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公園,位于楊浦區(qū)中部延吉新村街道,東界隆昌路,西迄雙陽路,南臨遼源東路,北沿控江路,公園有兩個主要出入口:雙陽路369號和隆昌路681號,2003年全園面積22.36萬平方米。園始建于1957年初,1958年1月24日建成開放。公園整體布局模擬杭州西湖景觀,以水面為重心,用橋、亭、廊、花架等園林建筑與植物組成各個景區(qū),全園分愉湖景區(qū)、中央景區(qū)、動物景區(qū)、游樂景區(qū)、牡丹園景區(qū)五個游覽區(qū)。公園內(nèi)有樹木180余種,喬木高大挺拔,灌木郁郁蔥蔥,地被植物種類近30種,遍布公園的各個角落,使公園呈現(xiàn)“春有綠,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態(tài)”的景象。楊浦公園的主要景點有:羊哺玉雕、假山瀑布、大草坪、愉湖風(fēng)光、高坡花帶、碧水榭、茶苑、方亭池景等。
楊浦公園是滬東地區(qū)一座較大型的綜合性公園。
歷史沿革
園址原系農(nóng)田、墳地和水塘,中有北馬橋、盧家門、王家宅基等幾個小村落。
1952年以后,附近陸續(xù)建起長白、控江、鳳城、鞍山等新村。為給周圍居民提供一處游憩場所,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在這里建一座公園。建園工程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市東公園管理區(qū)負責(zé)組織實施。1956年11月,先征用雙陽路以東、隆昌路以西、控江路以南、唐家浜以北的12.47萬平方米土地進行初建。
1957年初動工,1958年1月24日竣工開放。原名控江公園,不久根據(jù)群眾意見更名為楊浦公園。此后,曾多次進行擴建和局部改建,其工程均由楊浦區(qū)園林管理所承擔(dān)。1958年10月,征用隆昌路以西、唐家浜以南6.47萬平方米土地用于公園擴建,1959年擴建工程完成。1959年還征用了王家宅基附近2000平方米土地建成了動物園。公園早期建設(shè)因受資金制約,都是因陋就簡,道路、地坪多以砂石、煤屑鋪設(shè),湖邊少有駁岸,橋梁、亭、廊等園林建筑大都為竹木結(jié)構(gòu),花木品種也比較單調(diào)。1960年以后,陸續(xù)修筑湖池駁岸,并翻建道路、地坪,改建橋梁、亭、廊,增添各種游樂設(shè)施。1975年穿園而過的唐家浜及其支流因受工業(yè)廢水污染出現(xiàn)黑臭,影響園容,填沒后擴大土地3600平方米,經(jīng)過造景,當(dāng)年就成為高坡花帶景區(qū)的一部分。
1980年,蘭州苗圃被征他用,作為補償,將盧家門及其附近的1.14萬平方米土地分批征用后并入公園。1984~1986年,先后將愉湖的4座竹木橋改建為石橋。1997年投資100萬元,在公園北側(cè)實施破墻透綠工程,拆除控江路旁385米長的公園磚砌圍墻,改建為金屬制作的藝術(shù)柵欄,并將人行道與公園之間3460平方米土地辟建為綠地,遍植松、柏、翠竹、香樟、棕櫚和花灌木,鋪設(shè)地坪,置石桌、石凳,安裝各類燈光,使這里成為綠色休閑活動區(qū),讓公園內(nèi)外景色和諧地融為一體,擴大了游人和路人的視野。1998年,又將公園東側(cè)臨隆昌路的圍墻改建為透視墻,并布置成科普畫廊。
