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nèi)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nèi)土城子鄉(xiāng)的高和,經(jīng)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后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xù)向東延伸,經(jīng)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xiāng)的西下洼,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后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境內(nèi)。
中文名稱: 燕長城
屬性: 長徼約125公里
性質(zhì): 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
特征: 遼寧省阜新縣境內(nèi)
概述
燕居七國的東北部,國力甚強,版圖較大。燕東瀕大海,已是自然屏障,南接齊、趙,曾與秦、楚、晉合謀伐齊,大敗齊師,燕軍獨自追至臨淄城下,齊不敢犯燕。但是在燕的北面常有胡人南下騷擾,而西面則有秦國崛起,每有東進稱霸之心。其間雖然還有趙國相隔,但趙也常受秦的驅(qū)使犯燕,實為大患。為了防御,燕便修筑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以防胡和秦、趙。
史記張儀列傳
易水長城,據(jù)《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作為一個說客,向燕昭王說:"秦下甲云中、九原,驅(qū)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說明這時易水一帶已筑有長城。張儀說六國連橫為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可知這一段長城修建的是用來防齊、趙,保衛(wèi)燕國下都--易水城的。燕易水長城的位置,《史記》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水也。"《水經(jīng)注》寇水又記載:"寇水又東北,徑阿陵縣故城東 寇水東北至長城,注于易水。"其他如像唐《元和郡縣志》、《大清一編印志》等俱記載有燕易水長城的情況。位置大致相當于今天河北省易縣的西南,向東南經(jīng)定興、徐水、安新、文安、任邱之間,達于文安縣東南,長約五百余里。
地理位置
燕東北長城即是位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的長城。這道長城的修筑,歷史上有一段故事:起初燕國受到北面相鄰的東胡山戎的威脅,曾把一位有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zhì)送給東胡,以求暫時安定。胡人對秦開很是信任。后來秦開回來,發(fā)軍大破東胡,把東胡趕出一千多里以外。于是燕便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今遼寧遼陽),并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備東胡再度騷擾(見《史記·匈奴列傳》)。后人根據(jù)與荊軻共同刺殺秦始皇的秦舞陽是秦開的孫子推斷,當在燕孝王時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這是戰(zhàn)國時最后出現(xiàn)的一條長城。這一長城所經(jīng)的地方,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行經(jīng)內(nèi)蒙古多倫、獨石等境,又東經(jīng)河北省圍場縣、遼寧朝陽。現(xiàn)在這些地區(qū)還保存有燕長城的遺跡。
燕長城穿越通遼市南部奈曼旗和庫倫旗,境內(nèi)段長徼約125公里。燕長城從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蘇木荷葉花嘎查延伸進入奈曼境內(nèi)土城子鄉(xiāng)的高和,經(jīng)七家子、杏樹園子等村,直達牛河邊,后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東岸繼續(xù)向東延伸,經(jīng)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陽溝等地,伸向庫倫旗平安鄉(xiāng)的西下洼,再向東延伸,直至庫倫旗先進蘇木,然后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境內(nèi)。通遼市境內(nèi)燕長城段為夯土板筑,殘高1米至2米,底寬6米至8米。
遼寧省境內(nèi)
遼河套邊墻,《全遼志·邊防志》載,“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久之乃易以版墻,而墩臺城堡,稍稍添置!薄爸廉吂Я⑦吅,將遼河套置于境內(nèi)!
正德初年(1506)李承勛巡撫遼東,“題請修筑邊墻,自遼陽三岔河北,直抵開原,延亙五百余里!苯(jīng)過幾次修筑,遼河套邊墻西自白土廠關順遼河西岸南下,經(jīng)黑山縣東邊壕、臺安縣大臺子、六臺子,至海城縣牛莊鎮(zhèn)西北越過遼河,再折向東北,順遼河東岸至開原、昌圖縣境,止于鎮(zhèn)北堡。由于這道長城向南繞了一個大v形,傍遼河東西兩岸而置,故稱“遼河套長城”
內(nèi)蒙古境內(nèi)
燕國修筑的長城在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共有3條:
第一條,即燕國著名將軍秦開卻胡后所筑的燕北界長城。因燕北界長城行經(jīng)赤峰市,亦稱“赤北長城”。
第二條,修筑時間晚于赤北長城,因它行經(jīng)赤峰市南,故名“赤南長城”。赤南長城橫亙東西,與赤北長城大體成平行方向。赤南長城西起河北省圍場縣中部的夾皮川鄉(xiāng)邊墻村,由此東行,入喀喇沁旗南境,經(jīng)婁子店鄉(xiāng),又東北行,過山前方,再東北行,沿山嶺進入赤峰市美麗河鄉(xiāng),東過老哈河,而后進入遼寧建平縣境,從建平縣又進入敖漢旗,復進入遼寧省,由北票北部山區(qū)逶迤前行,然后進入阜新縣,全長600余里。
第三條,是老虎山長城。老虎山長城,位于赤南長城之南,敖漢旗南部邊緣的四家子鄉(xiāng)老虎山一帶。長城順羊山北坡而下,穿過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從老虎山往東南行,越過一片緩坡丘陵地帶,進入遼寧省建平縣境內(nèi),F(xiàn)存長度十余里,大部分在敖漢旗,保存較好。燕長城在筑造技術和地形選擇上有其自身的特點。石筑長城,均用自然大石。壘砌方法一般是內(nèi)外兩側用較規(guī)整的大塊自然石,中間以亂石碎塊或沙礫等充塞,因此較堅固,至今城墻仍未完全倒塌。土筑長城,一般多選在土質(zhì)較厚、地勢平坦而又缺石的地區(qū)。雖然土筑長城的遺跡現(xiàn)在很難找尋,但在土筑長城的地段上一般都可以見到隱隱約約有一道黑土帶,遠遠望去如同一條巨蟒匍匐于大地之上,到了夏季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些地段上草木長得郁郁蔥蔥,異常茂密。
另外,燕國除了修筑北界長城外,為了防御秦、趙,保衛(wèi)燕下都——武陽,還在南界修筑了長城,稱燕南長城或易水長城。這道長城起于今河北省易縣西南,向東南行,經(jīng)定興、徐水、任丘等地,止于文安附近,長約500余里。
燕長城遺址
燕長城遺址位于昌平縣流村鄉(xiāng)、老峪溝鄉(xiāng)和高崖口鄉(xiāng)交界線。北起黃樓院(原稱皇龍院)北山梁,連接在明朝重新修建的八達嶺長城上(此段原為秦統(tǒng)一后所修),南經(jīng)泥洼,鍋頂山,老峪溝村南鰲魚嶺折向馬刨泉的北祁嶺,在大村東山出昌平縣境。南北長約30公里。
燕長城
