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基督教堂是青島一著名的宗教建筑,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江蘇路15號內小山丘上,東鄰美麗的信號山公園。教堂始建于1908年,解放后為青島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使用。1980年11月2日恢復禮拜活動。
建筑介紹
教堂由德國膠澳總督府出資,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
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筑,由鐘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主要材料是花崗巖。鐘樓高39.1米,在上面可以觀看遠處大海的景色,里面的禮堂寬敞明亮,能容納1000多人,大廳高18米,兩側分為樓上樓下兩層。 該基督教堂原來是為德國人聚會禮拜的場所。
教堂頂部有高39米的報時鐘樓,俗稱“鐘表樓”。它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由鐘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鐘樓高39.10米,登樓可觀賞島城的海天秀色。鐘樓上的巨型鐘表,給原本肅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重。禮堂寬敞明亮,可容千人之眾。18米高的大廳兩側分為樓上樓下兩層,裝飾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給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藝術的佳作。在堂區(qū)院內建有二層樓房兩幢。一幢是該堂的附堂,一幢是傳教士的住宅。教堂前的廣場平坦寬闊,四周綠樹成蔭,周圍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各種西式建筑,更加襯托出教堂建筑的宏偉。每當晨曦漸擴,熹抹東天之時,遠山近樹、綠頂黃墻在曉霧中時隱時現(xiàn),此情此景,不由令人疑為身處異域。沿著巖丘的窄階拾級而上,教堂堅固厚重的墻壁、半圓拱形花崗巖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shù)溺姌潜闱逦卣宫F(xiàn)在眼前。用厚重的花崗巖壘砌的墻基凝重粗獷,使整個教堂的輪廓顯得清晰簡潔,給人一種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
鐘樓上鐘表的機械結構仍是原來的,歷經(jīng)100余年仍能可靠工作,準確報時。鐘樓已游客開放,可以登鐘樓內部參觀大鐘的機械結構。(教堂的門票中包括參觀鐘樓)
歷史資料
1897年,德國強占膠澳地區(qū)后,德國基督教信義會(又稱“路德會”)的柏林教會派傳教士昆柞來青島傳教。昆柞在青島身兼牧師和膠澳總督顧問二任,因此在“總督府”與“總督樓”(總督官邸,即今迎賓館)之間選址營造基督教堂。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始建,于1910年10月23日竣工,歷時近兩年半。此教堂專供德國信徒聚會禮拜,故有“德國禮拜堂”之稱。據(jù)傳按此圖紙修建的教堂在德國還有一處。1925年其全部教產轉讓給美國基督教信義會協(xié)會,于是基督教堂遂成為眾多外國人進行宗教活 動的場所,故后來又稱為“國際禮拜堂”。青島解放以后,青島市基督教三次愛國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和基督教協(xié)會設于此處,從而,此處又成為中國基督教徒的主要活動場所;浇蹋葱陆蹋┯16世紀從羅馬公教分裂出來后,仍與天主教保持共同的信仰,并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
圣誕節(jié)是基督教最盛大的節(jié)日,在西方國家,圣誕節(jié)人們互贈禮物,舉行歡宴。這一節(jié)日已逐漸為青島人所接受。圣誕節(jié)期間,基督教堂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教堂1980年經(jīng)整修后于同年11月2日恢復禮拜,成為“文化大革命”后青島市第一個正式開放的基督教禮拜堂。該堂亦是青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青島市基督教協(xié)會的辦公地址。
基督教堂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筑,風格凝重粗獷,線條清晰簡練,堅固厚重的墻壁、半圓拱形花崗巖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都給人一種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教堂并不大,它是由鐘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進入禮堂后,一眼便能看遍教堂,它沒有天主教堂那樣的富麗堂皇,內部布置的較為簡單,教堂盡頭有一圓形窗戶,窗戶前簡單擺設著一個較大的十字架。而與其他教堂有所不同的是,教堂中的管風琴是擺放在進門處的二樓。參觀完禮堂登上鐘樓,鐘樓里面有一個機械裝置可供游客參觀,在鐘樓的樓頂可以遠眺大海。
基督教堂的宗教活動非;钴S,每逢星期日,虔誠的基督教徒們紛紛來教堂聚會,伴著悠揚的鐘聲和優(yōu)美的贊美詩,默默祈禱,聆聽牧師宣講福音。
交通信息
交通:乘坐公交1路、214路、217路空調、220路空調、221路空調、225路環(huán)線空調、228路環(huán)線、231路環(huán)線、367路、隧道1路、隧道5路至青醫(yī)附院站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