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五: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系方面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同理心傾聽的出發(fā)點是為了理解而非為了回應,也就是透過言談明了一個人的觀念、感受與內在世界。同理心和同情有些差別,同情摻雜了價值判斷與認同。有時人際關系的確需要多一份同情,但卻易養(yǎng)成對方的依賴心。同理心也不代表贊同,而是指深入了解對方的感情與理智世界。
同理心傾聽不只是理解個別的詞句而已。據(jù)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一成通過語言來進行,三成取決于語調與聲音,其余六成則得靠肢體語言。所以在同理心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習慣六:統(tǒng)合綜效——創(chuàng)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tǒng)合綜效的基本心態(tài)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余。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統(tǒng)合綜效的觀念源自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全體大于部分的總和。有些不同種的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互相纏繞,土質因而改善,植物也比單獨生長時更為茂盛。兩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個別承受力的總和,兩種藥物并用的療效也可能大于分開使用之和。這說明1+1等于3,甚至更多。
創(chuàng)造性合作不僅對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對個人也十分重要。凡擅長語言、邏輯,即左腦較為發(fā)達的人終會發(fā)現(xiàn),有些需要創(chuàng)造力來解決的問題,理性是無能為力的。惟有運用久已閑置的右腦,使右腦主司的直覺與創(chuàng)造力與左腦相配合,共同運作,才能解決更多的難題。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他人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chuàng)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假使看到一名伐木工人,為了砍一棵樹已辛苦工作了5個小時,筋疲力竭卻進展有限,你當然會建議他:“為什么不暫停幾分鐘,把鋸子磨得更鋒利?”
在這里我必須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觀念,習慣七的主旨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yǎng)的本錢。這種修養(yǎng)功夫完全得靠自己,旁人無法越俎代庖,它屬于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上述七個習慣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愈是積極主動,就愈能掌握人生方向,有效管理人生。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的人,方懂得如何了解別人,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同理,一個人愈獨立,就愈善于與人相處。磨練自己,則可以提升前六個習慣的境界。
如果我們每日堅持由內而外的修身功夫,就一定會帶來成果。在播種、除草、培植幼苗的過程中,定能感受到成長的激動,并最終嘗到和諧圓滿生活結出的鮮美碩果。
通過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正確的原則上,在辦事和增強辦事能力之間平衡,我們就能獲得能力,創(chuàng)造圓滿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