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平定黃瓜干主要產(chǎn)于平定縣后溝、河頭兩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開始生產(chǎn)。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清朝被定為進(jìn)貢皇室的物品,享有“龍筋”之譽(yù)。黃瓜干系選用優(yōu)質(zhì)無剌無籽幼瓜制成,富含人體必需的維生素、鉀鹽、氨基酸、糖類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能促進(jìn)腸胃蠕動,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平定黃瓜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銷往京、津等地。
相關(guān)故事
黃瓜干是平定縣的傳統(tǒng)名產(chǎn)。早在500多年以前,黃瓜干就成為當(dāng)?shù)厝司蒲缟媳夭豢缮俚南戮菩〔恕_@種黃瓜干,皮肉均翠綠可愛,表面光潔、無皺,食時清脆味甜、外韌內(nèi)脆、清香可口,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清朝乾隆皇帝親筆御批為:“龍筋”,被定為進(jìn)獻(xiàn)皇宮的貢品。
制作黃瓜干的原料并不是一般的黃瓜,而是當(dāng)?shù)孛耖g百姓長期培育出來的一種特殊品種,這種黃瓜外表光滑無刺,色澤純綠,肉厚瓤少,特別適宜加工,用這種黃瓜制成的瓜干,經(jīng)水浸泡后,就如新摘下的鮮黃瓜一樣。在舊時寒冷的冬季,蔬菜淡季,用平定“黃瓜干”招待親朋好友、使賓貴客,確能給筵席上帶來一絲春意。
這種黃瓜栽培有多道工序,播種前,種子要用煤渣粉加水浸泡、發(fā)芽;瓜蔓伸長后,須用玉米皮搓的軟繩捆在瓜架上;在瓜田管理上還要做到“天旱不誤鋤田,雨澇不誤澆園”,采摘的黃瓜必須是45厘米至54厘米之間為宜。
在加工黃瓜干的過程中,必須嚴(yán)格操作。加工時,先用一種特制的工具削去黃瓜外皮,然后順長分為四條,放在架桿上,用爐火烘烤,溫度保持在50C左右,經(jīng)一晝夜的烘烤,便成了黃瓜。將烤好的黃瓜干扎起后,密封于大缸內(nèi),可隨食隨取。裝入塑料袋封口后,可長期存放而色味不變。
吃的時候,將黃瓜干用冷水浸泡一定的時辰,然后撈出來,沖洗干凈,控凈水,切成菜絲,用佐料淹制成香、甜、酸、辣等多種口味的小菜,吃起來有外韌內(nèi)脆的特別風(fēng)味。用黃瓜干小菜下酒,吃的“嘎嘣”脆,真是別有滋味。做這種名菜小吃的絕招有兩條:第一、掌握好烤黃瓜干的火候、溫度與時間;第二、掌握好浸泡黃瓜干的水溫和浸泡時間。這兩招如有一招失度失時,黃瓜干小菜就要失去外韌內(nèi)脆的口感特色。
黃瓜富含人體必需的糖、甙、氨基酸、維生素(A、B2、C)、鈣、磷、鐵、鉀鹽多種營養(yǎng)成分,能促進(jìn)腸胃蠕動,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黃瓜具有消熱、解溫、利尿的功效,適于治療小便不暢、四肢浮腫、高血壓、黃疸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