | t /t?/ 特 | n /n/ 吶 | |||
舌齒音 | z /?/ 資 | c /??/ 雌 | s /s/ 思 | |||
舌面音 | j /?/ 基 | q /??/ 欺 | x /?/ 西 | |||
舌根音 | g /k/ 哥 | k /k?/ 科 | ng /?/ 額 | h /x/ 喝 | ||
零聲母 | 0 /?/ 阿 |
說明:1、n有/n r l/三個自由變體。2、ng有脫落的趨勢,正在向普通話靠攏。
韻母
①以川黔片-重慶話為例
開尾 | 元音尾 | 鼻音尾 | ||||||||||||
開口呼 | ? 日 | ? 二 | a 大 | o 我 | e 黑 | ai 街 | ei 批 | au 包 | ?u 走 | an 煩 | ?n 櫻 | a? 幫 | o? 畝 | |
齊齒呼 | i 一 | ia 牙 | ie 葉 | iai 介 | iau 標(biāo) | i?u 九 | ian 變 | in 兵 | ia? 量 | |||||
合口呼 | u 五 | ua 瓜 | ue 國 | uai 乖 | uei 類 | uan 段 | u?n 春 | ua? 光 | ||||||
撮口呼 | y 魚 | yo 藥 | ye 絕 | yu 俗 | yan 鮮 | yn 泳 | yo? 蓉 |
②以湖廣片-武漢話為例
開口呼 | 齊齒呼 | 合口呼 | 撮口呼 | 備注 |
? 子此十支是 | i 一比力七氣 | u 五不附戶古 | y 女于入主出 | ?二日k??去(白讀) |
ɑ 八大乍下撒 | iɑ 牙甲恰家瞎 | uɑ 話瓦瓜化刷 | ?ya 靴(白讀) | |
o 窩末多左合 | io 約若虐學(xué)削 | |||
? 北得克蛇革 | ie 也別劣邪絕 | u? 說國虢或獲 | ye 月決掘缺穴 | “茄”“薛”“劣”開合不定 |
ai 艾拜乃在介 | uai 外怪快拐衰 | |||
ei 貝杯最披內(nèi) | uei 瑰未吹銳回 | “最”“脆”“歲”開合不定 | ||
ɑu 奧包刀少早 | iɑu 巧妖了小苗 | |||
ou 歐口杜六竹 | iou 又牛九囚秀 | |||
an 南安凡旦短 | ien 言片天千偏 | uan 丸船官款歡 | yen 鉛沿倦玄軟 | “全”“癬”“縣”開合不定 |
?n 恩硬崩吞存 | in 印民丁巾心 | u?n 文坤昏橫混 | y?n 春允永均唇 | “傾”“尋”“旬”開合不定 |
ɑ? 湯方上巷郎 | iɑ? 仰兩江香羊 | uɑ? 王旺窗光狂 | ||
o? 翁中孟木工 | io? 榮茸窮兄雄 | 開合不定者多表現(xiàn)為“武合漢開” |
③以桂柳片-桂林話為例
韻母共35個。
韻母表 | |||
ī /?/ 絲 | i /i/ 衣 | u /u/ 烏 | ü /y/ 迂 |
a /a/ 啊 | ia /ia/ 呀 | ua /ua/ 蛙 | |
o /o/ 哦 | io /io/ 喲 | ||
e /?/ 呃 | ie /ie/ 椰 | üe /ye/ 月 | |
??ê /e/ 兒 | |||
ai/?/哀 | uai /u?/ 歪 | ||
ei/?i/欸 | ui /u?i/ 威 | ||
ao/ɑ/熬 | iao /iɑ/ 腰 | ||
ou/?u/歐 | iu /i?u/ 憂 | üu /yu/ 肉 | |
an/?/安 | ian /i?/ 煙 | uan /u?/ 彎 | üan /y?/ 冤 |
en/?n/恩 | in /in/ 因 | un /un/ 溫 | ün /yn/ 暈 |
ang/ɑ?/昂 | iang /iɑ?/ 央 | uang /uɑ?/ 汪 | |
ong/o?/翁 | iong /io?/ 雍 |
說明:
1、ai、ao兩韻母(含各呼)的韻尾極其微弱,有脫落趨勢。2. ê屬舊讀,下有兒、而、爾、耳、二等字。
典型的西南官話具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 四聲五調(diào)甚至有六調(diào)的區(qū)域,古入聲舒化成渝片等片派入陽平,岷江仁富小片派入去聲.根據(jù)1939年的民國調(diào)查西南官話有單獨(dú)的入聲調(diào).則也認(rèn)定為西南官話。西南官話四聲典型的調(diào)值如下(以成都話為例):陰平55 、陽平212、上聲53、去聲214、入聲21.舒化后出現(xiàn) 陰平55 、陽平211、上聲53、去聲213、入聲211. 或 陰平55 、陽平212、上聲53、去聲213、入聲211.
