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墻位于肇慶市區(qū)舊城區(qū),周長2800米。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墻,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并筑為磚城。該城墻歷史上經(jīng)過20多次修葺,但城墻和城門位置未改。蜿蜒2800多米的宋城墻巍然屹立,位于城墻西北段最高處的披云樓高高聳立。青磚壘成的斑駁城墻和鉆出墻縫的頑強小草,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和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變遷。宋代始建的城墻至今仍然保存完整,被專家稱為是“廣東第一、全國罕見”的磚的博物館。
城墻歷史
肇慶古城墻始建于宋皇佑年中(10肇慶古城墻始建于宋代皇佑五年(1053 ),當?shù)匕傩沼址Q其為宋城墻,是肇慶 的歷史見證.2001年,肇慶古城墻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7月,肇慶 市人民政府通過了《肇慶古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啟動肇慶古城墻的 申遺工作.做好肇慶古城墻的保護利用和研究工作,進一步深挖古城墻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 值,不僅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古城墻的了解,也必將有助于古城墻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 推進.
史載廣西壯族首領(lǐng)儂智高反宋,兵鋒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寶臣因無城墻防守,棄城逃跑,被朝廷撤職。狄青平定儂智高后(1053年),肇慶始筑土城墻。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鄭敦義將土城擴大,筑為磚城,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zhèn)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宋城建成之后,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間,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云樓護城濠的近濠處增建了樓下磚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墻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門的石匾額,改東門為“慶云”,西門為“景星”,南門為“南薰”,北門仍為“朝天”。崇禎十四年(1641年)肇慶府總督張鏡心主持,對古城作了更大規(guī)模的修葺,把城墻增高了3尺5寸,使城墻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同時,改建了四門的月城,增筑了城門馬路。清代,城墻多次在戰(zhàn)火中損毀,為加強城池的防衛(wèi)。清順治八年(1651年)總兵許爾顯、知府張之璧在城上增建炮臺6座、窩鋪148間、水城炮臺2所,拆除離城4尺以內(nèi)的房屋,增置修葺樓堞。此后直至民國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1915年,乙卯洪災(zāi),城垣抵御了洪災(zāi),使城內(nèi)仍安然無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損害。1916年,肇陽羅鎮(zhèn)守使李耀漢即撥款修葺城墻,浚治東門外的濠道。從1924年至1926年,將城墻上的城門樓、雉角樓、文昌閣、月城炮臺,城墻除披云樓段外全部拆低了約7市尺,并填塞城門,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宋城內(nèi)歷史上曾有過端州府衙、兩廣總督府、端溪書院、校場、廣濟倉和商業(yè)街市等。按照我市名城保護規(guī)劃和文化建設(shè)規(guī)劃,對古城墻將分期進行整體恢復和保護。與此同時,對宋城內(nèi)和周邊地區(qū),將加大整治力度,保護好并逐步恢復有關(guān)文物遺址。
建筑結(jié)構(gòu)
肇慶“宋文化”景點之肇慶古城墻,端州區(qū)的古城墻,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周長2800多米,殘高6.5一10米,寬8.5一18米。城墻外皮砌磚,內(nèi)為夯土。宋代的城墻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zhèn)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甕城,城墻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清兩代歷經(jīng)近20次修葺。
解放后,人民政府依法保護和分期維修城墻,逐步整治周邊環(huán)境,使其雄姿再現(xiàn)。它是歷史文化名城肇慶最具標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復完繕
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年-1926年,城墻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甕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墻遭到極大的破壞但主體城墻至今仍較完好,為廣東省所僅見。1987年以后,肇慶市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志性建筑,曾多次撥?顡屝薇倍纬菈Γ謴土恕俺扉T”、墩臺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樓,使肇慶古城墻得以重現(xiàn)。但到今天,宋城墻除了北側(cè)一段,四周仍處在后世建筑的包圍之中。如何使城墻擺脫包圍,恢復本來面目。肇慶市有關(guān)部門在開通北側(cè)宋城東路以后,又投入巨資建設(shè)宋城西路,使之與宋城東路連接,將北側(cè)首先展現(xiàn)給世人。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輝煌。
開通宋城西路,整治修復宋城墻西北段,這在廣大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肇慶市民對宋城墻厚愛有加,如何更好地恢復宋城墻的原貌成為廣大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日前,記者就如何進一步開發(fā)保護宋城墻,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nèi)涵等問題走訪了一些專家學者。
早在1996年1月,肇慶市政協(xié)副主席劉偉鏗就受市政府的委托,主持召開了“肇慶宋城墻修葺論證會”,并具體參與了東段宋城墻的修復工作。他提出的“肇慶古城墻是歷代青磚博物館”的見解,得到了許多史學家,古建筑學家的認同。圍繞宋城西段宋城墻的修復,如何深入開發(fā)挖掘肇慶歷史文化內(nèi)涵,劉偉鏗向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
劉偉鏗認為,肇慶市開發(fā)、挖掘、修復歷史文化遺產(chǎn),首先應(yīng)該明確古城文化的歷史背景,遵循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兩條主線。按照史實,肇慶的歷史文化大體來說可分為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兩大部分。人民中路以西,屬于內(nèi)廂段的宋城墻西段、披云樓、麗譙樓和西廂段的梅庵、包公祠、白沙龍母祖廟屬于宋文化的范圍,應(yīng)該恢復宋文化。人民中路以東,宋城墻東廂段,包括閱江樓、崇禧塔、古崧臺書院,這些古代建筑大都在明清時代建造,屬于明清文化的范疇,應(yīng)該考慮恢復明清文化。劉偉鏗認為,伴隨著宋城西路的開通和修復宋城墻西段,打通宋城墻西門和南門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宋城墻在民國初期,被拆去了城門樓。為了便利交通,還將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加以填塞。西城門和南城門兩邊都是土堆填沒的斜坡,施工比較容易。而且西門城墻的基本原狀長期填埋在土堆下,至今大體應(yīng)該基本保持完好,開發(fā)修復對研究整個宋城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3年,又對城墻北側(cè)西段進行環(huán)境整治,延伸了宋城路,使城墻最為雄偉的北側(cè)全部展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對城墻維修進行了專家論證,邀請清華大學古建專家制定了維修方案,已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在舊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設(shè)過程中,對城墻周邊地區(qū)堅持進行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2004年,在城墻西端附近的道路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漢和南朝古墓群,當即展開考古發(fā)掘和保護,將在此建立館舍,進行有效的保護、展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