1981年起,逐年在樹叢、林間、路邊種植麥冬、蔥蘭、石蒜、石菖蒲、鳶尾、萱草、二月蘭等地被植物,到1990年已有12個品種,2000年又增加到30余種。2002年,還引進一批新優(yōu)品種,使園內(nèi)基本做到有土皆綠。
公園特色
整體布局模擬杭州西湖景觀,以水面為重心,用橋、亭、廊、花架等園林建筑與植物組成各個景區(qū)公園,全園分愉湖景區(qū)、中央景區(qū)、動物景區(qū)、游樂景區(qū)、牡丹園景區(qū)五個游覽區(qū)。2007年后取消動物景區(qū)。
公園主入口對景為假山水池伴有人工瀑布,瀑布東側(cè)由小路引向湖石小溪。愉湖在園中部偏北,由曲形長堤分成里、外湖,長堤東為“錦帶橋”,西為“壓堤橋”,50米紫藤長廊居中,愉湖南岸有碧水榭,湖中雨春雙島一南一北。綜合健身區(qū)位于公園南側(cè),主要由活動中心、開放式休閑廣場及健身跑步路等組成,滿足游客晨煉及休閑娛樂的需要。特色植物景區(qū)由月季園、牡丹園及冬花園組成位于公園西南隅,其中牡丹園原名“園中園”,園中牡丹爭奇斗艷,是游客觀賞月季的佳境,園外連接“香遠荷池,廊橋觀魚”。公園東部為游樂園景區(qū),有飛艇、小火車、轉(zhuǎn)馬、電動摩托車等小型項目,和激流勇進、高架踏車、摩天輪等大中型游藝設(shè)施項目,該景區(qū)的綠化面積占整個游樂園的65%,并通過樹林、草坪分隔空間,將游樂與綠化融為一體。
2003年,全園花壇面積共2794平方米,從月月有花變?yōu)槿杖沼谢ā2萜好娣e2.68萬平方米,種植喬木98種5678株,灌木89種1.053萬株,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為1:0.6。
園內(nèi)景點
羊哺玉雕位于雙陽路大門廣場,為漢白玉雕塑,像高1.6米,連底座為2.6米,像體為母羊哺乳幼羔,公羊在旁守護,1987年豎立。玉雕北側(cè)原有噴水池,面積120平方米,池內(nèi)裝有各種噴頭29只,彩燈16盞。雕塑和噴泉意寓楊浦(羊哺)涌泉之意。2001年,噴水池被填沒,并將羊哺玉雕移至噴水池原址,筑臺重豎。
假山瀑布位于園西北,主干道正中,山體為黃石疊砌,高3.5米,占地1460平方米。假山下有洞可通行,山上有人工瀑布瀉入山前小池。池中育睡蓮,池畔散置黃石,植黃馨、青楓、郁李、石楠、黑松、羅漢松等樹種。池前有一卵石地坪,春展杜鵑,秋列盆菊。山后兩側(cè)有羅漢松、廣玉蘭、水杉、平頭赤松、桂花、海棠等組成的混交林。
香遠荷池、廊橋觀魚位于園西,假山瀑布之南,面積2000平方米。一座長19米,寬2.5米的曲橋水壩,把荷池分隔成東西兩部分,中有管道相通并連接外湖西塘。西部育荷,東部養(yǎng)魚。東部池心置一陶制金鯉,鯉口可噴水。池南岸有薔薇花架,西連曲橋,東接觀魚廊(綠波廊)。觀魚廊面積70平方米,混合結(jié)構(gòu),平頂,天藍色瓦檐,東西走向,呈弧形,凹面朝南,前有小池,植草養(yǎng)魚,游人可在廊中憑欄觀魚賞景。北岸土丘上有一香遠亭,面積23平方米,圓形、重檐、彩瓦,亭側(cè)綠茵環(huán)抱,亭前湖石綴景,散栽松、黃楊、菠蘿、絲蘭等喬灌木,亭東有大片桂花林,置身亭中,夏賞荷花,秋聞桂香。
