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牙雕是一種傳統(tǒng)手工藝品,屬于中國四大著名牙雕之一。以空靈透剔,工藝細巧,物中有情,景中有景而馳譽國內(nèi)外。有鏤雕細花、皮雕和圓雕人物三類。其中以鏤雕細花物最具特色,與北京的圓雕、浮雕人物、廣州的多層牙球、通雕花舫齊名。鏤雕細花以制作船、燈、花卉、瓜果、山景、蚌景、魚景、蟹景等景物為主,其中以魚景最為奇特,用魚、鳥或藕節(jié)等為外形,以鏤空手法透雕出各種鳥獸、人物花草和風景,看去花中套花,景中有景,使內(nèi)景與外景融為一體,十分別致有趣。
特色名作
上海牙雕的鏤雕細花特色,形成于二十世紀初,所表現(xiàn)的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構(gòu)圖豐滿,形象生動,富有畫意。作品的刀功干凈利索,工藝精巧細膩。特別是鏤空雕,把內(nèi)景與外景融為一體,充滿江南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白螺姑娘》、《蚌景》、《十八羅漢斗大鵬》、《琵琶行》、《大河下》、《春景》、《龍船》、《江南風光》等珍品。
“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面塑體積小,攜帶方便,又經(jīng)久不霉不裂,不變形褪色,因而成為旅游者贈送親友,留作紀念之佳品。
上海牙雕大件也很有名。如1978年制作的牙雕鏤雕花“花果山水簾洞蚌景”,刻畫了孫悟空從天宮造反歸花果山后的熱鬧場景。大型牙雕組件“西廂記”,共10件,擷取了戲中的十個情節(jié),展現(xiàn)出一幅幅悲歡離合、哀婉動人的畫卷。
大型整牙雕“大觀園”是在一支長1.68米,高0.29米,粗0.46米,重75千克的象牙上雕制的。共有165個古裝人物,200多棵樹木花卉,20多座建筑物。作者徐根雙年僅29歲,歷時3年,表現(xiàn)了“黛玉入府”、“劉姥姥進大觀園”、“賞菊吟詩”等16個故事;場景之間用庭園屋宇、宮殿軒館、花草樹木連接起來。作品在“第三屆中國工藝品百花獎評比”中榮獲“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上海著名的牙雕藝人是特級工藝大師蔡健生。他一生作品很多,“蔡文姬歸漢”、“香妃狩獵”、“毛主席像”、“周總理和董必武在梅園新村”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蔡健生的徒弟周保生也技藝超群,1981年他制作出“精衛(wèi)填!鲍@全國牙雕行業(yè)評比第一。
牙雕價值
歷來是人們公認的高檔奢侈品,有關(guān)資料顯示,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利用牙角制成各種簡單的飾品來裝扮自己、美化生活。我國考古工作者曾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鳥形匕、蠶紋象牙雕圓形器,就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牙雕作品。此后,隨著祖先們對現(xiàn)實生活和認知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對生活質(zhì)量的不懈追求,牙雕的形制與用途也由簡趨繁,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所雕牙角作品,不僅精致細巧、題材廣泛,其工藝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至唐代,牙雕越發(fā)精致完美,呈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新的雕琢技法。其中的撥鏤器更是唐代獨創(chuàng),至今,日本正倉院還珍藏著唐代的“紅牙撥鏤尺”、“綠牙撥鏤尺”、“紅牙撥鏤琵琶撥子” 。到了明清兩代,牙雕工藝更是精品迭出,其中尤以乾隆年間的牙雕最為興盛,其時涌現(xiàn)出一大批藝匠和雕刻大師,同時還形成了蘇州、北京、廣東、上海等地的牙雕地方流派。蘇州牙雕典雅醇厚,以小件的文房用具居多,題材來源相當廣泛,人稱“蘇州樣,廣東匠” 。北京牙雕細巧生動,由宮中的“如意館” 玉匠兼作,民間也設(shè)有專業(yè)作坊。廣東牙雕精細工整、玲瓏剔透,其料出滇南、粵西,亦有專業(yè)加工,多制作梳子、簪、環(huán)、扇及文玩等,其在汲取外來文化的同時,在技藝上不斷創(chuàng)新,作品既具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又具有西洋文化風格,并以“工聚業(yè)精,流播閨閣” 而聞名全國。
牙雕歷史
而上海牙雕則是我國牙雕藝苑里獨樹一幟的奇葩,它的發(fā)展基礎(chǔ)雖然源于蘇州牙雕,但有些地方卻尤勝于蘇州牙雕。它在汲取了北京牙雕、廣州牙雕等地域流派精華的同時,經(jīng)過了歷代藝術(shù)家的不懈努力,海納百川,勇于開拓,遂演繹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牙雕。其主要特點是物中有情、景中有景、情景交融、意境悠深。主要工藝技法有人物圓雕、皮雕和鏤雕細花等等,其中又以鏤雕細花為最具特色。此外,上海牙雕(海派牙雕)在人物雕刻上也很有特色,不僅在技法上以夸張的手法來求得形和神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且還極善于運用其所長,去塑造人物形象,即便是仙佛也是如此,其所蘊含著的民族性、民俗性,較之其他地域流派的牙雕似乎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