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肉面,著名的漢族小吃,其酥爛醇香、湯鮮味濃。做法是鋁鍋上火,加2/3清水,燒沸后下入條面,煮8分鐘至熟,撈出裝碗。制作材料為條面、高湯、紅燒肉、蔥段、木耳、姜片、香菇、色拉油、菜心。調(diào)味料為醬油、味精、紹酒、白糖等。
簡要介紹
材 料:寬條面200克,高湯3杯,紅燒肉250克,蔥段少許,木耳適量,姜片少許,香菇適量,色
拉油1大匙,菜心適量。
調(diào)味料:醬油1大匙,味精1/2小匙,紹酒1大匙,白糖1/2小匙,精鹽1/2小匙。
做 法:1、鋁鍋上火,加2/3清水,燒沸后下入寬條面,煮8分鐘至熟,撈出裝碗。
2、炒鍋上火燒熱,下油,放入紅燒肉、蔥、姜爆香,加調(diào)味料,添湯,下入泡發(fā)好的木
耳、香菇片,見湯沸,下入菜心,離火,倒入面碗中即可。
特 點:酥爛醇香,湯鮮味濃。
制作方法
最簡單做法:
上好五花肉,沸水焯去污物,切麻將塊大小,如冷水鍋內(nèi),切記水需沒過肉塊,大火燒滾,撇去浮沫,入料酒,煮至八成熟,入醬油,再滾后,放入白糖(其實紅糖白糖冰糖皆可,看個人材料方便),改小火慢慢熬制,此時需注意翻動,防止粘鍋,至湯汁粘稠即可
獨門紅燒肉:
1. 把油燒熱,放兩勺白糖和二兩鮮姜(一 大塊)切成的姜片進去翻炒片刻。
2. 放入五花肉切成的塊一道翻炒,直至顏色變黃,油也煸出不少。
3. 加水將將漫過肉塊,加醬油少許、鹽、二兩中國醋(二兩。、丁香四、五枚。
4. 起鍋前十來分鐘可加胡蘿卜塊。 5. 水收干后起鍋
家傳紅燒肉:
五花肉一磅, 切成二三厘米見方的小塊, 再兩面各切幾刀(為了進味, 若懶可省), 用好醬油(國內(nèi)時不分生老抽, 在這兒我都是混著用), 加入糖, 蔥花配成汁, 把肉放入喂上兩個小時(最好時不時地翻一下). 燒半鍋油, 待熱將肉塊一一放入炸約半分鐘, 取出. 燒小半鍋水, 加入八角, 大料, 及先前配成的汁, 等水開加肉加入小火煨一個小時即成. 特點: 肉香味十足且非常酥松. 關(guān)鍵: 蔥要多加, 炸要到位(千萬別一氣把肉都倒進去, 那就成炒肉了) 缺點: 炸肉時煙很大, 沒有強力抽油煙機會經(jīng)久不散.
面食介紹
面食是指主要以面粉制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種類的面食,中國主要有:面條、饅頭、拉條子、麻什、燒餅、餃子、包子等,西方有面包、各種烤餅等,種類繁多。
面食歷史
陜西歧山掛面一直享譽中外,它是山西面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號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號。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jì),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面食傳入意大利。后來,意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fā)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xì)者如絲。風(fēng)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于面粉的地一塑造--面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lǐng)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面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dāng)今的意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chǎn)面條的成套設(shè)備,看來,我們的“搟面杖”面臨的現(xiàn)實是何等嚴(yán)峻。
