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舊時,其轄地南瀕長江之北黃蓬山。當時黃蓬山兀起江湖之中,高不過四五十丈,余則地脈墳起,大小三百余峰,為藤蔓伸延,長達二十里,東臨菖蒲氵解,西瀕黃蓬湖。其主支有五,被譽為“五峰山色”。
中有“松林峰”。松林峰山頂渾圓,漫山遍野松林叢聳,或疏影橫斜,婀娜多姿;或濃郁蔽日,凌空高吟。再融進“湖光動山影,日色染青松”,美好的景色,顯得更加雄渾而幽雅。
東有“石靈峰”。石靈峰因酷似紗帽,俗名“紗帽峰”,是黃蓬山中唯一有石頭的山。山中有“石靈廟”,廟內有七口楚王古銅鐘,每當鐘鳴之時,山中之石皆隱約有應聲。人在其中,不聽有之,聽而不聞,反復試玩,若有若無,若無若有,耐人尋味無窮,故名“石靈峰”。臨石靈山頂大江東下,白練千里。想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奮飛蓬湖,敲響石靈廟銅鐘大軍順江而下,流響千里,亦一世之雄也。
西有“香山峰”。香山峰僅次于石靈峰,為蓬山第二峰,因形似香爐而得名,俗名“望鄉(xiāng)山”。
香山峰四周群巒拱翠,山中桂花樹疊碧聳綠,濃郁沁心。一到中秋佳節(jié),金桂花、銀桂花綴滿枝頭,芳香久遠,四溢山湖,漁樵皆醉花中。
南有“烏林磯”。烏林磯又名“烏陵”,為松林之余脈突出江中。烏林與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曾屯兵于此,有“紅血巷”、“白骨坑”等遺址。臨烏林觀長江舞練,晶瑩耀目,卷起千層浪。景色既令人驚心動魄,又使人大開眼界。一經夕照,則江水似流火,不禁使人產生思古之幽情。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十月,吳國水軍都督周瑜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今監(jiān)利縣),赤壁之戰(zhàn)實關羽“烏陵之役”的古戰(zhàn)場就在此地!
北有“斑竹圻”。斑竹圻土包起伏,數(shù)以百計,曲岸蜿蜒,南臨長江。傳說遠古神農之女,赴長沙茶鄉(xiāng)祭掃神農陵,痛哭流涕,淚水隨東南季風飄落到此地竹子上染成斑點,始有斑竹,故以“斑竹圻”稱之。
明沔陽學政盧滋詠《五峰山色》詩:洗練地描繪了它的容姿,詩曰:
五峰如筍立亭亭,黛色參天列畫屏。
最是相看人不厭,歲寒不改舊時青。
三氵筮,古水名,一名三滲水,又名汊水。是我國第一部以水道為綱的地理巨著——《水經》中記載的一百三十七條古河流之一。盧滋《三氵筮波光》詩曰:
古復相傳氵筮水名,泠泠(音凌,泉水聲)吟盡月華明;從教滾滾波濤起,不逐同流只自清。
氵筮水在沔陽淤填久遠,三氵筮原從漢江黑流渡南入,至范家潭,分支為沙牛河,抵賀家灣,則為天門沔陽界!叭唧卟ü狻奔丛诖说。
三氵筮兩岸很早成為襟帶民居之地,是因為它不僅波光水色好,更因為它水產很豐富。其中鳊魚最為有名,其形體廣薄而頭小,紅鰭銀鱗,肉美味鮮,其他水域中同類之魚,皆不能與之倫比。宋玉向楚王獻此魚,從此,便每每是楚王膳單上的珍饈。皮日休在《送從弟歸復州》一詩中有“為愛南塘縮項鳊”句,也是寫的氵筮水鳊魚味美。陳友諒在氵筮水一帶組織農民起義,也談到鳊魚。他說:“大禹導漢入三氵筮,吾要導漢歸大海;不做河里縮項鳊,要做海中昂頭龍!”這是借物言志之詩,到時隔六百多年的今天,我們讀起來,其字里行間還翻滾著昔日時代的風雷。
湯湯漢矣欠接滄浪,矣欠乃歌聲送夕陽。
濯足濯纓皆自取,恨無孺子共徜徉。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就是當時楚國漁父在滄浪上放喉高唱之詩!皽胬藵O唱”便是由此而來的。
屈原曾來過沔陽。那時他因受到令尹子蘭之讒,被楚頃襄王放逐洞庭湖。他憂國憂民,悲憤沉痛,顛沛流離,輾轉于云夢大澤之間。他來到沔陽,面對滄浪水,看到兩岸潔白芬芳的杜若花美極了,感時憂國的思緒更襲心頭,情不自禁地將杜若花綴在衣、帽之上,高歌狂舞。人們說,從此,濁浪滾滾的滄浪水竟然變得別于漢水諸流,清麗極了。杜若花也更芬芳四溢。這無疑表現(xiàn)了人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深切緬懷和無限崇敬之心。
正因為滄浪水一經像屈原這樣偉大的愛國詩人游歷過,滄浪水便成了歷代勞動人民和文人墨客懷念屈原,抒發(fā)愛國情懷的神圣水域。
柳口,是柳河之口,距沔城十二里,在葫蘆壩南。
一自山中爛斧柯,歸來行唱太平歌;
暮年擬結漁樵社,白發(fā)蕭蕭奈老何!
柳口有樵歌樓,柳口之南大隱林、小隱林,古為隱居之地。這一帶河汊縱橫,蘆葦叢生,水竹修長,荊榛遍地,景色宜人。
元末胡大海在未出山輔佐朱元璋時,也曾帶著自己的白發(fā)老母隱居此地,高唱樵歌,伐木為生。又有明代陳敬美,博學多才,擅長導引之術(一種強身養(yǎng)心之法),居柳口以樵糊口,常唱“有子足矣,奚以為官”的樵歌。這就是“柳口樵歌”幾重的來歷。
柳口,那時不但只是漁樵愛在這里結社,就是歷代的文人墨客也愛在這里簡修草堂,清飲淡食,詠詩作賦,悠悠終日的。如南朝齊的“竟陵八友”謝月兆和明代后期的“竟陵派”鐘惺等人都曾在這里濟濟一堂。無怪沔陽人評說柳口一帶是“文鄉(xiāng)武地”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