大草坪地處公園中部,又稱中央景區(qū),面積4000平方米。地面鋪植馬尼拉草,四周栽梧桐、烏桕等高大樹木遮陽。坪東土丘起伏,林木覆蓋,有碎石小徑西起小松坡,經(jīng)木香棚,過黑松林,東抵水杉林,所經(jīng)之處綴植粗榧、楊梅、黃馨、石楠等喬灌木,遍植地被,兩側(cè)鋪草皮,是園中主要景區(qū)。松林北側(cè),有座松風(fēng)亭,面積23平方米,六邊形,攢尖頂,翹角,彩瓦飛檐,掛落飾飛禽圖案,亭兩側(cè)有花壇,栽花桃、山茶、海棠、臘梅等花灌木,亭前對植龍柏,地面鋪地被植物。
愉湖風(fēng)光位于公園中部北側(cè),面積3.2萬平方米,兩條土堤將愉湖分為里湖、外湖東塘和外湖西塘三部分。東西向的長堤有多處彎曲,又名曲堤,堤長160米,上有石徑。東端的錦帶橋,架于里湖與外湖東塘之間,與東岸相連,系三孔石拱橋,長15米,寬2.5米,橋身兩側(cè)各有4個青石龍頭。橋西為一橢圓形半島,島上樹木茂盛,并有湖石點綴。由此向西,有一紫藤長廊架于堤上。廊長53米,寬4.8米,廊下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廊北至湖邊種女貞、夾竹桃、海桐等樹叢。穿廊而過便是一座長100米、寬2.5米的單孔石橋,游船從對岸的船塢進出,大都要從這座橋下經(jīng)過,故名迎舟橋。長堤以北稱里湖,東部湖面寬闊,游船碼頭就建在里湖東岸,西部狹長似小河,水體面積約7000平方米。湖東為竹林,旁有石筍,高3米,寬1.5米,上書“竹徑”兩字。北岸林帶以水杉為主,配以香樟、黑松、棕櫚、蚊母、珊瑚等喬灌木。長堤彎處有一座亭隱于竹叢樹林之中,甚是幽靜。長堤以南稱外湖,一條南北向的柳堤把外湖分隔成東塘和西塘。東塘面積2萬平方米,西塘面積5000平方米。柳堤南起映波橋,北匯長堤于壓堤橋,全長近100米,堤中間鋪石徑,兩側(cè)植草皮,湖邊栽桃、柳,配以石榴、梔子、紅葉李、水杉、羅漢松,并散置山石。映波橋介于外湖東西兩塘之間,系三孔石拱橋,長21米,寬2.5米。橋南石徑西側(cè)叢植勁松,伴以紅葉李,石徑東側(cè)的大花壇中堆砌一座假山,周圍植紫藤、西府海棠、羅漢松、紫玉蘭。壓堤橋系單孔石拱橋,長14米,寬2.5米,橋下是里湖與外湖西塘的通道。外湖東塘中有東西雙島,兩島相距50多米,西島面積約5000平方米,島上種植柳樹、夾竹桃、棕櫚、合歡、箭竹、海州常山、美人蕉和地被植物。島的南端有一座面積12平方米的雨春亭,磚木結(jié)構(gòu),六角、朱砂筒瓦、翹角飛檐,隱于綠蔭叢中,羞露真容。東島面積2000平方米,島上種合歡、水杉、絲棉木、珊瑚樹等。
枇杷園位于園中部,介于愉湖與大草坪之間。園中三座土丘綿延起伏,小徑蜿蜒,面積230平方米。園內(nèi)果樹以枇杷為主,還有銀杏、棗樹、柿子、柑橘等,花有臘梅、黃馨、木槿、芙蓉、玉蘭、紫荊、山茶、桂花,并散栽龍柏、喜樹、槐樹等喬木。此處因果樹較多,故又名“花果山”,也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場所。