面食做法
【烹制】:烹制面食中,有很多各具特色、別有風(fēng)味的手工煮食,如貓耳雜、小撅片、捻魚、豆面流尖、煮花塔。除此之外還有煎烤制面食,如烙餅、煎餅、鍋貼水煎包、燜面、燜餅等,還有炸制類食品,如麻花、油糕。
【煮制】:煮制面食品種豐富,制作多樣,大體可分為五十余種,如細(xì)如發(fā)絲的拉面,刀飛面舞殷削面,游龍戲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搟、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所用原料除小麥面外,還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蕎麥面、莜麥面等,調(diào)料上自雞、鴨、魚肉、海洋,下至油、鹽、醬、醋,不一而足。
【蒸制】:蒸制面食品種繁多,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chǎn)麥區(qū)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花卷、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面烤佬佬;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
可可雙色饅頭
原料:
可可面團:可可粉5克、面粉125克、白糖12克、牛奶65克、酵母1克
原味面團:面粉125克、白糖12克、牛奶65克、酵母1克
做法:
1、原味材料放入容器中;
2、揉成團;
3、可可面團材料放入容器中;
4、揉成團;
5、蓋上蓋分別醒發(fā)二倍大;
6、然后再揉好;
7、用壓面機,將二種面團分別壓成長方形,
(面片光滑做出來的饅頭就光滑,所以用壓面機是很省事的方法,如果沒有壓面機就要多折疊幾次哦);
8、白面片上刷水;
9、可可面片放在白面片上;
10、可可面片再刷水(有水可以讓饅頭不會分層,這樣會很容易在一起拉);
11、然后卷起;
12、切成小段;
13、每段切面就是螺旋狀的;
14、放入涂過油的蒸籠中,醒大一圈(一定要再醒一會兒的,如果不再次長大,那么蒸出來的饅頭,也不會太松軟哦);
15、蒸20分鐘左右,關(guān)火二分鐘后再開蓋,就是松軟的可可雙色饅頭拉。
紫甘藍(lán)餃子
原料:
豬肉餡400克、紫甘藍(lán)400克、大蔥、香油、醬油、餃子餡調(diào)料、鹽、姜、面粉500克、清水260克
做法:
1、將面粉加清水?dāng)嚢璩裳┗睿俸统晒饣拿鎴F,蓋上濕布靜置醒一會;
2、利用面團醒的時候來調(diào)餡,豬肉餡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筋,邊攪拌邊加些清水,至到肉餡飽滿上筋即可;
3、姜切粒,蔥切蔥花;
4、紫甘藍(lán)清洗干凈,切成小粒;
5、把姜、蔥、紫甘藍(lán)粒加入肉餡中,再加入餃子餡調(diào)料和醬油、鹽,攪拌均勻,最后加入香油攪拌均勻做成餃子餡;
6、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小劑子,搟成皮,面皮中包入適量的餡料,捏成餃子,放入滾水中煮到浮起時,中間點幾次涼水,熟后撈出就可以了。
油潑豆芽
原料:
主料:拉面餅、黃豆芽、菠菜葉、芹菜碎、蔥蒜
調(diào)味料:鹽、醬油、醋、香油、蔬菜味精、花椒粉、辣椒粉、油
做法:
1、拉面餅切成粗條,搓成比筷子稍微再粗一點的拉面,蔥蒜切碎;
2、取一空碗,在碗底放一些底料:鹽+醬油+醋+蔬菜味精+香油+花椒粉,味道不要太重;
3、坐鍋開水,下面,在面快熟的時候把豆芽和菠菜葉都在面湯里燙熟,備用;
4、粗面一定要水開三滾面條飄起后,和過了水的菠菜葉一起撈進底料碗里;
5、在面上覆蓋上蔥碎蒜碎芹菜碎,把過了水的豆芽也鋪在面上,最后撒上一點辣椒粉,用一勺熱油潑香,吃的時候,拌勻即可。
