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
依照中國的傳統(tǒng)風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jié)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罷!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臺附近墻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寫“上天言好事”,下聯(lián)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不能說“買”)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陳舊不堪的舊灶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
給灶王爺、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須用雞鴨魚肉、干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用麥芽糖制做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其實,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抖Y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主于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稇(zhàn)國策·趙策》云:“復滌偵謂衛(wèi)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今天,50歲以上年紀的人,大概少有沒祭拜過灶王爺?shù)陌伞?!--bottom-->
桶子雞
原料:新雞10只,大茴香25克,花椒15克,荷葉10張,蔥250克,姜150克,鹽1000克,香油125克,元油150克。
制法:將雞宰殺煺毛,在翅膀下開一小口,掏出內(nèi)臟,從肛門拉出腸子,斬去半節(jié)雞腳和翼梢,放入溫開水內(nèi)氽去血污,或用溫開水將雞身里外洗一次,抹干,并用荷葉塞入雞腹內(nèi)(也可先用鹽、味精、黃酒腌漬一下。)將大茴香、花椒用布袋裝起扎緊,同鹽一道放入鍋內(nèi),加適量水燒沸,再將雞投入,加入酒煮到嫩而爛,撈出,取去雞肚內(nèi)的荷葉,雞身外刷上一道香油即成。煮過雞的鹵水,即成老鹵,也稱老湯。煮的雞越多越陳越好。以后每次使用,只要添加適量水、香料燒沸即可,不用時要盛入瓷、陶器內(nèi)保存好,每隔一些時燒沸一次,以防污染,做好了防腐工作,就可無窮盡地重復使用下去。
特點:肉質(zhì)白嫩,肥壯美觀,荷香撲鼻,咸香發(fā)脆,愈嚼愈香。
油酥火燒
油酥火燒以面粉為主料,摻和生豬油、香油、蔥花、食鹽等佐料,于鐵鏊烙制加火燒而成。其制作工藝獨特,操作方法古老,風味別具一格。
息縣油酥火燒,相傳始于明代,距今已四百余年。清光緒年間,息縣烙制油酥火燒制者達數(shù)家,唯熟食世家熊明德,在名師蔡安仁的指教下制作的油酥火燒,味美藝精,久負盛名。1942年,熊明德帶徒傳藝,城關鎮(zhèn)東大街彭增仁拜師求學,技藝超前,馳名中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彭增仁重操三十年前之舊藝,自開油酥火燒店。其店雖小,卻顧客盈門,食后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