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喬園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素稱淮水以東第一園。地處泰州市海陵區(qū)城中街道,位于海陵北路六十八號。前身為明代陳鳶舊居,萬歷年間其孫太仆少卿陳應芳倚宅建園,取晉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句意,取名“日涉園”。清康熙初年轉歸田氏,雍正年間園歸高鳳翥,易名三峰園,咸豐九年吳文錫購得此園,更名蟄園,旋入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名下,因稱喬園,延謂至今。名列《中國園林鑒賞辭典》和《中華名園大觀》。現(xiàn)由泰州市鳳城河風景區(qū)管委會喬園管理處經營管理。
歷史沿革
明萬歷年間,太仆少卿陳應芳年高歸泰,倚祖屋建日涉園,在園中整理文札,著有《日涉園筆記》等。清康熙初年,園歸田氏。雍正年間為高鳳翥所有,嘉慶年間高鳳翥多方購得石筍三支置于園內,因將園名改為“三峰園”,時有皆綠山房、數(shù)魚亭、囊云洞、山響草堂、綆汲堂、松吹閣、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韻軒、來青閣、萊慶堂、蕉雨軒、文桂舫和石林別徑等十四景,并占有大片住宅。
咸豐九年,吳文錫買下三峰園并進行修繕,以“荒園藏身有所”,將三峰園更名“蟄園”。其將買園、造園的過程記于《蟄園記》,并繪有《三峰七老圖》。蟄園相比全盛時的三峰園已有所縮減,但東部庭園基本承襲了三峰園時的模樣,只對各個建筑物的命名做了較大的調整。其中,“山響草堂”改為“三峰草堂”,“來青閣”改叫“一覽忘塵”,“綆汲堂”改稱“退一步想”,“數(shù)魚亭”改為“疏影亭”,從中可見吳文錫較深的文學修養(yǎng)與恬退隱逸的心態(tài)。然而,這些建筑物的命名只存在了幾年時間。
咸豐年間太平軍占領揚州,兩淮鹽政機構從揚州遷來泰州。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將吳文錫“蟄園”買下,將園內諸景名稱全部改回“三峰園”時的稱呼。喬松年后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名聲最廣,喬園成為園林最終的稱謂。
社會評價
一九四九年,喬園收歸國有,其園林及宅第被改建為政府招待所。劉少奇主席到蘇北巡視時曾在此小憩。一九五六年三月梅蘭芳先生來泰祭祖時下榻于此。中國園林建筑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生前與喻維國先生實地考察泰州喬園后認為,這是“蘇北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qū)的實例”,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一九七七年十一月,陳教授在江蘇《文博通訊》上發(fā)表《泰州喬園》一文,后來該文被收入《中國園林志》和《中國園林辭典》。
建筑特色
概述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周庠曾繪“三峰園四面景圖”及其題記等,詳盡記錄下喬園繁盛時期的景物。園歸喬松年時,雖不比“三峰園”盛景,但山石,樹木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喬松年如此評價喬園:“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于綺閣雕蘿多矣!币痪啪帕隳,泰州喬園依周庠“三峰園景圖”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風貌。二零零六年,泰州市政府啟動喬園擴建工程。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再現(xiàn)其鼎盛期的十四處景點,并增加次景區(qū)、襯景區(qū)和宅院區(qū),園林面積由一千五百平方米擴大到一點二萬平方米,二零一零年二月七日正式開放。
擴建前