蜂窩烙餅
原料:高筋面粉100克、普通面粉100克、酵母3.5克、水135克、油15克、鹽3.5克
做法:
1、酵母和水混合均勻,加入鹽和油攪勻(圖1),倒入所有面粉(圖2),攪拌均勻(圖3),用刮板刮凈盆邊(圖4),覆蓋好;
2、發(fā)酵至兩倍大(圖5),案板上撒些面粉(份量外),將面團用刮板取出(用手會粘),此時上表面仍然朝上;3、雙手也拍些面粉,將面團輕輕拍拍扁,上下左右四邊向內(nèi)折疊(像疊包袱一樣)(圖6-7),翻面,收攏(圖8),入盆(圖9),蓋好;
4、如果有時間,可以重復(fù)步驟2-3“發(fā)酵—取出—折疊翻面—入盆”;
5、送入冰箱冷藏過夜;
6、第二天早上比正常時間早起半個小時,你只需要取出面盆放在室溫下,讓它回溫,而你可以繼續(xù)回去睡個回籠覺;
7、約半小時后,從盆里取出面團(圖10),先輕輕壓勻,再用搟面杖輕輕搟開搟勻搟圓(圖11),不必太;
8、覆蓋,餳發(fā)15-20分鐘(圖12);
9、電餅鐺上下面同時加熱,兩面都刷上油(圖13),將面餅放入,將上蓋輕輕扣上(圖14),烙至上色均勻,按壓側(cè)面有彈性即可,關(guān)火,馬上出鍋。
南瓜發(fā)糕
原料:
彩南瓜1個,面粉適量(比南瓜多一些)、砂糖30克、酵母粉5克、水適量。
做法:
1、將南瓜去皮去瓤,切薄片;
2、將南瓜片放入耐熱容器里,蒸熟;
3、趁熱加入砂糖,攪拌;
4、攪成泥狀;
5、溫涼后加入面粉;
6、攪拌均勻;
7、加入酵母水(溫水溶解5分鐘的酵母);
8、邊加水邊攪拌;
9、放在溫暖的地方發(fā)酵;
10、一般發(fā)兩倍大就好;
11、表面撒蔓越莓干;
12、蒸鍋大火燒開,轉(zhuǎn)小火,30分鐘以上。
膠東大包子
餡料原料:新鮮苔菜、豬肉(三肥七瘦)、紅薯粉條、黑木耳、海米、蔥姜
做法:
1、苔菜摘洗干凈,入開水中輕微焯一下,撈出馬上沖涼涼透,攥干水分,切碎;
2、豬肉切丁,用姜末、醬油和料酒和香油拌勻,腌制15分鐘;3、粉條用熱水煮軟,過涼,瀝干,切碎;
4、黑木耳提前用涼水泡發(fā)至軟,吃前用開水焯一下,清洗干凈,瀝干水分,切碎;
5、海米用溫水泡發(fā)至軟,撈出,用廚房專用紙吸干海米水分,然后入熱的油鍋爆香后,取出;
6、以上原料混合,添加蔥碎,添加花生油、鹽、醬油和味精拌勻。
面皮原料:面粉、酵母、水
做法:
1、酵母用溫水稀釋,添加面粉攪拌成濕面絮,然后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濕布餳發(fā);
2、至面團發(fā)酵蓬松至2倍大小,取出揉勻排氣,分割成等大小的面劑;
3、搟皮,包餡;
4、包好的包子蓋上濕布,繼續(xù)餳發(fā)至面皮蓬松輕盈狀;
5、冷熱水下鍋均可,大火燒開,上汽后15分鐘關(guān)火,虛蒸5分鐘,開鍋。
蔥花雞蛋餅
原料:
胡蘿卜1根、雞蛋2個、面粉200克、蔥1根。
調(diào)料:
鹽1/4小勺、糖1/8小勺、生抽1/4小勺。
做法:
1、雞蛋打散、胡蘿卜和蔥分別切末。
2、面粉加水?dāng)嚦煽闪鲃拥拿婧?/p>
3、調(diào)入調(diào)料,放入雞蛋。
4、放入胡蘿卜末和蔥末,攪拌均勻。
5、平底鍋少許油燒熱,轉(zhuǎn)中小火,倒入面糊,晃勻。
6、將雞蛋餅兩面煎至金黃色。
7、稍稍放涼后,煎好的雞蛋餅移至案板,按個人喜歡切成小塊食用即可。
玉米核桃蒸糕
原料:
玉米面粉75克、普通面粉155克、細(xì)砂糖40克、干酵母3克、無鋁泡打粉5克、奶粉10克、玉米油10克、水240克、紅棗6-8顆、葡萄干50克、熟核桃仁50克。
做法:
1、紅棗和葡萄干溫水浸泡1小時,紅棗洗凈后去核切塊備用,葡萄干沖洗干凈吸干表面水分;
2、玉米面粉、普通面粉、細(xì)砂糖、干酵母、泡打粉等所有材料一起放入攪拌機;
3、加水混合攪拌成稍具流動性的面糊,加入大部分分量的葡萄干和核桃仁拌勻;
4、倒入內(nèi)壁抹過色拉油的模具里,用抹過油的勺子把表面稍稍抹平。我用的是6寸的蛋糕模;
5、在溫暖濕潤處發(fā)酵至2-3倍高度,我是用烤箱的發(fā)酵功能在烤箱里發(fā)酵的;
