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龍藏寺碑
寬 度: 0.90米
字 體: 楷書30行,行50字
高 度: 3.15米
厚 度: 0.29米
字 數(shù): 1500余字
基本資料
龍藏寺碑是我國隋代重要碑刻。在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閣東側。開府長史兼行參軍張公禮撰文,未著書丹人姓名。但也有撰、書均為張公禮之說。
碑系隋恒州刺史鄂國公王孝仙奉命為勸獎州內士庶萬余人修造龍藏寺而創(chuàng)立的石碑。它不僅高大莊嚴,而且書法藝術上向稱隋碑第一,既無北魏的寒儉之風,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隸意,不僅字體結構樸拙,用筆忱摯,給人以古拙幽深之感,而且有很高的書法價值。它是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在書學之遞嬗上具有頗大影響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我國的石刻文字萌芽于商代,碑的名稱見于東周,而刻文紀事之碑則最早見于西漢末期,到東漢桓帝、靈帝時,建墓樹碑又蔚然成風。就碑刻的書法藝術來看,我國石刻發(fā)展史可分三大階段,即漢碑、魏碑、唐碑。漢碑多波磔奇古,魏碑多瑰麗雄奇,唐碑則秀麗高雅,隋碑則正是由魏碑體到唐碑體發(fā)展的過渡時期。龍藏寺碑就正是體現(xiàn)這一變化的代表之佳作。它的字體結構樸拙,方正有致,雖為楷書,但仍留有隸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關于此碑,楊守敬《平碑記》云:“細玩此碑,正平沖和處似永興(虞世南),婉麗遒媚處似河南(褚遂良),亦無信本(歐陽詢)險峭之態(tài)!
《龍藏寺碑》楷書, 亦稱《正定府龍興寺碑》,立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它不僅記載了隆興寺的始建,具有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被譽為“隋碑之冠”,視為“隋朝第一碑”。《龍藏寺碑》碑陽30行,行50字,約1500字,碑陰題名五列,左側題名三列。其書法瘦勁寬博,方整有致,具有生澀古樸之美,古拙幽深之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頌曰:“《藏龍寺》足繼右軍,皆于平正通達之中,迷離變化而不可思議……遜其淡遠之神,而體勢更純一!
《龍藏寺碑》它上承南北朝余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被王國維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歷史的碑最完整。 隋朝雖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襲了魏晉的馀風和六朝的風格,理清了書法用筆與結體之理,作了一番大加工,篆、隸銷聲匿跡,惟獨楷書盛行于世,楷書成為一種極其規(guī)范化的標準書體,它開創(chuàng)唐朝正書的先河,對唐朝寫正楷的一派影響最深,其功勞也最大。有人說它為《九成宮》、《孔子廟堂碑》開了先河,有人說此碑為褚遂良、薛稷書法風格作了鋪陳?梢哉f唐代書風在此已初露端倪,唐代書法是隋朝書法的直接承傳。
上海圖書館藏舊拓本。此為傅世最舊、存字最多、捶拓最精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