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山為山東省日照市名山,在《日照縣志》中,磴山被稱“人間仙境”。位于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qū)虎山鎮(zhèn)西北部。 磴山,以整座山的石頭多呈臺階狀得名,方圓25公里,東西長約15公里,山勢起伏,由西北而東南,與鳳凰山相接,山麓東距黃海5公里,主峰矗立群峰之北,海拔358米。
簡介
正所謂“幽山必藏秀”!
據(jù)《日照市志》“地理環(huán)境”篇載:磴山,呈南北走向,山體以片麻花巖為主,由于地處海洋季風(fēng)區(qū),加上巖石較艱硬,日久年長的流水侵蝕、下切和自然搬運,險峰突兀插天,峰巒疊嶂如畫,大大小小90多座山峰下,分布著眾多峭澗、深潭和小溪,絕妙奇觀,美不勝收,蔥郁茂林如錦,塘湖如珠似鏡,以險峻、景奇、文化底蘊深邃而聞名遐邇。
地理位置
磴山南側(cè)有一險峰,狀若老虎仰天長嘯,鄉(xiāng)人呼之“虎嘯峰”,峰下三面皆為連片陡峭的光滑巖石,稱為“跌驢板”。在“虎嘯峰”下側(cè),有一深50多米、長800多米的大裂谷,稱“龍?zhí)丁保端叹G甘冽,深數(shù)丈,上有一線瀑布,其勢如飛,直瀉千尺,如玉線掛珠,絲絲不斷,瀑布兩側(cè)怪石嶙峋,各呈異態(tài)。
龍女廟
“龍?zhí)丁睎|側(cè),有龍女廟,廟內(nèi)龍女栩栩如生。
據(jù)說從潭眼投一扁擔(dān),第二天能到東海。潭左側(cè)懸崖上有一古老茶樹,樹高九米,粗半圍,樹干略向東北傾斜,樹冠如傘,罩龍?zhí)吨,葉似桂葉,又似梔子花葉,十分名貴,療病如神。
傳說
民間老人相傳,古時每年南方有人來采茶,常住在附近邵姓人家,隨采隨炒。一天邵家老人忽然肚疼難忍,炒茶人即為他泡了一壺茶,老人用上一杯,當(dāng)即病除。老人把殘茶包好擱起來。某年,一樵夫打柴,害肚子疼,老人把殘茶泡與他喝,病登時而愈?上Т藰淝靶┠瓯活B童砸壞斷折,后根部發(fā)出幾層小枝,照傳說試之,未靈驗,后遂無談?wù)撜摺?/p>
史料
“龍?zhí)丁毕蛭,千畝竹林莎莎,遮天蔽日。
在《磴山游記》中,錫榮、牟峰先生這樣記下:
走進……竹園,漫步園中小徑,落葉鋪地如被,竹密參天如織,幼竹拔地竄起,白色包皮逐層脫落,招人駐足觀賞,留步品味。飛鳥成群跳躍于枝葉間嬉戲,語鳴似樂。我們坐在溪邊凸石上小憩,同采摘金銀花的老翁攀談竹園的歷史,老人說:“我爺爺聽他爺爺說,這里就有竹園,沒有仙人、道家、佛家、名人植竹的傳說”。磴山竹園分布廣,溪邊濕地里長,山坡旱地里生,砂巖石縫中長,可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由“龍女廟”西行,重巒疊嶂的深谷中,松濤與溪澗轟鳴,人稱“呼隆澗”,狹窄處仰望只見一束天光,因而又稱“一線天”。
大王廟
沿山間古道登石攀巖,峰回路轉(zhuǎn),繼入“抗倭石門”,但見沿山勢走向而建的山寨蜿蜒環(huán)繞磴山,古老的寨門門轉(zhuǎn)石尚存,垛口亦完整,一米多寬、兩米有余石砌的“干打壘”墻三十多里,大部保存完好,臥山爬崖,穿溝越澗,蔚為壯觀。從寨門處向西北爬上盤龍古道,可見掩隱在樹叢中的“大王廟”。
據(jù)清光緒版《日照縣志》載: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倭寇荼毒日照,知縣杜一岸奏請獲準(zhǔn),動用皇庫錢糧,燒大磚,筑砌日照城垣,設(shè)炮臺,增建甕城重門。同時,發(fā)動鄉(xiāng)紳富戶出錢財,民人出力,在磴山修圩抗倭。斗轉(zhuǎn)星移,這抗倭墻寨,已成磴山獨有的人文遺跡。