碧水榭位于外湖東塘南岸。以前這里是游船碼頭,1989年改建為碧水榭。水榭是由5座六角亭及方亭、游廊、曲橋各一座組合而成的連體建筑,面積190平方米。西端4座六角亭建在一狹長半島上,沿湖亭柱均豎于水中,另一座六角亭建于湖面之上,又名湖心亭。五亭之間有水上游廊相連接,廊長12米,寬6.5米。湖心亭另有曲橋通向方亭,再沿石徑東行即達紅石紫藤花架。五亭中有四亭為平頂,紫砂筒瓦,披檐;中亭及方亭為坡頂,翹角飛檐,磚石梁柱,一面毛石墻,配以花欞,古樸典雅,造型新穎。水榭東側(cè)的紫藤花架為東西走向,濱水而建,長40米,寬4米,面積160平方米;苤е刹灰(guī)則的紅石塊疊砌而成,粗獷之中又顯秀色,故名紅石紫藤花架。
高坡花帶位于公園南部,是一片坡地,一條混凝土小路貫穿其間,路兩旁皆為花境。東側(cè)堆土成丘,以小徑分割為三個林區(qū),主體樹種為龍柏、香樟、粗榧等高大喬木,由北向南配植海棠、紅葉李、桂花、紫荊、紫薇、石榴、夾竹桃、等花灌木。土丘之上,有一圓亭,面積23平方米,淡綠色水泥梁柱,綠色琉璃瓦,瓶形頂,亭內(nèi)兩旁有扶王靠,中置混凝土桌凳。亭外三面叢植雪松、水杉,東南面為一大片草坪;◣鱾(cè)有一圓形花壇,占地約500平方米,以孤植的大雪松為圓心,四周分層環(huán)植月季、矮大理及其他花草,遠觀花壇,極似八卦圖形。花壇南面以珊瑚樹叢為障景,群植雪松、羅漢松、紅葉李、柳樹、臘梅,北面與花帶之間有一片草坪過渡。
牡丹園位于公園西南隅,系1990年將原金魚養(yǎng)殖場、翠竹院和池塘以及1980年之后征用的盧家門部分土地合并改建而成,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初名盧園(意寓盧家門),并題刻于太湖石上豎在園門花壇中。后因園名更改,刻石已不存在。此園東、北兩側(cè)以柵欄與公園其余部分相隔,西南兩側(cè)與廠房、商店、民居為鄰,形成一處獨立的景區(qū),習(xí)稱“園中園”。園中地形蜿蜒起伏,遍植杜鵑、山茶、紫荊、香樟、松、柏、翠竹。三株從杭州移植來的羅漢松,樹齡都已百年以上,經(jīng)過精心養(yǎng)護,枝繁葉茂,蒼勁之中仍顯青春。園北有蓮池,西有護城河,均以湖石筑岸。湖水之中建有一座圓形大廳,玻璃幕墻,上下兩層,大廳西側(cè)有附亭,亦為濱水而建。另有一座全透光玻璃花棚,相互之間有曲橋、過道廊和石徑相連接,是一組中西結(jié)合的現(xiàn)代建筑。園中央矗立的一座圓亭,卻是中式仿古建筑,混凝土結(jié)構(gòu),黑色仿古尖頂,北面為入口臺階,另三面置靠凳,亭南有一片臨湖草地可健身。此園初衷是欲建一座綜合性展覽館,建成后曾舉辦過幾次專業(yè)性和群眾性花卉盆景展覽,對推動群眾植樹養(yǎng)花、愛綠、護綠活動起過一定的作用。1999年11月,從山東菏澤引進牡丹4000株、芍藥2000株植于園內(nèi),其中有名貴品種u2018豆綠u2019、u2018青池u2019、u2018藍田玉u2019、u2018春紅爭艷u2019、u2018冠世墨玉u2019等,為市民提供了一處觀賞牡丹的場所,園名亦隨之改為牡丹園。
方亭池景位于公園東南圍墻附近。小池面積200平方米,四周以黃石駁岸,臨池植柳。池北的一片小草坪上以湖石綴景。池南有棕櫚、海棠、夾竹桃樹叢。池西岸有一方亭,大半置于池上,面積16平方米,混合結(jié)構(gòu),翹角飛檐,亭內(nèi)設(shè)扶王靠,亭西北為一大片松樟混合林和灌木叢,還夾有兩塊草坪。
文化活動
鯨展1965年12月,公園在大草坪舉辦鯨展。所展出灰鯨體長12米,體重2噸多,展出歷時一個月,觀眾達12萬人次。在當(dāng)時中國,如此規(guī)模的鯨展尚屬首次。曾轟動一時。1967年公園又舉辦過一次鯨展,以豐富觀眾的解剖學(xué)知識,又可防止臟器變質(zhì),展期內(nèi)有7萬人次前來參觀。