從建國后逐漸出現(xiàn)入聲被歸陽平學(xué)術(shù)專家占據(jù)言論上風(fēng).(李榮發(fā)表在《方言》1985年第1期的《官話方言的分區(qū)》里說得很明白,也很直接。他說:“討論方言分區(qū),根據(jù)五十年代方言普查的結(jié)果,和以前的研究,新近的調(diào)查。方言普查分省區(qū)安排工作。調(diào)查以市、縣或相當(dāng)于縣的行政區(qū)為單位,每一單位為一個調(diào)查點(diǎn)(以市、縣人民委員會所在地的方言為調(diào)查對象)。市、縣人民委員會在一地以一個調(diào)查點(diǎn)論。要是調(diào)查點(diǎn)加密,分區(qū)的準(zhǔn)確性就可以提高”)
延伸
西南官話中最大的一片(成渝小片)的使用人口約1億。西南官話的語音系統(tǒng)比較,西南官話以成渝小片(西南官話中使用地域人口最廣)為代表舉列:
1.無后鼻音 ing,eng 音,普通話eng結(jié)尾的字分別并了到en 和ong中.存在的后鼻音: ong ung ang iong iang uang uong。
2. 聲母保留 ng-,區(qū)別n- l- (部分地區(qū)無n) 。
3. 聲母無翹舌(西南官話除了江貢小片都無翹舌音) 只有 z c s 保留 [z] [c] [s] 的濁聲(有人說是濁擦聲) 比如: 側(cè)[z]e 有些標(biāo)記成 tse. 西南官話的 r 音大部分讀的也是[z](湖北部分區(qū)域是[?]或零聲母)但是r在結(jié)尾的時候讀的是l(舌頂口腔頂部不卷舌)。
4. -m -n 尾并未完全在西南官話中合并.部分字依然感覺的到-m 結(jié)尾。比如:痕hen 感g(shù)am
西南官話有自己的一些語法結(jié)構(gòu),大多在明朝的白話書籍中能找到出處。比如:"飯吃了著" 這個結(jié)構(gòu)是明朝白話中常見的但不見于現(xiàn)代白話中了 其中"著"字讀do 而福州話中還有見的到同樣的結(jié)構(gòu)他們用"著無"讀 do mo.