沿山而上,山勢展開,豁然開朗,主峰前面伸展出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左右的開闊向陽平地,名“二百頂子”。相傳此處風(fēng)水極佳,能出二百名戴頂子的大官,因而得名。至于后世是否出過“二百頂子”,眾所周知,可此處的確有一古墓,早已坍塌。
二百頂子向前分出左右兩翼支山,形成一個巨大的“椅子圈”,磴山寺就坐落在圈內(nèi),北東西三面環(huán)山,南面臨水,水前有四層照壁。環(huán)視四周,列嶂如屏,崗巒回合,皆呈拱衛(wèi)狀。正如碑文所說:
深山城郭,天然一蘭若圣地也。
主峰
磴山寺北正面是磴山主峰,峰前是一片碩大光光石崖,數(shù)百米見方,寸草不生,陽光下熠熠生輝,雨后更是異光奪奪目。登巔攬勝,主峰北側(cè)的百丈崖、閻王鼻子,山勢陡峭,令人悚然眩目,轉(zhuǎn)而環(huán)顧東、南、西三面,群峰連綿,茫海相連,沿海防護林如綠色飄帶,橫亙岸邊,磴山山脈形似變月,兩尖角直指海灘,與奎山、阿掖山成品字形,拱衛(wèi)黃海。
磴山西南是大旺山,此處原有廟宇叫白凌寺,而今,已難尋其跡。
磴山東側(cè)
有一突兀的小山,叫鼓山,因山半崖有一巨石,高約5米,頂面平坦,有十幾平方米,兩端各有一大塊立于頂上,中間石縫中夾一石,人站其上,兩腳用力擺動搖晃,巖石相撞,發(fā)出轟天巨響,鳴若鼓聲,山谷回應(yīng),“石鼓”名由此得來。旁邊石縫中也還有一石,若搖動發(fā)出銅鑼之聲,不過現(xiàn)在此處因被碎石卡住,已聽不到“石鑼”之音了。
磴山有72泉108景,歷代文人傳世贊譽之詩十幾首。
如言眾“游磴山”過于“直白”,清代學(xué)者牟世顯的《道中望磴山》則屬“霧里看花”,別有風(fēng)味:
翠疊峰無數(shù),南來樹作屏。
日光寒色秀,秋影透空云。
每欲孤懷往,將摩一色青。
云霄欣有路,梯磴摘天星。
舊時,“磴山春曉”為日照十大名勝之首。
每年一入春,磴山茅草蓊蓊郁郁,山花萬紫千紅,翠柏高聳參天,蒼松蔭翳蔽日,蝶飛蜂舞,鶯鳴鷓囀。
尤其晨曦初現(xiàn),輕云薄霧,環(huán)繞山寺。置身其中,如入白云之鄉(xiāng),心曠神怡,飄飄如入仙境,因而磴山寺有“登云寺”之稱。
名文
【2】
名山,名寺,必有名文!
磴山之佳,曾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登高臨風(fēng),把酒賦詩,留連忘返。
在磴山寺石碑東側(cè)有“同治元年閏八月朔弟子丁艮善敬書”之詩:
溪轉(zhuǎn)峰回隱上方,杖藜忽入白云鄉(xiāng)。
青山萬重如城郭,綠樹千叢護法王。
日暮鴉啼巢古木,春深花落滿禪床。
檽尊選勝忘晨夕,盡道僧家歲月長。
丁艮善(1829-1893),原名揚善,字少山,濤雒鎮(zhèn)苗家村人。監(jiān)生,翰林院待詔。清末著名小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校仇學(xué)家和書法家,世稱“山左宿學(xué)”。早年師從著名學(xué)者許瀚,對金石、訓(xùn)詁及詩文聲律都有精到研究,不囿前人之見,富有獨創(chuàng)性。?摹墩f文解字》極為精審,在當(dāng)時和后世有相當(dāng)影響。
丁艮擅長書法,工于隸、篆、楷書,師法歷代名家,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其書不尚奇,不求怪,挺拔而雋媚,剛?cè)嵯酀,雍容大方,正書勢巧形密,行書媚健遒勁。在河南許昌和濟南千佛山,至今留有墨跡。
磴山寺西側(cè)碑文是文簡先生游磴山詩,其一:
藥蘭偏向懸崖置,竹圃斜通曲徑開,
薄暮不勞如意榻,東峰月上好銜杯。
其二:
少年猶記陟崔嵬,廿載登臨又一回,
風(fēng)送松聲天半落,云拖山色座中來。
猶為有意思的是,在流傳至今有關(guān)磴山的詩文中,濤雒丁家對之情有獨鐘.