6、表面擺上去核紅棗及其余部分的葡萄干和核桃仁,冷水上鍋,大火燒開后蒸25分鐘,關(guān)火后燜5分鐘;
7、稍微冷卻后盡快脫模,放擱架上冷卻散去內(nèi)部濕氣即可。
西紅柿雞蛋炒面片
原料:
西紅柿、雞蛋、蔥、豆角、拉面餅2塊、油、清水。
調(diào)料:
鹽、糖、蔬菜味精、花椒粉、番茄醬。
做法:
1、西紅柿洗凈后切成小塊,用適量的鹽和糖腌制。豆角洗凈斜切成節(jié),雞蛋打散蔥剁碎。
2、坐鍋熱水,鍋開后,揪面片。開小火,面片不宜揪的太薄要厚一點炒起來更好,鍋開后,將面片撈出過涼水。
3、熱鍋倒油先炒雞蛋,成型后,撈出。鍋內(nèi)倒油熗蔥花炒西紅柿放入一點番茄醬,出紅湯后放豆角翻炒少許后放入面片。
4、翻炒,用少許鹽、蔬菜味精、花椒。
彩色面條
原料:
面粉300克、胡蘿卜汁40-50克、菠菜汁40-50克、水40-50克。(可以加鹽少許)
做法:
1、胡蘿卜去皮后切小塊,加適量的水。
2、用攪拌機攪拌成糊狀。
3、然后用沙布過濾。
4、取汁水備用。
5、菠菜洗凈后切段,加適量的水。
6、用攪拌機攪拌成糊狀。
7、用沙布過濾。
8、取汁水備用。
9、100克面粉加50克左右的水和適量的鹽揉成面團。
10、同樣,100克的面粉加50克左右的菠菜汁和胡蘿卜汁分別揉成面團,都要醒一會兒。圖片中白色的還沒有醒好。
11、然后將三種顏色的面團都搟成長方形。
12、三種面片依次排好。
9、100克面粉加50克左右的水和適量的鹽揉成面團。
10、同樣,100克的面粉加50克左右的菠菜汁和胡蘿卜汁分別揉成面團,都要醒一會兒。圖片中白色的還沒有醒好。
11、然后將三種顏色的面團都搟成長方形。
12、三種面片依次排好。
13、將第一個面片上刷水,再將第二個面片按上,接著再刷水,放第三塊面片,按實。
14、修整形狀,四邊不要。
15、然后切成0.4厘米左右的長條,這樣每個長條上就會有各種顏色了。
16、手上粘些玉米淀粉,將每個長條分別按壓一下,這樣進入壓面機的時候,就會比較好壓了。
17、好了,要進壓面機了,
18、從壓面機出來了,是不是寬了一點呢。
19、左圖是壓過一次的樣子。
20、右圖是再壓幾次的樣子。
糖油餅
原料:
中筋面粉150克、水150克、鹽2克。
抹料:
油和糖各少許。
做法:
1、面粉倒入容器中。
2、加入水混合均勻。
3、鍋底烙熱。
4、然后放入面糊。
5、用鍋鏟抹平抹圓。
6、烙熟后,底部會突起。
7、再抹上糖和油。
8、成品會象鍋底狀。外面硬硬的里面甜甜的很香。
麻醬糖花卷
面團原料:
面粉300克、水160克(最好用水120克加牛奶40克,也可以全部用牛奶更松軟)、酵母3克。
抹餡用:
白糖60克、麻醬30克加少許油調(diào)整稀。
份量:
六個。
做法:
1、面團原料放在一起發(fā)酵至兩倍大。
2、然后揉均勻,搟成長方形面片。
3、上面抹上芝麻醬,(芝麻醬加油的時候攪拌稀一點好抹)。
4、再撒上白糖。
5、然后從一邊卷起。
6、卷好后捏好。
7、然后分成12份。
8、兩份切口向上,并放在一起。
9、將小劑子拉長。
10、再翻過去即成花卷。
11、放過涂過油的蒸籠上醒30分鐘,或是放在有硅油紙的墊布上,醒發(fā)大一圈。
12、然后蒸20分鐘關(guān)火,一分鐘后開蓋。
地方分類
【北京】:焦圈、蜜麻花,豌豆黃、艾窩窩。
【上海】:生煎包、南翔小籠饅頭。
【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貼餑餑熬小魚、棒槌果子、桂發(fā)祥大麻花。
【山西】:栲栳、刀削面、揪片。
【西安】:牛羊肉泡饃、乾州鍋盔。
【蘭州】:拉面、油鍋盔。
【青!浚褐讣酌嫫⒐窛材。
【新疆】:烤馕、拌面、馓子、揪片子、丁丁炒面、油塔子。
【山東】:煎餅。
【江蘇】:蔥油火燒、湯包、三丁包子、蟹黃燒麥。
制作材料(11張)
【浙江】:酥油餅、重陽栗糕、蝦爆鱔面。
【安徽】:大救駕、徽州餅、豆皮飯。
【福建】:蠣餅、山腰浮粿、手抓面、鼎邊糊。
【臺灣】:度小月?lián)忻、鱔魚伊面。
【河南】:棗鍋盔、白糖焦餅、雞蛋布袋、血茶、雞絲卷、燴面。
