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秀山,是玉溪地區(qū)重要風景區(qū)之一。峰頂海拔 2060 米 ,垂直高度近200米 ,轄區(qū)面積7.6平方公里,游覽面積15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秀山歷史文化公園。通海秀山在明朝時曾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蒼山共稱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有三元宮、普光寺、玉皇 閣、清涼臺、萬壽宮、斗天閣、涌金寺、白龍寺等古建筑群,F(xiàn)為國家4A級旅游區(qū)。
景點簡介
通海秀山位于通?h城南。素有u2018秀甲南滇u2019的美譽。相傳漢之田勾 町王毋波始在此辟山林、建古剎、立亭園。千百年來,經通海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段思平等歷代的擴建修繕,文人學士、百姓官宦的愛護與完善,遂成為林木豐茂、文采斐然、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
地理位置
秀山,位于云南玉溪通海縣城南隅,峰頂海拔2060米,垂直高度近200米,轄區(qū)面積7.6平方公里,游覽面積15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
氣候、交通條件
秀山,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涼冬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四季如春。交通極其便利,東漢(公元25—56年間),通海的人行道路西可達于玉溪、晉城、昆明方向,東可抵于建水等地,自古就是交通的樞紐,F(xiàn)在,4車道的高等級公路橫貫通海,西接玉元高速公路、東連通建(通海至建水)高速公路,由縣城至秀山景區(qū)也可乘坐大型旅游客車,行2公里就可到達。
主要景點
秀山,始于西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時名青山,唐謂秀山,宋名普光山,元、明稱玉隱山,清代又恢復了秀山之名,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始名秀山公園。
漢元鼎元年,漢武帝封莊蹺的后裔毋波為田勾町王,始在秀山辟園林,建古剎。歷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今尚存田勾町王廟、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臺、涌金寺、白龍寺七大古建筑群體。
秀山,自西漢元鼎元年始1949年新中國成立已經歷了兩千余年的滄桑,歷史悠久,多元文化積淀豐厚。據《大明一統(tǒng)志》載,秀山是云南四大名山之一,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點蒼山齊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秀山時留下了贊美秀山的詩名,清康熙時,云南按察使許弘勛在《通海邑去序》中稱譽秀山“秀甲南滇”。建國后1949年至1979年,秀山公園為滇南的游覽勝地,隸屬通海縣秀山鎮(zhèn)代管,1979年10月至今隸屬通?h人民政府文化旅游局下屬的一個單位。
登秀山,近觀翠林芳草,聆聽清泉幽韻,遠眺南山北湖峙對,萬壑千峰笏立,云山煙霞嵐繞,真乃仙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