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長門巖位于鰲山衛(wèi)鎮(zhèn)大管島東南16公里的黃海中,分南北兩島,總面積0.25平方公里。最高點84.7米。北島西嶼占全島面積的70%多,游長門巖者多以此為目的地。此嶼基部為棕褐色裸露的巖壁,白色條紋把巖壁勾畫成各種幾何圖案,宛如人工鑲嵌,給人以美的享受。游人沿整齊的石階拾級而上,登島之極頂,遙望海天一色,景象清幽;俯瞰全島,青翠如染的耐冬樹和灌木中掩映著一座座房舍,宛如一幅重墨濃彩的圖畫。
風光景色
長門巖之所以名馳遐邇,還是因為島上盛產(chǎn)的耐冬。清同治版《即墨縣志》載:明初,遼東人張三豐,自海島上移植耐冬于嶗山下!读凝S志異》載:“東海古跡島,有五色耐冬花,四時不凋,而島中古無居人,人亦罕到之”。這個有耐冬的島即長門巖。長門巖北島上,除建筑物外,幾乎全被耐冬覆蓋。大的耐冬樹有200余株,最大者樹干直徑盈尺,樹齡越千年。當寒冬未盡,飛雪迎春之際,藍天碧海間,皎潔的白雪映襯著滿山艷麗的紅花,景色分外奇特,令人贊美不已。島上還有一種叫藤胡頹子的常綠灌木,花可供觀賞,果、根、葉都可入藥。它攀附著耐冬的枝干茁壯生長,共同繁榮。
北島東嶼稱七星巖,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畫面。由于長門巖離陸較遠,每年春秋季節(jié),南來北往的各種候鳥,往往在此島棲息。夏天珍貴的丹頂鶴在這里結(jié)對配偶,生兒育女。島的西北岸和西南岸各筑有碼頭,供游客登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