清康熙十一年版《日照縣志》中,錄丁泰《游磴山》詩:
鳥道崎嶇策小筇,薜蘿深處覓仙蹤。
層巒隱現(xiàn)山藏寺,遠樹迷離雨到峰。
野鳥常驚黃葉落,樵蹊時破白云封。
翠微如隔人間世,靈異探來處處峰。
但在清康熙五十四年版《日照縣志》中,“薜蘿深處覓仙蹤”一句為“薜蘿煙外覓仙蹤”。
或許是為一競文筆,或許是親兄弟唱和,清康熙六年丁未科進士丁時(1634-1698,字及庵,另字憶慈,號純齋)亦留《游磴山》一首,同入縣志。
清康熙十一年版《日照縣志》:
買山夙有道林知,爭奈斯田價不貲。
泉自竹間流出韻,月從松外照來遲。
閑云護榻僧高臥,小徑穿林客欲迷。
囊底無錢堪一笑,愛山何計使山知。
而在清康熙五十四年版《日照縣志》,則與之略有出入:
買山結(jié)得道林知,自笑平生癡在茲。
泉自竹間流出韻,月從松外照來遲。
閑云護榻僧高臥,小徑穿林客欲迷。
此外浮云都不管,楞嚴一卷放參時。
丁泰(1628-1680),字來公,號洛湄,濤雒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河南省陳留知縣,后在京任六科給事中期間。清朝廷因鄭成功據(jù)臺抗清,嚴令海禁,丁泰上疏陳說弊端,使山東、江蘇海運開禁,沿海百姓生活得以保障。謝世三十年后,康熙帝還問起他的事。
在磴山留跡諸先賢中,楊繼盛當(dāng)為最有名者。
楊繼盛
(1516―1555),容城(屬今河北)人,字仲芳,號椒山。明嘉靖進士,任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大將仇鸞對俺答畏怯妥協(xié),被貶官。后起用為刑部員外郎、兵部武選司,上疏彈劾嚴嵩十大罪。明世宗怒,下詔處死。
據(jù)傳說,楊繼盛因抨擊奸臣嚴嵩,結(jié)果遭嚴嵩壓抑。后調(diào)往京師,路經(jīng)當(dāng)時地處南北二京通道的上元村,住在磴山附近的王家店里,時間很長,與店主王家瑞結(jié)為好友,并給王家寫了一副對子:
世族由來同謝府,明臣曾此居椒山。
王家瑞視為至寶,世代相傳,每逢春節(jié)即掛出。
楊繼盛登磴山時,題詩一首《宿鳳凰山店》,惜墨跡失傳。但書法家許瀚知此詩文,有一年登臨磴山寺時,站在高處,遙望磴山東麓,忽想起楊繼盛的詩句,隨即提筆書之:
羨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為食祿臣。
不是未酬憂國志,愿披蓑笠結(jié)東鄰。
下具:“同治二年三月許瀚書,丁艮善勒石”。
此詩石刻位磴山寺西南五百米處,坐北向南,上有石板蓋護,以防風(fēng)吹雨蝕。
磴山奇聞、逸事、傳說很多,如紅云寺的神茶,“關(guān)東的參磴山的根”等等。
據(jù)說明朝有名人來此一游,興之所致,遂題上聯(lián):
磴山步步蹬磴山。
亦有傳上聯(lián)為:
登磴山石凳,步步登高。
不論何說為真,但至今仍無下聯(lián),有意者,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