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是北宋皇帝的墓葬群,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鞏義市。
該皇陵包含北宋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陪葬宗室的陵墓,以及包拯、楊六郎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堪稱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歷史沿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定都東京城汴京(今開封),公元963年,將陵墓選在鞏縣。第一他準備遷都洛陽,所以把陵墓選在鞏縣;第二是鞏縣的風水好,南邊有嵩山,北邊有黃河,南邊高、北邊低,按照唐代的選葬法,這叫山高水來。 宋代皇帝一般在死后才開始營陵,葬前均殯于汴京宮中。與此同時,朝廷投入數萬名兵役開始采石建陵和制作明器。等皇陵建成后,皇帝棺柩由東京起靈,途經中牟、鄭州、滎陽、鞏縣、偃師等地,繞道陵區(qū)之西北經平原而折東進入高原。送葬隊伍選擇這樣一條平坦而無險阻的路線,大約是因為儀衛(wèi)隊伍過于龐大,柩輿又極重的緣故。從東京到陵區(qū)一般約走十天方可到達,如遇特殊情況,則需要更久的時間。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天之久。
宋陵的建制大體繼承唐制,雖然沒有唐陵氣勢恢弘、巍巍壯觀,但也是震撼人心的曠世杰作。今天的宋陵已成為北宋王朝唯一可追尋的紀念地,它深藏著往昔的無數奧秘,靜默而莊嚴地聳立在這片飽經憂患的土地上,向人們昭示著一段苦澀恥辱的歷史。
北宋亡國后,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qū)內瞬間尸骨遍地,煙火彌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消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飭令河南鎮(zhèn)撫使翟興父子及岳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縣迎戰(zhàn)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并進行更大的報復。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縣謁陵,他親眼看到往昔威嚴肅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亂草叢中野獸出沒,狐鳴狼叫甚是凄涼。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彼H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尸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后憤懣至極,不覺凄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宋朝北宋皇陵從宋太祖乾德六年開始興建,陵園總面積曾達到25平方公里,經過千年來的無數劫難后,只有遺址尚存。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是研究北宋王朝的珍貴資料。
在今天的鞏義博物館里,北宋時期的文臣、武將的石雕人頭像有很多,它們雖然年代久遠,但具有很高的 藝術價值,為研究北宋的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北宋皇陵的石雕技術水平之高是其它陵寢無法比擬的,這里的石刻造像群稱的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博物館。
除皇陵外,鞏義還有親王、公主、皇子、皇孫及諸王夫人墓144座,名將功勛墓8座,帝室宗親陵墓約千余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后經營達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建筑特征
陵墓名稱
按照埋葬時間的先后,八陵的順序依次是:
宋宣祖的永安陵
宋太祖的永昌陵
宋太宗的永熙陵
宋真宗的永定陵
宋仁宗的永昭陵
宋英宗的永厚陵
宋神宗的永裕陵
宋哲宗的永泰陵
陵墓分區(qū)
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這些石刻群,是中國現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另外,宋陵有不少碑碣,出自名人之手,也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各陵園都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四部分組成,圍繞陵園還建筑有寺院、廟宇和行宮等。陵臺植松柏,橫豎成行,四季常青。陵園內種松柏,陵區(qū)四周種植枳橘。
西村陵區(qū)
距市區(qū)15公里,位于常封村西2.5公里處,稱為“龍洼”, 包括永安陵,即太祖(趙匡胤)之父宣祖(趙弘殷)和其母杜氏合葬陵;永昌陵,即宋太祖趙匡胤陵。另外,還葬有皇后陵10座及子孫墓140多座。
蔡莊陵區(qū)
在西村陵區(qū)東北約3公里蔡莊附近,主要包括永定陵,即真宗趙恒陵, 以及高懷德墓,蔡齊墓,包拯墓,寇準墓等。永定陵現存地面石刻是宋陵中保存最好的。
縣城陵區(qū)
在宋陵的最北部,是東西咽喉要道,包括永昭陵,即仁宗陵;永厚陵,即英宗陵。兩陵東西排列,相距200米左右。
八陵陵區(qū)
陵區(qū)距市區(qū)15公里,包括永裕陵,即神宗趙頊陵;永泰陵,即哲宗趙熙陵。
