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說善書,又稱講善書,是一種說唱結(jié)合的曲藝曲種。善書起源于清順治年間的“宣講圣諭”!靶v圣諭”說唱的是宣揚封建倫理的故事。至光緒年間,“宣講圣諭”就被“十全大善”所代替,具體提出了孝敬父母、和睦鄉(xiāng)里、設(shè)義學(xué)、設(shè)義渡、施茶水、恤孤貧等十大善行,以提倡正直善良、勤勞儉樸、忠孝節(jié)義,反對奸盜邪惡、虛偽狡詐、傷天害理,宣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說唱內(nèi)容。從此稱為“宣講善書”、“說善書”,后來簡稱“善書”。
歷史起源
清乾隆年間流傳沔陽。沔陽善書是一種以宣講帝王詔會、勸人行善為內(nèi)容,以韻白相間、講唱結(jié)合為特點的曲藝形式,又稱“講圣渝”、“說賢書”等,民間稱之為“太平書”、“化春!焙汀翱奚茣钡取4笾滦纬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前,流行仙桃全境及周邊縣市,以仙桃城區(qū)、沔城、胡場、通?、沙湖、長埫口和西流河最為集中。舊時的講唱活動很盛行,常有“五里三臺戲”的場景。九十年代,沔陽善書都不乏講唱藝人和聽眾。
沔陽善書已入選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發(fā)展沿襲
沔陽善書通常以一人主講、多人應(yīng)答的形式演出。形式有問有答,說唱結(jié)合。曲詞分為“說詞”、“宣詞”、“答詞” 三種。答詞在善書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答詞的演員,既是“包袱”的制造者,又是“包袱”的揭示者,一句話,一個動作,往往逗得聽眾哄堂大笑。善書的說唱藝術(shù)要求演員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臉生采,目生光”。有人以“正派、雅致、細膩、動聽、感人”來概括它的藝術(shù)特色。善書的唱腔以“宣腔”為主,具有深沉委婉、靈活多變等特點,在主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唱腔有“丫腔”、“梭羅腔”、“流浪腔”、“哀思腔”等10余種,分別表現(xiàn)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各有特色。
沔陽善書的內(nèi)容以勸人行善的公案、傳說故事為主,如《義仆救主》、《翰林洞》、《冤冤相報》、《酒色案》和《白玉圈》等等。中心少不了一個善字,善的中心是潛心積德、廣行善事,方得善終。強調(diào)“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guān)系,勸人行善。 沔城演員說唱時,只拿一塊醒木和折扇或手帕,沒有樂器伴奏,是一種徒歌形式。善書的曲目稱為“案傳”。據(jù)藝人解釋,采用舊時官府判案的材料和宣講的材料,稱為“案”;用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宣講材料,稱為“傳”。傳統(tǒng)的案傳有300種左右,較有代表性的為《竇娥冤》、《蜜蜂記》、《生死牌》、《四下河南》、《一江血》等。
相關(guān)評價
沔陽善書的特征主要是說表,也叫宣講,是以說唱為主,表演形式分為單案與對案(單口和雙口),主講為主案,配講為抉案。沔陽善書沒有樂器伴奏,全靠藝人一張嘴。沔陽善書的唱腔十分豐富,突出的特點是多少離不開一個“哭腔”,因此,民間多稱為“哭善書”,凡唱詞部分,多用不同的哭腔演唱。善書的唱要求唱腔逶婉動聽、唱腔多樣、唱中有悲。唱時自行起腔,抱字行腔,有板有眼、高低起伏,催人淚下。沔陽善書的說,要根據(jù)書中人物的性格、年齡、性別等特征,說出不同的語調(diào),注重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