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府,中國(guó)古代行政區(qū)劃名。梧州市自建制以來(lái),歷漢、三國(guó)、魏晉南北朝,達(dá)700多年,一直為郡、縣治所。1913年廢。
基本內(nèi)容
梧州府,中國(guó)古代行政區(qū)劃名。梧州市自建制以來(lái),歷漢、三國(guó)、魏晉南北朝,達(dá)700多年,一直為郡、縣治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置桂林、象、南海3郡,梧州屬桂林郡(一說(shuō)南?ぃ 南?ぽ牼呈菛|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huì)4個(gè)縣(據(jù)《漢書》記載),郡治番禺。至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廣信縣為蒼梧縣(隋朝前屬于交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稱梧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梧州安撫司改為梧州路,設(shè)總管府,治梧州,轄蒼梧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梧州路置,治蒼梧縣(今梧州及今廣東封開一帶)。轄境相當(dāng)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蒼梧、藤縣、岑溪、容縣、陸川、北流、玉林、博白及廣東省懷集等市縣。清朝初年,梧州屬?gòu)V西承宣布政使司桂平梧郁道梧州府、廣西省梧州府,為府、縣治。梧州轄蒼梧、藤縣、岑溪、容縣、懷集、北流、博白、興業(yè)、陸川9縣,郁林1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梧州改轄蒼梧、藤縣、岑溪、容縣、懷集5縣 。913年廢。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直隸州,轄境縮小。民國(guó)元年(1912年),梧州隸屬梧州軍政分府,為府治。民國(guó)2年,廣西廢府為縣,復(fù)置蒼梧縣,隸郁江道,為道治。民國(guó)3年6月,郁江道更名蒼梧道,轄蒼梧、桂平、郁林、信都、藤縣、容縣、岑溪、平南、貴縣、武宣、博白、北流、陸川、興業(yè)、懷集15縣。民國(guó)16年6月,梧州設(shè)市政委員會(huì) 。同年12月1日,梧州市政府正式成立,為省轄市。民國(guó)19年屬蒼梧民團(tuán)區(qū)。民國(guó)21年7月,撤市復(fù)歸蒼梧縣,治梧州。民國(guó)23年3月,屬梧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民國(guó)29年后屬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1913年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