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臺寺(安徽省池州市)
天臺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始建于宋,清朝中期天臺寺周圍有眾多寺廟,香火甚旺,是九華山最高的寺院。天臺寺由三組民居式殿堂組成。橫臥嶺凹間,東面以峰脊(青龍背)為屏障,南以玉屏臺作為墻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巖為連接點,在凹陷地上筑高八米的石臺基,構(gòu)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個建筑借高聳的懸崖峭壁隱蔽,既防風(fēng)寒,又十分堅固。
9、慧居寺
慧居寺,原名慧慶庵,分上、下兩院,上院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僧仁琳擴修;劬铀卤骋栏呱,面臨竹海,環(huán)境十分幽美。殿宇恢宏壯觀,金碧輝煌。大殿正面供奉釋迦、藥師、阿彌陀三尊高大的“三世佛”和文殊、普賢菩薩像,兩旁是十八羅漢坐像。道教是中國傳統(tǒng)宗教,在九華山也有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因此,九華許多寺廟都塑、繪有道教人物造像,反映出佛、道二教在發(fā)展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歷史現(xiàn)象。
8、化城寺(九華山)
化城寺,是九華山開山祖寺,歷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薩道揚,被稱為九華山寺院的“總叢林”。初建于公元757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蕩然無存,F(xiàn)存寺廟的山門和藏經(jīng)樓為十六世紀所建,而大雄寶殿和后廳為十九世紀重建。這些建筑除四壁磚墻和瓦頂外,內(nèi)部為木結(jié)構(gòu)。柱、梁、檁、椽全部采用閂縫對榫、互相楔咬的傳統(tǒng)方法,不用一顆釘子;撬赂呖缭谏巾斉璧刂校骋邪自粕,南向芙蓉嶺,東崖雄踞于東,神光嶺起伏在西,虎形諸峰環(huán)繞于北,四山環(huán)繞如城,確如“高山流水別有天”,人一入此,猶如內(nèi)城,故名化城寺。
7、甘露寺(安徽省池州市)
甘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與祗園寺、東崖寺、百歲宮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甘露寺地處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經(jīng)之地,廟宇寬宏,佛像眾多,茂林修竹,環(huán)境十分優(yōu)雅。因此,香火旺盛。洞安在此兩度登壇說戒后,仍歸伏虎洞。乾隆間住持僧優(yōu)曇開壇傳戒,成為叢林。建寺前夜,滿山松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故得“甘露庵”名。今存大雄寶殿、碑刻等文物,為全國重點寺院。
6、古拜經(jīng)谷
古拜經(jīng)谷,始建于唐,經(jīng)歷代修建,現(xiàn)在面積898平方米。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jīng)》 ,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因為“拜經(jīng)”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jīng)臺”。古拜經(jīng)臺的主要景點有“仙人擊鼓” “大鵬聽經(jīng)”“金龜朝北斗”“地藏真跡大腳印”“蠟燭峰”,當陣雨初歇時還可以觀賞到云海,虛虛實實,佛樂聲聲,恍如仙境。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里拜經(jīng),因而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足印。
5、上禪堂
上禪堂,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1667年玉琳國師之徒宗衍重新修繕后,才更名為上禪堂,現(xiàn)存寺宇系清末建筑,民居式樣,別具特色。廟宇座南朝北,其山門開在東山墻,與眾不同。山門上接一披間,即彌勒殿。彌勒大肚坦然,笑迎十方賓客,游樂自在。在左邊有一道小門,當你繞過這道門后,你的視野會豁然開朗起來,這就是上禪堂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清代周謨曾下榻于此,稱上禪堂為:“九華香火甲天下, 唯上禪堂最貧;風(fēng)景唯上禪堂最佳;院宇唯上禪堂最麗!
4、旃檀林
旃檀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又稱旃檀禪林,為凈土宗佛寺。寺以古樹旃檀樹而命名,原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時寺尚存,咸豐年間兵毀。光緒十二年由定禪和尚重建。寺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典型漢傳佛教寺廟布局,供奉西方三圣,內(nèi)藏有古代匾額及碑刻、法器、供器等大量文物。
3、九華山碉園寺
祗園禪寺,始建于明代,稱“祗樹庵”。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祗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由靈宮殿、彌勒殿、大雄寶殿等九座單體建筑組成。寺門門樓寬五間,高三間。門頭三層廊檐,覆蓋金黃色琉璃瓦,飛檐高挑,檐角龍頭伸著吐舌,有行云之勢。梁棟雕飾彩繪,精致異常,有玄奘取經(jīng)、水曼金山、渭水垂鈞等神話和故事。門額的墻壁上,鑲嵌著白底、青花圖案組成的“祗園禪寺”寺名瓷匾。
2、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原名金地藏塔。該寺殿宇宏偉,是塔殿式建筑,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殿內(nèi)漢白玉輔地,塔基上建有七層八方木塔,每層木塔有佛龕供地藏菩薩佛像。全寺建筑面積705平方米。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金地藏喬覺晚年在此讀經(jīng),其圓寂三年后,仍顏面如生,正是菩薩降世應(yīng)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層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稱地藏墳,歷來為佛教圣地九華山最精華最神圣的地方。
1、九華山百歲宮
百歲宮,原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始建于明代,為全國重點寺院。百歲宮與祗園寺、東崖禪寺、甘露寺并稱九華山“四大叢林”。始建于明代。五臺山僧人海玉云游至九華山,“初住東巖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為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余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