【湖北】:三鮮豆皮、云夢炒魚面、熱干面、東坡餅。
【湖南】:腦髓卷、米粉。
【廣東】:雞仔餅、皮蛋酥、冰肉千層酥、廣東月餅、酥皮蓮蓉包、刺猥包子、粉果、薄皮鮮蝦餃、玉兔餃、干蒸蟹黃燒麥等。
【廣西】:大肉棕、炒粉蟲。
【四川】:蛋烘糕、龍抄手、玻璃燒麥、擔(dān)擔(dān)面、雞絲涼面、宜賓燃面。
【貴州】:腸旺面、絲娃娃、夜郎面魚。
【云南】:燒餌塊等。
此外,還有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風(fēng)味食品,極大的豐富了中國烹飪文化的內(nèi)涵。
意大利面
早在中世紀(jì),意大利面就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這種特色一直保持到今天。15世紀(jì),制作面條的工藝傳到意大利其他地方。當(dāng)時流傳下來的一種制作通心粉(macaroni)的方法就是在面團中加玫瑰水。到了1574年,一個名叫面條生產(chǎn)商社團的行會成立了,1577年還制定了面條大師社團規(guī)章。幾個世紀(jì)來,意大利人一直把做意大利面當(dāng)成一項嚴(yán)肅的事業(yè)。
直到17世紀(jì),意大利面一直是富人們享用的佳肴。后來在那不勒斯出現(xiàn)了機械壓面機,生產(chǎn)成本降低了,普通人也能吃上意大利面了。那不勒斯城的窮人們幾乎頓頓都要吃面,所以有人叫他們吃通心粉的民族。在19世紀(jì)晚期,大量生產(chǎn)面條的新機器出現(xiàn)了,面條的種類和形狀也越來越豐富。
意大利面必須有沙司醬來配。最早的沙司醬是豬油和奶酪,富人們則用糖和肉桂。番茄沙司到19世紀(jì)才成為意大利面的佐餐佳料。
現(xiàn)今的意大利面,包括在北京能吃到的意大利面,基本上都是干面。意大利法律規(guī)定,干面條只能用硬質(zhì)小麥粉和水做,不能摻其他東西。干面條的形狀多得數(shù)不過來,大多數(shù)是根據(jù)形狀命名的,比如farfalle(蝴蝶形面);conchiglie(貝殼面);spaghetti(細(xì)面);penne(管形面);orrichiete(小耳朵面),很像中國的貓耳朵面食。
與此相反,意大利北部常吃的新鮮面條是用雞蛋和一種特殊的小麥粉做的。在北京,能吃到的比較典型的新鮮意大利面是fettuccine(細(xì)細(xì)的長面片),tagliateller(比fettuccine更細(xì)些)和帶餡的面。如果在面團中加上菠菜,做出的面就是綠色的。如果加墨魚汁,面就是黑色的。
帶餡的面食,如ravioli和tortellini,類似咱們的餃子和餛飩。Ravioli一般是方形的,tortellini則包成小小的月牙形,里面包的餡一般是菠菜、意式乳清干酪和肉,有些地方還用南瓜。這些帶餡的面食通常配著沙司醬吃,tortellini有時也會就著湯吃。此外,還有烤著吃的面食,如lasagne,就是在寬面片上鋪肉、蔬菜和醬;還有cannelloni,也在帶餡的通心粉澆上醬。
意大利面和沙司醬的搭配有一套規(guī)矩。醬要能掛在面上,這樣每吃一口才能既吃到醬,又吃到面。反之則很有可能面吃完了,碗里還剩下一堆醬。總的來說,挑選醬的原則是用香滑奶油醬配細(xì)長面,如spaghetti(細(xì)面條)和linguine(扁面條),用有肉塊的醬搭配中空或者擰好的面條,如penne(管形面)和fusilli(螺絲粉)。當(dāng)然,你肯定也不希望醬的味道蓋過面,特別是有餡的面。
中國面食與意式面條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在于意大利面條,包括帶餡的面食,都是煮到硬硬的帶點嚼勁即可。這其中是有道理的,如果面煮得太爛,就掛不上醬了。由于用的面粉不同,新鮮面條不必煮得像干面那么硬。如果你到北京的餐廳吃意大利面,或者自己在家動手做,一定要注意別煮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