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布局小巧、緊湊。園內石谷林泉呼應成趣,樓閣軒亭相映生輝,花草松竹點綴其間,層次分明。園以山響草堂為中心,南部鑿池疊山以成主景,北部辟有庭園。草堂前,池水蜿蜒,山石環(huán)抱。水池上架一環(huán)洞小橋,過橋入洞,可領略曲徑通幽之趣。在花神閣遺址前的山峰間,有一株古檜柏,樹形蒼勁,外觀頗具古意。山巔東邊是半亭,西幽谷上為數(shù)魚亭。草堂后有綆汲堂、松吹閣等建筑。陳從周先生生前對此庭園評價為“廳事居北,水池橫中,假山對峙,洞曲藏巖,石梁臥波等,用極簡單的數(shù)物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游客及市民“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擴建后
擴建后的泰州喬園,正門懸掛陳從周題“淮左第一園”、“吳陵勝景”匾額各一塊。園景分為東、西兩部分。核心景區(qū)保留原園整體風貌,有山響草堂、因巢亭、綆汲堂、松吹閣等廳堂樓閣。次景區(qū)在園內西部,有來青閣、皆綠山房、蕉雨軒、午韻軒、石林別徑、二分竹屋等景點,和核心景區(qū)以院落相隔,通過來青閣連接兩大組團。其中西部庭園與住宅部分相連,起過渡作用,東部庭園以山響草堂為布局中心,草堂其前鑿池疊山并正對“三峰”構成主景。后部隔一小園,綆汲堂居高正對三響草堂,方正、嚴整,又別具曲筆。
景聯(lián)賞析
數(shù)魚亭
游人置身亭中,俯視嶺下水池,游魚歷歷可數(shù)。亭身六面磚雕,南面為鯉魚,其他五面為金魚,寓意“金玉滿堂,年年有余”。
囊云洞
下堆湖石,上砌磚墻,曲折蜿蜒。沿著隧道幾經轉折,盡頭往左轉彎,高大寬敞,使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山響草堂
碧涵一水晴煙潤;翠擁三峰宿雨收。
桂平撰,李嘯書。草堂青磚黛瓦,飛檐翹角,屋面翹角既不象北方地區(qū)那樣平緩,又不象南方地區(qū)那么高昂,是一種南北建筑的交匯,為泰州園林建筑的代表作。楹聯(lián)化用朱熹的詩句“一水方碧涵,千林已變紅”形容山響草堂的景色,可謂恰到好處,閱后令人浮想聯(lián)翩。
綆汲堂
堂砌在高臺之上,地勢高敞,氣勢不凡。建筑翹角飛檐,回廊漏窗,海棠屋脊,輕巧優(yōu)美。昔日曾有一口水井,水質甘?娠。
松吹閣
濤聲傳古潤;山月照明堂。
松吹閣,后園中最高的一座樓閣,閣高三層,地勢高敞,人立閣間,可見閣前山響草堂及假山。這里的濤聲,是指松濤之聲。明堂,指的是山響草堂。
因巢亭
一九五六年梅蘭芳先生來泰祭祖及慰問演出,下榻此亭,園中至今保留有“梅蘭芳下榻處”。
二分竹屋
屋體周身全用毛竹加工制成,設計非常巧妙,削竹條為墻,破半竹為瓦,鋸竹筒飾窗,拼竹件為門,給人一種強力的視覺沖擊感,就像一個放大的竹制品。
來青閣
草色浸簾緣宿雨;春風拂檻喜新晴。
程越華撰,尉天池書。來青閣三層,登高望遠,園內景點盡收眼底。上聯(lián)化用唐代詩豪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之句,下聯(lián)化用大詩人李白《清平調》“春風拂檻露華濃”詩句,用典貼切又不著痕跡。
萊慶堂
人生不滿今常滿;世上難逢此竟逢。
飲香宅主撰,管峻書。萊慶堂舊為園主宴請賓客的場所,人生常有不滿之處,然而在這里卻得到滿足。世上難逢的好事、佳賓,也在這里相逢。
蕉雨軒
軒中暮聽芭蕉雨;池畔朝吹楊柳風。
暮聽芭蕉雨,朝吹楊柳風,皆蕉雨軒所見實景。軒側正對一株百年石榴,狀如五指,寓意“五子登科,五福臨門”。
文桂舫
文思如潮堪折桂;蘭舟拍浪快臨風。
仿船形建筑,船頭定泊在怡心池中,船樓設在岸邊,站在船倉和船頭,可欣賞池中水景。對面假山瀑布,潺潺流水,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讓人感受自然的湖光山色!拔墓鹬场遍郝(lián)體現(xiàn)文士一帆風順,于折桂后乘畫船,臨風破浪的愉悅心情。
花木配置
喬園歷代園主注重景點花木的配置,二分竹屋、皆綠山房、松吹閣、因巢亭、蕉雨軒、文桂舫等建筑物的命名多與植物有關。其中核心景區(qū)以喬木為主,重點突出古檜柏;松吹閣、因巢亭等高閣旁多輔以高松,梅林;山坳后隱藏竹、屋,庭前后栽臘梅叢桂,軒周圍以牡丹、芭蕉,適應四季景色的變化。在意境上以幽雅清淡著眼,如芭蕉分綠,疏筠橫窗,天竹臘梅,蒼松古柏,交枝成圖,相掩生趣(陳從周語)。四時花草不斷,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