西南官話部分字的讀音非常古老.有上古的遺音.比如 "蹲" 西南官話用"居" 讀 gu 或 ku,這個就是居字的古音。
分布
西南官話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區(qū)域面積最廣的漢語分支之一。據(jù)統(tǒng)計(jì)使用西南官話的人口超過2.7億,占中國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整個官話區(qū)人口的三分之一,相當(dāng)于湘語、贛語、粵語、閩語人口的總和。西南官話中最大的分區(qū)川黔片和西蜀片的使用人口都超過1.5億。
西南官話在中國境內(nèi)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云南、貴州、重慶的絕大多數(shù)漢語地區(qū),以及臨近的湖北省大部、湖南省西部、廣西北部、陜西省南部、河南信陽也有一些鄉(xiāng)鎮(zhèn)存在西南官話,另在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安徽存在方言島。鄰近云南的緬甸果敢、佤邦、泰北也有人使用西南官話。
《中國語言地圖集》87版中將西南官話分為成渝、灌赤、黔北、昆貴、滇西、鄂北、武天、岑江、黔東南、黔南、湘南、桂柳、常鶴等十二片。其中音韻現(xiàn)象復(fù)雜的灌赤片又分為岷江、仁富、雅棉、麗川四小片;滇西片又分為姚理、保潞兩個小片、昆貴片。
根據(jù)《中國語言地圖集》09版,西南官話可以分為川黔、湖廣、川西、云南、桂柳6片。其中,川黔片分為成渝、陜南、黔中3小片;西蜀片分為岷赤、雅甘、江貢3小片;川西片分為康藏、涼山2小片。云南片分為滇中、滇西、滇南3小片;桂柳片分為湘南、黔南、桂北、桂南4小片;湖廣片分為鄂北、鄂中、湘西、湘北、懷玉、黔東、黎靖7小片。也就是新版西南官話分為6片22小片,片數(shù)減少,小片增加。
分區(qū)
西南官話分布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湖北、湖南、陜西、江西等9個省市,下分6個片22個小片,544個縣市區(qū),使用人口約2.7億人,是官話方言里使用范圍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片 | 小片 | ||
---|---|---|---|
川黔片 | 成渝小片 | 黔中小片 | 陜南小片 |
西蜀片 | 岷赤小片 | 雅甘小片 | 江貢小片 |
川西片 | 康藏小片 | 涼山小片 | -- |
云南片 | 滇中小片 | 滇西小片 | 滇南小片 |
湖廣片 | 鄂北小片 | 鄂西小片 | 鄂中小片 |
湘北小片 | 湘西小片 | 懷玉小片 | |
黔東小片 | 黎靖小片 | --- | |
桂柳片 | 湘南小片 | 桂北小片 | 黔南小片 |
資料來源: |
川黔片
共141個縣市區(qū),使用人口約10000萬人。分為三個小片。
1.成渝小片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內(nèi)部,包括四川省中部東部、重慶市絕大部分、貴州黔西北地區(qū)、云南滇東地區(qū),共105個縣市區(qū)。
四川。喊苍揽h、巴中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蒼溪縣、成都市、達(dá)州市、大英縣、大竹縣、德陽市、廣安市、廣漢市、廣元市、 華鎣市、簡陽市、劍閣縣、江油市、金堂縣、開江縣、閬中市、樂至縣、鄰水縣、羅江縣、綿陽市、綿竹市、南部縣、南充市、南江縣、蓬安縣、蓬溪縣、平昌縣、平武縣、青川縣、渠縣、三臺縣、射洪縣、遂寧市、通江縣、萬源市、旺蒼縣、溫江縣、武勝縣、西充縣、宣漢縣、鹽亭縣、儀隴縣、營山縣、岳池縣、中江縣、資陽市、資中縣、梓潼縣。
重慶市:巴南區(qū)、北碚區(qū)、璧山區(qū)、長壽區(qū)、城口縣、大渡口區(qū)、大足區(qū)、墊江縣、豐都縣、奉節(jié)縣、涪陵區(qū)、合川區(qū)、江北區(qū)、九龍坡區(qū)、開州區(qū)、梁平區(qū)、南岸區(qū)、南川區(qū)、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區(qū)、榮昌區(qū)、沙坪壩區(qū)、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銅梁區(qū)、潼南區(qū)、萬州區(qū)、巫山縣、巫溪縣、武隆區(q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永川區(qū)、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渝北區(qū)、渝中區(qū)、云陽縣、忠縣。
