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史家小學的一個男孩子上課時很調(diào)皮,把任課老師惹生氣了,下課了全班同學都埋怨他,這個小男孩很懊惱,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孫蒲遠老師。
孫老師做過40多年的小學班主任,經(jīng)驗豐富,是位全國特級老師。她聽了小男孩的話,對他說:“犯了錯就認錯還是好孩子嘛。那你決定怎么認錯呢?”小男孩說:“我去給老師賠禮道歉,再給老師鞠個躬!睂O老師說:“鞠躬很好,會讓對方知道你很有誠意。可是你會鞠躬嗎?試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點了一下頭。孫老師搖搖頭說:“這不是鞠躬,這只是點頭嘛,點頭道歉缺乏誠意。”那個男孩愣住了,因為長這么大,他從來不知道鞠躬與點頭有什么區(qū)別。
這時,孫老師站起來,給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頭,雙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彎曲與地面平行,再平身,這才是鞠躬。然后,孫老師讓男孩子練習了幾次,才讓他去給任課老師認錯。
孫蒲遠老師不愧是全國特級老師,她教育學生不光有耐心,還有細心,因為只有細致入微的指導,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的好習慣。甚至可以說,沒有細節(jié)的指導,就沒有兒童教育。
習慣培養(yǎng)的第三步——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養(yǎng)成某個良好習慣。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拉施里的動物記憶實驗,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重復21天就會變?yōu)榱晳T,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也就是說,初步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而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習慣需要90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xù)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到90天。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根據(jù)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總之是堅持的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舉一個例子,孩子洗手你就得給他訓練,不洗手就不能吃東西,只要是吃東西就必須洗手!俺燥埖臅r候洗手了嗎?”看看,你老問孩子,還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習慣了。(個人勵志 //www.dgahdf.cn)開始一看媽媽,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后就不用提醒他了,就如現(xiàn)在我們大人早上起來洗臉刷牙,還要提醒嗎?不用嘛,這是習慣!養(yǎng)成了習慣就成了穩(wěn)定的自動化的行為。
習慣的養(yǎng)成有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因此要訓練。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時候容易亂放自己的東西,早上起來,“我的襪子呢?我的鞋呢?”褲子都找不到了,東找西找的,很亂。這就是沒養(yǎng)成一個把各類物品放在固定位置的習慣。
我就建議父母采取一個辦法,讓孩子從小就開始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習慣。比如晚上睡覺以前,把衣服疊好,把鞋子放好,都各自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學的書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開始不會,父母可以指導,演示一下,然后弄亂了讓孩子學著做。孩子往往就很有興趣,像軍人一樣,被子疊得整整齊齊的。
培養(yǎng)習慣需要持之以恒,但開始的一個月是關鍵時期。過了這一個月,孩子就能夠養(yǎng)成初步的習慣。所以說很多好習慣都要這么一步一步訓練出來的。
習慣培養(yǎng)的第四步——及時評估和獎懲,讓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有的父母對孩子說:“假期到了,這個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寫字握筆的姿勢練好,開學前我要檢查!
這個要求恐怕不行,孩子經(jīng)常管不住自己,籠統(tǒng)的要求對他們難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計劃分割成很多個小計劃,并在孩子完成計劃后及時的與他一起總結評估:今天做得好,可以獎勵一顆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換1顆大星星;獲3顆大星星,就可以獲得更高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