四處陵區(qū)中,市區(qū)陵區(qū)永昭陵于1993年被國家批準為大型皇帝寢陵搶救保護示范工程,經過整修重建,1997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黃陵布局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鞏義市(舊鞏縣)西南部,東距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市)約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陽市)約55公里,是宋代兩京往來必經之地。鞏義地處河南省中部,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屬于淺山丘陵區(qū)。南部嵩山綿延,北部邙山橫貫,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間,由西向東注入黃河。北宋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黃土崗地上,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北宋時期陰陽堪輿術盛行,宋統(tǒng)治集團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說,皇帝姓“趙”,陵域地形以“東南地穹,西北地垂”為吉地,而鞏縣自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正符合北宋陰陽堪輿術中所要求的塋域條件。因此北宋九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鞏縣,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tǒng)稱“七帝八陵”。
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東約六度。每座帝陵域內有帝陵上宮、后陵上宮、下宮、陪葬墓等,最外圍用樹籬圍繞。在幾千年的王朝更迭中,官員死后如能陪葬在皇陵,將是對其蓋世功勞的表彰,對后世子孫也是至高至上的榮耀。在北宋皇陵中,包拯墓和寇準墓便落戶其中。
帝陵上宮是各陵區(qū)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區(qū)的南部,它以崇高的陵臺為核心,面積在5公頃左右。陵臺就是墓冢,位于宮城的中部,陵臺分三層呈覆斗梯形,下層每邊長260尺,逐級上收,每層土臺上種植郁郁蔥蔥的翠柏,四季常青。陵臺下稱地宮,是埋葬皇帝尸骨的地方。地宮規(guī)模甚為宏大,一般深達30米,由青磚砌成,仿照地面宮殿建筑結構,墻壁上還繪有大型彩色壁畫。
后陵上宮建制大體上與帝陵相同,只是規(guī)?s小。后陵西北即為下宮,是供奉帝后遺容、遺物和守陵、祭祀的場所。主要建筑有正殿、影殿、齋殿、浣濯院、神廚、陵使廨舍、宮人住所、庫房等。圍繞上宮和下宮,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墻,稱宮城。宮城一般占地一百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御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圍墻四面設有神門及角樓。南神門外設有獻殿,作為朝陵的祭奠之所。獻殿旁還有一些附屬小建筑。在陵域之內禁止采樵放牧,并有專人看守。
在各座陵域之外還有一些自為塋域的親王墳、供帝王謁拜山陵時下榻的行宮、為死者祈福的禪院、看守人住宅等。
在上宮以南,沿陵臺和獻殿的中軸線向南延伸,排列著門闕、儀仗,形成一條神道,其長約300米。神道是通往宮城的通道,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瑞、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鎮(zhèn)陵將軍和宮人等。各陵石雕內容和數量基本相同,一般為58件,但體積和雕刻技法則迥然不同。整個陵園,包括后妃陵墓在內,統(tǒng)稱“兆域”,兆域內廣種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濤陣陣,充滿蒼涼與肅穆。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保存較完整,從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風格前后期的變化。早期造型質樸,雕鑿技巧較為粗獷;中期轉向寫實,刻劃真實;晚期朝著生動活潑方向邁進,技巧較前嫻熟,刻劃人物、動物均更為細膩。
各陵地宮均未發(fā)掘,僅宋太宗之妃李后陵因被盜而打開。該地宮由墓道、甬道、陵臺下的墓室組成,總長約50米。陵臺高出地表8米。墓室平面近圓形,直徑7.95米,穹頂中心距地面12.26米,用磚砌成,壁面砌出十根倚柱,柱間墻面有的雕出門窗輪廓,有的雕出桌椅、梳妝臺之類的家具。墓頂上有宮殿、樓閣、白云星辰等彩繪。墓室下部有棺床,成“冂”形。這些反映了唐末及宋代室內床榻形式及家具特點。
地宮特點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筑結構每座大體相同,由上宮、下宮、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組成。上宮是關鍵區(qū)域,下宮在上宮的下方30米處,是地面建筑。
動土時,在“甲”字型的地面開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塊是斜坡,即一豎,便是墓道,后面就是“皇堂”。相比于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節(jié)約多了,但相比南宋諸陵,則顯得相當豪華。
