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人來說,做正確的事情遠比正確地做事情重要,家長更是如此。盡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站在我們角度,毋庸置疑是正確的,但對于孩子來說,或者站在教育的角度,所做事情未必就正確。
舉個例子,考試成績揭曉,我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分數(shù)上,分數(shù)高,喜不自勝,分數(shù)低,臉不是臉,鼻子不是鼻子,揪住孩子就是一頓訓斥。我們很少關注孩子錯在哪里,很少關注試卷難易度,班級整體水平。倘使試卷很難,七八十分也是不錯的成績;倘使試卷很簡單,九十小幾也不見得令人滿意。看分數(shù),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無疑是做正確的事情,但怎樣看,看什么,就需要家長冷靜思考。我想,就題講題,就錯論錯,幫助孩子查找錯誤原因,以便下一次不再犯類似錯誤,才是做正確的事情。
再如,看到分數(shù),我們總喜歡將他和其他孩子相比,尤其是那些比較優(yōu)秀的。常常念叨:“你看看你,考得這么差,隔壁小明和你一個班,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學的就比你好!薄斑好意思玩,人家孩子一天到晚呆在家里看書。再這樣下去,人家上大學,你恐怕只能喝西北風!薄澳闫綍r不是很能干嗎?為什么這次考這么差?要你寫作業(yè),犟得不得了,現(xiàn)在現(xiàn)原形了吧!”最可怕的是好朋友聚在一起,抑或餐桌上,也是喋喋不休,拿著孩子數(shù)落一番。顯然這不是做正確的事情,盡管動機是好的,但傷害了孩子,遠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這里有三點愿與家長共勉:
首先,正確地比。美國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曾說:“絕對不可拿某個學生的分數(shù)跟另一個學生相比,一定要用學生自己過去的表現(xiàn)來衡量他現(xiàn)在的進步!苯逃⒆有枰龋荒芤晃兜睾屯瑢W比,和優(yōu)秀的群體比,最好是和他的過去比。要比出信心,比出勇氣,比出斗志;而非比出沮喪,比出自卑,比出絕望。作為家長,最好能做一個有心人,把孩子的多次成績擱在一起,如果有班級名次將更好,而后以某一個作為起點,看他的發(fā)展與變化。如果不斷上升,哪怕幅度不太大,也應該表揚;如果有所下降,甚至是比較嚴重,我們就要排找原因,是客觀,還是主觀。倘使是客觀,我們就要客觀上入手,盡可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學習氛圍;倘使是主觀,我們就要依舊各科材料有針對性地分析,哪塊有問題就集中精力去解決。千萬不能意氣用事,劈里啪啦一頓責罵。
再次,正確地點。點,也就是目標。每一個家長都要給自己的孩子明確一個奮斗目標。誠如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所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蹦繕说闹贫ㄒ欢ㄒ蛉硕,因時而定,因好而選。千萬不能把其他孩子的目標,或者自己的意愿無節(jié)制地強加在子女頭上。“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每一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平臺和空間。這就好比一棵大樹,枝繁葉茂,然而總有一些葉子朝著太陽,總有一些葉子背著陽光,無論朝著太陽,還是背著陽光,都是這棵大樹不可或缺的,都能給大樹帶來勃勃生機,都能“化作春泥更護花”。孩子有能力上揚中,我們就要他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孩子有能力上郵中,我們就要他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孩子有能力上一中,我們就勉勵他向一中沖刺,當然能跳一跳,向更高層次邁進那就更好。倘使孩子離高中死亡分數(shù)線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就幫助他縮小差距,乃至達到這個分數(shù)線。
“養(yǎng)不教,父之過”,“生兒育女不讀書,不如養(yǎng)條豬”,盡管有點片面、狹隘,但詮釋了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如何保證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顯然做正確的事情無比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