水生動物展覽1970~1978年,公園與上海水產(chǎn)學(xué)院和水產(chǎn)研究所合作,在公園西南部的翠竹院及周邊水塘處,建造了一所簡易水族館,陸續(xù)展出了各種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近千種,并以文字、圖畫、照片等資料宣傳水產(chǎn)養(yǎng)殖、捕撈、加工、食用等方面的知識。除接待游客參觀外,還供水產(chǎn)院校學(xué)生和有關(guān)科技人員觀摩。
花卉展覽1958年之后,為推動城市園林綠化活動,楊浦公園每年都要舉辦一些群眾性的中小型花卉、盆景、盆栽和觀賞魚展覽,并接受有關(guān)綠化知識方面的咨詢。1991年,楊浦區(qū)首次承辦全市性的“91上海菊花展”,于當(dāng)年10月27日~11月24日在楊浦公園舉行。全市共有400多個單位參展,展出菊花34萬盆(株),分設(shè)品種菊、大立菊、菊花藝術(shù)和菊花景點等4大景區(qū),還在控江路長達3公里的地段兩側(cè)布置了18個菊花景點,擺花3.4萬盆,地栽4.5萬株,沿街彩旗招展,橫幅高懸,氣氛十分熱烈。配合菊展,還組織了科普宣傳、學(xué)術(shù)交流等活動。當(dāng)天參觀人數(shù)即突破了2萬人次。展期歷時29天,共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次。
1996年楊浦區(qū)菊花展覽,于10月25日~11月24日在楊浦公園舉行。主題為菊,并融入文化、娛樂、書畫、綠化咨詢等內(nèi)容。分設(shè)了3個景區(qū):景點區(qū),散布12個景點,如綠色家園、楓橋夜泊、山寨竹樓等;菊花區(qū),有吊菊、塔菊、大立菊、懸崖菊、插花、盆景等;文化區(qū),展出的內(nèi)容是與園林綠化(主要突出菊花)有關(guān)的書籍,圖片、模型、詩畫等資料以及文體活動等。
1997年,楊浦公園被楊浦區(qū)政府命名為科普公園—楊浦(科普)公園。為增加科普宣傳力度,豐富科普活動內(nèi)容,增進與外省市的文化交流,從1998~2003年,楊浦公園積極與本市及外地文藝、科技、旅游等有關(guān)單位合作,連年舉辦既有觀賞性、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科學(xué)性的游園活動,以求在寓教于樂中豐富青少年和廣大游客的科普知識。主要游園活動有:1998年的恐龍展、啤酒節(jié),1999年的新藝奇觀,2000年的世界飄雪冰燈展,2001年童話世界和機器人科幻世界,2002年的中華名勝,2003年的《西游記》大型露天藝術(shù)展等。
2014年1月,楊浦公園志愿者服務(wù)基地特邀上海市攝影家協(xié)會老年攝影分會虹影支會,在楊浦公園舉辦了“十年光影路——第十屆百花齊放攝影展”;顒又鬓k方特別精選出200多張照片參加展覽,分別從人物、景色、建筑等不同角度向游客展示,從平凡的視角展現(xiàn)上海的變遷,回味社會生活、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