宋陵盡管沒有漢唐帝陵奢侈,但花費也巨大。如宋仁宗趙楨的永昭陵,動用民工46700人,耗銀達50萬兩、錢150萬貫、絲絹250萬匹,費用占了當時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說的地宮,也稱玄宮,是放置棺槨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為陵墓核心部位;食W钌厦嬲斜闶橇昱_,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寶頂,民民俗稱墳頭。陵臺都是用黃土夯筑而成,呈方形覆狀;分為三層,最上層廣植松柏。
挖深地宮,其實是反盜墓的最常手法,當年秦始皇將自己的地宮挖到得不能再深,“達三泉”,便有這個意思。南宋諸陵永安陵地宮可能最淺,據《宋史·兇禮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臺三層,正方,下層每面長九十”;地宮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臺方二百五十尺!彼嗡某呒s合現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宮很漂亮,確實是“皇堂”。有一現代盜墓者曾由盜洞,爬進過永熙陵地宮。發(fā)現,永熙陵地宮由14層青磚砌成,上下四周彩繪著天象、樓閣、樹木、人物等圖案,建筑得十分堅固。
從盜墓者的描述來看,北宋皇陵在營建時,顯然也考慮到了反盜墓因素。事實也這樣,如宋陵在地宮封堵上便充分考慮了反盜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一書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宮當時封閉過程。該書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條是這樣介紹的,進入地宮與宋英宗最后告別的皇室人員、臣僚全部退出后,開始點燃上地宮內的長明燈。
關地宮石門時,留一個人在里面,將門里的杠子支撐好,人從石門中間的缺口爬出來。然后,將石門上的大鐵鎖鎖上,將鑰匙扔到地宮時面。負責封陵的大臣,親自復土,插入尖頭鐵棍,并在缺口的中央豎一根大石柱,用鐵索固定石柱。地宮的石門關好后,開始封堵通往地宮的墓道,全部用大石頭填塞,最后用土夯實。
這樣的安全處理,雖然沒有武則天的乾陵反盜墓手段高強,但也夠嚴密的。
但宋陵卻存在明顯的易盜缺陷。比如地宮的位置,布置太過明顯,再沒有經驗的盜墓者也能找到進入地宮。宋陵“積土成冢”,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樣“因山為陵”。北宋陵因不是建筑在險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筑得再堅固,也比石質地宮好挖,難不倒盜墓者,這是先天性缺陷。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筑壽宮,都是死了以后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較倉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隱患。
宋朝皇帝死后下葬為什么那么急,因為當時宋朝皇家執(zhí)行“天子七月而葬”的遠古禮制,即皇帝死后七個月必須下葬。迷信地認為,超過了七個月,則靈魂不能祔入祖廟。負責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響了工期,最后被“杖死”。
7個月內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難度確實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頭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師境內的萬安山。據《金石萃編·永泰陵采石記》(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開采成營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動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里。由于趕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尸體還沒來得及掩埋。
如此趕出來的陵墓,自然比不上漢唐帝陵,反盜墓等安全方面的設計都比較粗糙。根據地面上建筑判斷,就很容易找到墓道和地宮,盜掘起來并不需要費多大的勁。
開放陵墓
永昭陵
位于鞏義市中心的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也是民俗演義《貍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是真宗趙恒的第六子,生于1010年,1022年繼帝位,在位42年。在北宋諸帝中,仁帝在位時間最長,國家基本安定,文臣武吏薈萃,農業(yè)和科學文化發(fā)達,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之一。
中國歷代皇帝均實行厚葬,宋王朝集歷代所成,實行的是更加完備的喪葬制度,運用的是全國的財力物力,通常在七個月內完成埋葬的一切工作,這使當時的百姓苦不堪言。
從今天恢復的永昭陵的地面建筑看,整個陵園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宮組成,規(guī)模龐大,建筑雄偉。
永昭陵與北宋其它陵寢的建筑布局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唐、宋的“地形堪輿”和“山水風脈”選葬,它坐北向南,東南穹窿,西北低垂,這就是“山高水來”的“風水寶地”,陵園內種松柏,陵區(qū)四周種植枳橘。