貴州。寒吂(jié)市、大方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赫章縣、黃平縣、江口縣、金沙縣、開陽縣、六盤水市、 納雍縣、黔西縣、石阡縣、水城縣、松桃苗族自治縣、銅仁市、萬山特區(qū)、息烽縣、修文縣、織金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云南。捍箨P(guān)縣、威信縣、彝良縣、永善縣、鎮(zhèn)雄縣。
2.黔中小片
分布于貴陽以西的黔中、黔西北地區(qū),廣西還有3個方言點(diǎn)也可畫入黔中小片。共20個縣市區(qū)。
貴州省:安龍縣、安順市、冊亨縣、長順縣、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貴陽市、六枝特區(qū)、盤縣、平壩縣、普安縣、普定縣、清鎮(zhèn)市、晴隆縣、望謨縣、興仁縣、興義市、貞豐縣、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樂業(yè)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凌云縣。
3.陜南小片
包括16個縣區(qū)。
陜西省:漢臺區(qū)、南鄭區(qū)、佛坪縣、嵐皋縣、留壩縣、略陽縣、勉縣、寧強(qiáng)縣、城固縣、漢陰縣、寧陜縣、石泉縣、鎮(zhèn)巴縣、鎮(zhèn)坪縣、紫陽縣、西鄉(xiāng)縣。
西蜀片
共82個縣市區(qū),使用人口約4000萬人,分為3個小片。
1.岷赤小片
主要分布在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赤水河流域,還包括云南省的3個方言點(diǎn)和重慶市的兩個方言點(diǎn),總數(shù)為62個縣市。
四川。洪L寧縣、崇州市、大邑縣、都江堰市、峨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市、高縣、珙縣、古藺縣、合江縣、黑水縣、洪雅縣、犍為縣、江安縣、筠連縣、樂山市、瀘縣、瀘州市、馬邊彝族自治縣、茂縣、眉山市、沐川縣、南溪縣、彭山縣、彭州市、郫縣、屏山縣、蒲江縣、青神縣、邛崍市、什邡市、雙流縣、松潘縣、汶川縣、新津縣、興文縣、敘永縣、宜賓市、宜賓縣、滎經(jīng)縣。
重慶市:江津區(qū)、綦江區(qū)
貴州。撼嗨、德江縣、鳳岡縣、湄潭縣、仁懷市、思南縣、綏陽縣、桐梓縣、甕安縣、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習(xí)水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余慶縣、正安縣、遵義市、遵義縣。
云南省:水富縣、綏江縣、鹽津縣。
2.雅甘小片
包括12個縣市。
四川。簩毰d縣、丹棱縣、甘洛縣、漢源縣、夾江縣、蘆山縣、瀘定縣、名山縣、石棉縣、天全縣、雅安市、冕寧縣。
3.江貢小片
包括8個縣市。
四川。焊豁樋h、井研縣、隆昌市、內(nèi)江市、仁壽縣、榮縣、威遠(yuǎn)縣、自貢市。
川西片
共43個市縣,使用人口約600萬人。本片分布于四川西部的涼山、甘孜、阿壩等3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還包括攀枝花市的一區(qū)兩縣。分為兩個小片。
1.康藏小片
本小片的兩南官話主要受藏語或羌語影響,分布于四川的甘孜和阿壩兩州及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包括26個縣。
四川。喊慰h、巴塘縣、白玉縣、丹巴縣、道孚縣、稻城縣、得榮縣、德格縣、甘孜縣、紅原縣、金川縣、九龍縣、康定縣、理塘縣、理縣、爐霍縣、馬爾康縣、木里藏族自治縣、壤塘縣、若爾蓋縣、色達(dá)縣、石渠縣、鄉(xiāng)城縣、小金縣、新龍縣、雅江縣。
2.涼山小片
本小片西南官話受彝語影響,分布于涼山州和攀枝花市,包括17個縣市。
四川。翰纪峡h、德昌縣、會東縣、會理縣、金陽縣、雷波縣、美姑縣、米易縣、寧南縣、攀枝花市、普格縣、西昌市、喜德縣、鹽邊縣、鹽源縣、越西縣、昭覺縣。
云南片
共118個縣市,使用人口約4000萬人。分為3個小片。
1.滇中小片
共61個縣市。
