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時。
每當(dāng)這時,小時候過端午的情景便會在腦海里重放。
重放的第一個經(jīng)典片斷是五彩絲線。從剛記事起,早上一睜眼便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一個五彩絲線織成的“手鐲”套在了自己手腕上,紅得像火、黃得像金、藍得像天、綠得像草、白得像雪,像是雨后的彩虹,那般美麗,那般驚艷,那般耀眼?粗@個美麗的五彩手鐲,心里樂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被注入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一種靚麗的色彩。人還是那個人,衣服還是那些衣服,只因為這個五彩的手鐲,整個人都好像帶了光環(huán),變得時髦好看起來,走路、吃飯都有了不一樣的氣質(zhì),睡覺前都有了對第二天的特別的企盼。這種美好的感覺讓我回味至今,實在要感謝我的母親。母親那個年代的女人,生的孩子多,生活壓力大,又要工作,又要照顧一家老小,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實在是沒有什么浪漫情懷可言。但是她在那么忙、那么累的情況下,卻不忘每年端午節(jié)前夜,在我熟睡之后,將她精心編織的、為孩子祈福消災(zāi)的五彩絲線系在我的手腕上。生命總是要有所寄托,生活總是要有所渴盼,人才有活下去的念頭和感覺到生活的美好。母親雖然不會說教,那時的日子雖然過得困頓,但她卻通過這斑斕多姿的五彩絲線這個簡單而又感人的舉動,來表她對子女平平安安、健康成長的美好祝愿,想方設(shè)法給物質(zhì)和精神都很貧乏的子女一些心靈的慰藉,一些身體的愉悅,使我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文化沙漠的年代感受到了浪漫的氣息和生活的美好。
重放的第三個片斷是端午節(jié)院子的場景。這個場景里有插在門框上的清香艾蒿,有火紅的石榴花,有剛收割的麥秸草,還有有掃得干干凈凈的院子……當(dāng)然,主角是我們幾個載歌載舞的小伙伴,捉迷藏,跳皮筋,踢鍵子……然后是在快樂和滿足中品味一年中盼了又盼的美味,所有這些都構(gòu)成了童年快樂的永恒樂章,讓我們忽略了物質(zhì)的貧乏,生命也像路邊不經(jīng)意的野花小草一般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因為吃而期盼各個節(jié)日,記住各個節(jié)日,長大以后也因為吃鮮活了封存在角落里的回憶。因為舌尖記住的是一段時光,而它所開啟的,是一條長河。順著水流,尋著芳香,遇見的,不僅是那裹著碧綠竹葉的粽子,還有我全部的回憶。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生活,都有過那一絲熟悉的味道,綻放在那最美的瞬間,封存在時間的長河中……
物是人非,往昔不再。在一年一年的端午中,我們告別了青蔥歲月,小時候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留下的只有兒時暖暖的端午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