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每個帝陵石刻的內容都有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馬及挖馬官、羊、虎、文武臣、獅子、武士、傳廬、內侍計58件,各有象征,表示皇帝死后還要駕馭萬物,主宰世界。每個后陵都有石刻34件,其它親王,皇子皇孫和大臣的石刻中的杰作,它是馬首、龍身、鷹爪、孔雀尾,背有翼,后襯山峰,威猛有力,設在陵前表示祥瑞。
歷史文化
選址之謎
北宋皇陵坐落在鞏義境內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多平方公里的黃土嶺上,人們的第一個疑問是:北宋皇帝為什么把墳墓全部建在這里?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趙匡胤自選陵墓的一個傳說:趙匡胤非常想遷都洛陽,但被他的弟弟趙光義和群臣阻攔,心中非常悲苦。當他從洛陽回開封經過鞏義時,他祭奠埋在這里的父親,更加悲從中來。于是,他登上闋臺,面向西方,要來彎弓,對臣下說:“我生不能居西京,死當葬此地!”彎弓搭箭,響箭向西北飛馳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
而與這一傳說相伴的是,許多宮廷的陰陽術士也找出許多葬在此處的理由,把鞏義說成是天下第一風水寶地。而與一般歷代帝王陵的選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風水理念確實反常奇特。《永定陵修奉采石記》概括了宋陵選址的風水依據。意思是說:鞏縣這個地方,是風雨所會,陰陽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從來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極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在宋陵地宮的頂部,繪制的就是這樣的星象圖。
長期從事宋陵研究的文物專家孫憲周說:北宋皇陵正是按照“五星利姓說”、“地形堪輿”和“山水風脈”選址,對陵地的選擇及對地形的利用有兩個特點,一是與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區(qū)諸帝、后陵中軸線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陵臺于地勢最低處,一反我國古代建筑基址逐漸增高,而將主體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傳統(tǒng)。
在地面修復最完整的仁宗趙禎永昭陵,記者走進了被稱為鵲臺的第一道山門,果然發(fā)現這里不同于歷代帝陵拜謁者需仰視才見的習慣,這第一道山門卻是整個陵區(qū)的最高點,向下是層層的臺階,接連第二道山門乳臺,再下臺階為第三道山門南神門,直到陵區(qū)的最低處,方才是宋仁宗的陵墓。
北宋皇陵風水理念的反常做法,徹底顛覆了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理念,被古建筑專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帝后不同穴
“為什么劉皇后的陵墓不與她丈夫宋真宗趙恒的在一起呢?”在真宗趙恒的永定陵西北角一公里處,是他的皇后劉娥的陵墓,記者很不解這位生前曾經在真宗仁宗時代臨朝聽政煊赫一時的皇后沒有與丈夫合葬。孫憲周解釋說:這也是宋陵建制與歷代帝陵不
的特點之一,后妃采用的是祔葬制,均埋在皇帝陵外,不與皇帝同穴;屎蟮慕ㄖ婆c帝陵相似,只是規(guī)模較小,其他嬪妃均埋在帝陵后側。
不止是帝后不同穴,不同于歷代帝王一即位就修陵的做法,北宋時期的皇帝生前是不修陵的,但又必須在駕崩7月內下葬。據史料記載:北宋皇帝下葬遵《周禮》,即從皇帝晏駕的某一天算起,選址、建陵、下葬到封閉皇堂,時間限在7個月內完成。從喪葬期間到陵墓后來的管理,均設有專門的機構,有常設的,也有臨時的辦事班子。常設的如太常寺,系宋朝中央專設的機構,負責掌管禮樂、宗廟、封贈、陵寢等事務,國葬期間,還有專設機構,如喪葬期組成的“五使”,規(guī)格就非常高。
翻開浩瀚的宋史,在宋真宗的永定陵,就發(fā)生過一件因為“五使”擅權而引發(fā)的一件當時驚動朝野的大事,即太監(jiān)雷允恭擅移皇堂案。宋真宗駕崩后,劉皇后主持真宗的喪葬安排,劉皇后任用自己的親信太監(jiān)雷允恭擔任山陵都監(jiān),負責永定陵的修建時,雷允恭自作主張,舍舊穴,改在原選地上面百步處開挖皇堂,結果新穴下面出現了碎石和流沙,后來挖出了水。工程被迫停止。結果,雷允恭被杖死在鞏縣監(jiān)獄,山陵使宰相丁謂被貶,劉皇后也很失面子。
旅游信息
參觀指南
1、永昭陵現辟為公園,免費供游人參觀,如想更清楚地了解皇陵的歷史、典故,園內有導游講解,講解費用在30元左右。
2、 其他陵區(qū)因在荒野之外,交通有些不便,但由于未經過多修繕,而更顯其古樸滄桑,別有一番風味。對石雕石刻以及古代陵葬文化有興趣的游客,一定不能錯過。
3、鞏義市區(qū)內乘3路、6路、1路公交車永昭陵園下車即到; 自駕車:從鄭州出發(fā):鄭洛高速鞏義西站進入市區(qū),向南5公里至杜甫路,再向西2公里即到。
交通信息
1. 到永昭陵(宋陵公園):鞏義市內乘坐公交1路、8路、旅游專線到公園西門(市賓館)站下,2路、7路、9路到公園北門(宋陵大廈)站下,3路、6路、鄭西高鐵專線到公園南門(陽光醫(yī)院)站下,11路到公園東門(武警醫(yī)院)站下可到。
2. 西村陵區(qū):在鞏義汽車站坐鞏義到西村方向的中巴,在陵凹下車。
3. 蔡莊陵區(qū):在鞏義汽車站坐鞏義到西村方向的中巴,中途路過,和賣票的師傅說一聲,到蔡莊宋陵下。
4. 八陵陵區(qū):在鞏義汽車站坐鞏義開往芝田鎮(zhèn)的2路公交,到站后轉坐開往“八陵村”的小巴,到站后往西南方向走出村即到。
5. 北宋皇陵比較分散,如果“七帝八陵”都去的話,建議包車,費用約300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