云南。喊矊幨小⒊守暱h、澄江縣、楚雄市、大理市、大姚縣、峨山彝族自治縣、富民縣、富源縣、華寧縣、華坪縣、會澤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江川縣、晉寧縣、景洪市、昆明市、瀘西縣、魯?shù)榭h、陸良縣、祿豐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羅平縣、馬龍縣、勐海縣、勐臘縣、彌渡縣、彌勒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牟定縣、南華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今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巧家縣、曲靖市、師宗縣、石林彝族自治縣、雙柏縣、思茅市翠云區(qū)(今為普洱市思茅區(qū))、嵩明縣、通?h、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武定縣、祥云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宣威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姚安縣、宜良縣、易門縣、永平縣、永仁縣、永勝縣、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元謀縣、沾益縣、昭通市。
貴州。和䦟幰妥寤刈迕缱遄灾慰h。
2.滇西小片
總計(jì)37個縣市。
云南。罕I绞小①e川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昌寧縣、德欽縣、洱源縣、鳳慶縣、福貢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貢山獨(dú)龍族怒族自治縣、鶴慶縣、劍川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今為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梁河縣、臨滄縣、龍陵縣、隴川縣、瀘水縣、潞西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瑞麗市、施甸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騰沖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香格里拉縣、盈江縣、永德縣、云龍縣、云縣、鎮(zhèn)康縣、鎮(zhèn)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3.滇南小片
總計(jì)20個縣市。
云南。焊粚幙h、個舊市、廣南縣、河口瑤族自治縣、紅河縣、建水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開遠(yuǎn)市、綠春縣、麻栗坡縣、馬關(guān)縣、蒙自縣、屏邊苗族自治縣、丘北縣、石屏縣、文山縣、西疇縣、硯山縣、元陽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林縣。
湖廣片
共85個縣市,使用人口約5250萬人?煞殖8個小片。
1.鄂北小片
共9個縣市。
湖北。菏呤、襄陽市、丹江口市、房縣、谷城縣、老河口市、南漳縣、隨州市(含隨縣)、棗陽市。
2.鄂西小片
共5個縣市。
湖北。亨y西縣、竹山縣、竹溪縣;陜西省:白河縣、平利縣。
3.鄂中小片
共33個縣市。
湖北。喊蜄|縣、?悼h、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當(dāng)陽市、恩施市、建始縣、江陵縣、荊門市、荊州市、來鳳縣、利川市、潛江市、沙洋縣、松滋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咸豐縣、興山縣、宣恩縣、宜昌市、宜城市、宜都市、遠(yuǎn)安縣、枝江市、鐘祥市、秭歸縣、漢川市、京山縣、天門市、武漢市區(qū)、仙桃市;
湖南。糊埳娇h、桑植縣、張家界市。
4.湘北小片
共12個縣市。
湖南省:常德市、慈利縣、漢壽縣、津市市、澧縣、臨澧縣、石門縣、桃源縣;
湖北。胡Q峰縣、石首市、公安縣、洪湖市。
5.湘西小片
共8個縣市。
湖南。罕>缚h、鳳凰縣、古丈縣、花垣縣、吉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永順縣、沅陵縣;
大湘西:邵陽市區(qū)、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和新寧縣話比較接近,接近西南官話。
6.懷玉小片
共6個縣市。
