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臺也稱鐘鼓樓,為襄陽標志性建筑。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而建。根據(jù)歷史記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 1990年在考證昭明臺1000多年歷史的基礎上,重建昭明臺,現(xiàn)為襄陽市博物館。
簡介
昭明臺是襄陽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古城正中。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而建。昭明臺為襄陽標志性建筑。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
景點典故
又名山南東道樓,位于襄陽城中心,跨北街西南而建。青磚筑臺,中以條石拱砌洞,洞高4.5米,寬3.5米,臺上建5開間重檐歇山頂式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屋4間,西南有鼓樓、鐘樓各一,此樓雄踞城中,巍巍壯觀,古譽為“城中第一勝跡”。山南東道樓始建年代不可考,屢毀屢建,樓名屢改,先后用山南東道、南平、鎮(zhèn)南、昭明臺、古高齋、鐘鼓樓諸名。民國期間,建鄂北圖書館于樓上?谷諔(zhàn)爭時期襄陽淪陷,樓毀臺存。1954年,在臺上新建東西兩邊廈房。1973年后,因久雨致使臺東角塌陷,為行動方便安全而平毀。1993年底,襄陽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以北50米處重建,但風格與原貌有所變化,仍定名為昭明臺。
歷史特色
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為梁武帝長子,生于襄陽,輯《昭明文選》,垂于后世。昭明臺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選樓",唐代改稱"山南東道樓",舊有唐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鐘鼓樓",嘉靖時稱鎮(zhèn)南樓,清順治重建后定名昭明臺。
建筑風格
建筑面南,青磚筑臺,中有條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寬3.5米。臺上建三檐二層歇山頂樓房5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房4間,臺南有鼓樓、鐘樓各一。昭明臺雄踞城中,巍峨壯觀,古譽為"城中第一勝跡"?谷諔(zhàn)爭期間,襄陽淪陷,樓毀臺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毀。1993年于原址重建,為高臺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臺基券洞,橫跨于北街入口處。北街是古襄陽城內(nèi)最繁華的商業(yè)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條街,歷時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臺是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建造的,臺基上按魏晉風格建3層樓閣,整個建筑高達34米。集購物、游覽、文化娛樂于一體。老字號店鋪林立。
地理交通
位于襄陽市襄陽古城中心,交通便利,作為襄陽古城規(guī)劃內(nèi)最高建筑市內(nèi)乘1、6、8、13、14、24、512、517等公交至襄城十字街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