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社會動亂,天下紛爭,如何穩(wěn)定局勢是當時最重要的話題,崇禎皇帝手下并不缺乏有識之士,他們也給出了不少建議,其中最值得稱贊的便是太常寺博士吳甘來給出的答案。
萬歷二十七年,吳甘來出生于宜豐潭山鎮(zhèn),作為懷寧縣令吳之才的次子,吳甘來極其聰慧。據(jù)史料記載,吳甘來四歲就能熟背父親口授的詩文,而且記憶力很強,十天半個月也忘不了。在小孩子中間,吳甘來向來有領導氣質,是一個天生的孩子王。五歲時,吳甘來進入私塾學習,不到數(shù)月便將書本背熟,對于云臺二十八將這樣的英雄人物更是耳熟能詳。即便擁有如此天資,吳甘來還是每晚熬夜苦讀,挑燈夜戰(zhàn),經(jīng)常讀書到天明。
吳甘來行書扇面
吳甘來的父親在做官時,對貪贓枉法之徒十分厭惡,懲辦力度極強,對百姓寬厚,體恤民情,經(jīng)?s減賦稅。受家庭影響,吳甘來自然也十分痛恨欺詐百姓的貪官污吏和恃強凌弱的地方豪強大族。年輕時,吳甘來就仰慕大詩人梅子真,還專門前去拜謁梅子真墓,并聯(lián)合身邊朋友,仿照前人組建了詩社。
崇禎元年,吳甘來考中進士,被授予中書舍人,崇禎五年改任刑科給事中,后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吳甘來在任職期間,對國事極其關心,常常上疏崇禎皇帝,陳述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民生、人才選拔等方面的真知灼見。當然,由于吳甘來剛正不阿的作風,得罪了不少權貴,但清廉奉公的名聲也被百官所稱贊。
崇禎皇帝
崇禎七年,西北地區(qū)發(fā)生大旱災。山西、陜西等地農(nóng)民種植的農(nóng)作物顆粒無收,百姓們只好啃樹皮、吃草根充饑。饑荒迅速蔓延的地方盜賊橫生,行人不僅經(jīng)常被打劫,甚至還可能被吃掉。吳甘來了解到災情嚴重,立馬奏請崇禎皇帝下令發(fā)放糧食,賑濟災民,穩(wěn)定局勢。但是,崇禎皇帝卻以要和后金及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需要軍餉為理由,駁斥和拒絕了吳甘來的請求。
饑民劇照
其實,吳甘來此時的建議是當時讓明朝避免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最好建議,軍餉可以很快湊齊,但如果百姓聽到造反的農(nóng)民軍來了就歡天喜地前去迎接,政府軍遇到農(nóng)民軍就望風而逃,這種后果必定不堪設想。平定天下,最缺的不是軍餉等物資,而是能不能籠絡住人心,不讓饑荒的百姓加入起義的農(nóng)民軍部隊,只有這樣才能讓明朝的統(tǒng)治能得以維持。
然而,崇禎皇帝并未采納這個正確的建議,最終導致明朝的農(nóng)民軍越打越多,而隨之而來的稅賦也拖垮了明朝,崇禎皇帝不但沒有平定天下,自身也落了個吊死煤山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