湖南。簯鸦、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中方縣、洪江市;
貴州。河衿炼弊遄灾慰h。
7.黔東小片
共10個縣。
貴州。横柨h、從江縣、劍河縣、錦屏縣、榕江縣、施秉縣、三穗縣、臺江縣、天柱縣、鎮(zhèn)遠(yuǎn)縣。
8.黎靖小片共3個縣。
湖南。壕钢菝缱宥弊遄灾慰h、通道侗族自治縣;貴州省:黎平縣。
桂柳片
共75個縣市,1鎮(zhèn),使用人口約3007萬人。可以分為3個小片。
1.湘南小片
共14個縣市,1鎮(zhèn)。
湖南。撼恢菔、道縣、東安縣、桂陽縣、嘉禾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江永縣、藍(lán)山縣、臨武縣、寧遠(yuǎn)縣、雙牌縣、新田縣、宜章縣、永州市;
廣東省:韶關(guān)市樂昌市坪石鎮(zhèn)。
2.桂北小片共46個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全州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百色市、賓陽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德保縣、東蘭縣、都安瑤族自治縣、鳳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桂林市、合山市、河池市、賀州市、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靖西縣、來賓市、荔浦縣、臨桂縣、靈川縣、柳城縣、柳江縣、柳州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鹿寨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馬山縣、那坡縣、南丹縣、平果縣、平樂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上林縣、田東縣、田林縣、田陽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陽朔縣、宜州市、永?h、昭平縣、鐘山縣。
3.黔南小片
共15個縣市。
貴州。旱ふh、都勻市、獨(dú)山縣、福泉市、貴定縣、惠水縣、凱里市、雷山縣、荔波縣、龍里縣、羅甸縣、麻江縣、平塘縣、三都水族自治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天峨縣。
界線
西南官話與中原官話的分界線是:淮河上游-桐柏山-南陽/駐馬店市界-牛頭店-鎮(zhèn)坪北-重慶陜西省界-正陽西南-花里-嵐皋北-洞河-紫陽東-漢王-漢陰西-木王-鎮(zhèn)安北-石甕-柞水東-營盤-廣貨街-佛坪西北-金水東-西鄉(xiāng)北-城固東-鳳縣南-勉縣北-略陽東北-陜西甘肅省界-陽平關(guān)-甘肅文縣碧口鎮(zhèn)以北-高川-五里壩-楊家河-大通江與陜西省界交叉處-陜西四川省界-四川甘肅省界。
《中國語言地圖集》把陜南的西南官話全部歸入西南官話。但陜南東、西兩片西南官話存在明顯的差異。東部安康地區(qū)的西南官話與西南官話鄂北小片相似且有共同的歷史來源,西部漢中地區(qū)的西南官話與西南官話成都片相似且有共同的歷史來源。依照方言特點(diǎn)和歷史來源,陜南東、西兩片西南官話宜分別歸屬西南官話武天片和成渝片。
漢陰話:漢陰話屬于西南官話區(qū),位于南北方言過渡帶,處于西南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三大官話區(qū)交界處,具有明顯的方言融合特征,漢陰人的移民主體為湖南人,其次是湖北人、河南人、廣東人等,因此在發(fā)音和詞匯方面,有大量的湘語詞匯和部分粵語詞匯,相對于鄰縣石泉縣,漢陰縣受四川影響較石泉縣小,反之受湖北湖南影響較大,因此漢陰話屬于西南官話哪個片的問題很有爭議。
關(guān)于漢陰話,有三四種說法,分兩派,一派認(rèn)為漢陰話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一派認(rèn)為漢陰話屬于西南官話,但這一關(guān)于漢陰話屬于哪一片有爭議,主流認(rèn)為漢陰話屬于西南官話成渝小片,但是由于漢陰話和石泉話有明顯區(qū)別(在方言詞匯和調(diào)值上,詞匯上和湖南湖北交界的荊州常德方言類似),石泉話是典型的成渝小片,而漢陰話受湖北湖南影響較大,所以有人認(rèn)為漢陰話屬于西南官話武天片或者常鶴片,直到新版方言集出版尚未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