昌平縣古代屬燕國,此段長城始建于戰(zhàn)國末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當時燕國北方常受東胡人的入侵,俘去大將秦開作為人質(zhì)。秦開回燕以后,在北部邊境線上,西起造陽(今懷來),東到襄平(今遼陽),修筑了防御墻,秦統(tǒng)一六國后,長城防御工程北移,有些沿用原長城的走向和基礎,其余廢除不用。這段長城荒廢之后,自然坍塌嚴重。城墻大部分殘高1.5米,寬2米左右。
燕長城簡介
燕國是公元前11世紀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姬姓,開國君主是召康公姬奭,建都于薊(今北京城西南隅)。燕昭王時又建新都于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是為下郡。燕國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西端,幅員廣闊,南與齊國、趙國相接,北與東胡等游牧民族毗鄰。據(jù)歷史文獻記載,為了防御鄰國的進攻,燕國共筑有兩道長城,一道是南長城,一道是北。
關于燕南長城,見《史記.張儀列傳》秦相張儀游說燕昭王時語。張儀說:"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驅(qū)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所有也。"張儀所說的長城指的就是燕南長城。從上面引文推斷,燕南長城修建時間,應在燕昭王以前。因為張儀說燕,當在燕昭王初年。燕南長城的走徑,據(jù)《水經(jīng)注》、《元和郡縣圖志》等文獻記載,起于今河北省易縣西北太行山下,經(jīng)易縣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縣東北,折向南經(jīng)文安至大城縣西境,止于子牙河。
燕國北長城修建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妒酚洠倥袀鳌氛f:"燕有賢將秦開為質(zhì)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也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這條長城就是燕國的北長城,筑于秦開歸燕之后。以秦開與秦舞陽的祖孫關系,并以荊軻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長城"不在燕王喜時,就在孝王末年。"這是戰(zhàn)國時期最后修的一道長城。至于長城的走向,據(jù)專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宣化,向東北行,進入內(nèi)蒙古境多倫、獨石,經(jīng)河北省圍場之北,東行,過內(nèi)蒙古赤峰、敖漢旗,人遼寧省朝陽,越醫(yī)無閭山,跨遼河,折而南至朝鮮清川江北岸。
關于燕國
都邑的含義
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義。古代,在北京地區(qū)有一個相當大的部族以“晏(燕)”為圖騰,為族徽,為族名,并進而為地名、國名。古燕形成于何時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區(qū)琉璃河鄉(xiāng)童家林、黃土坡村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一處規(guī)模相當大的商周遺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續(xù)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商末時期古燕首都城的遺址。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zhàn)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起源
據(jù)《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于今北京房山區(qū)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shù)嘏f商的貴族以及當?shù)赝林⒘寺?lián)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qū)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孫衍發(fā)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于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后,燕人擁立在韓為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禮賢下士,筑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jié)據(jù)楊寬"戰(zhàn)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jīng)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lián)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覆滅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zhì)。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xiàn)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敝笄G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西漢時期
一級地方政區(qū)郡、國并行。今北京地區(qū)曾五度建為燕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封盧綰逃降匈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劉建為燕王,都薊城,高后七年(前181)劉建死,無后國除,改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呂通為燕王,同年高后死,呂通被殺。文帝元年(前180)徒瑯琊王劉澤為燕王,都薊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罪自殺,國除改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劉旦為燕王,都薊城。元鳳元民(前180),劉旦因謀反自絞死,國除。改為廣陽郡。 4、魏封國,魏太和五年(231)、明帝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燕郡為燕國,都薊城,咸熙二年(265)魏亡,國除。 5、晉封國。西晉泰始元年(265),晉武帝封其弟司馬機為燕王,都薊城,“八王之亂”時國廢為郡。 6、前燕(大燕)。東晉永和六年(350)、燕王鮮卑族慕容僑占領薊城。從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徒都之。前燕元璽元年(352),慕容僑即皇帝位。國號大燕,史稱前燕。元壽元年(357),遷都于鄴(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建熙11年(370)前燕為前秦所滅。 7、五代燕。五代時期軍閥割據(jù)之地,原燕王、盧龍節(jié)度使劉守光割據(jù)的勢力范圍,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據(jù)的時間為895年—913年,正式稱帝割據(jù)的時間為911年—913年僅二年;后梁干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后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拔幽州,劉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