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排行榜 > 正文

    洛陽10個最出名的中國之最

    2022-01-18    排行榜   

    十、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車轍遺跡

    二里頭遺址位于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在宮殿區(qū)大路發(fā)現(xiàn)的車轍痕,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車轍遺跡,將中國雙輪車的出現(xiàn)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

    九、中國最早的鑄銅遺址――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在今洛陽火車東站正北,北窯村西南的第二臺地上。東臨 洛河,并依邙山,面積約10多萬平方米。出土大量熔銅爐殘壁、陶范碎塊、制范工具,以及紅燒土塊、木炭等遺物。這座大型青銅器作坊建于西周初年,毀于西周中期穆王以后,距今約有三千余年的歷史了。

    八、中國古代關(guān)于大學教育的最大碑刻――《辟雍碑》

    辟雍碑全稱“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義再蒞之德隆熙之頌碑”,位于河南省偃師市東大郊村。1931年出土于東大郊村北東漢建武五年(29年)所建的西晉太學遺址中,后立于村內(nèi)。碑首、碑身以整石鑿成,通高3.22米,寬1.1米,厚0.3米。碑名篆書,正文隸書,刻于晉咸寧四年(278年),記述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哀親臨太學辟雍視察的事跡。碑陰刻述,有太常散騎等行政學官和博士、助教等教職員四百余人,晉隸碑文,字體靈活,風格獨特。

    七、中國最早紀年銅鏡――四神博局鏡

    四神博局鏡是1996年在洛陽市西工區(qū)五女冢村附近發(fā)掘的一座保存完整的新莽墓中,出土西漢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四神博局鏡一面,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掘中明確出土時間、地點的最早紀年銅鏡。

    四神博局鏡為圓形,直徑18.5厘米,圓鈕,柿蒂紋鈕座,座外方框,框外四角有四乳釘。主紋為博局紋,中間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空間填卷云紋。近緣處飾鋸齒紋、銘文各一周。銘文為“永始二年五月丙午漏上五工豐造”。“永始是漢成帝劉驁(ào)的年號,永始二年即公元前15年,當時王莽31歲,為新都侯!

    六、中國最早的繪畫珍品――鷺鳥石斧圖

    1978年,在原洛陽地區(qū)的林汝縣(今汝陽縣)閻村大隊出圖了一口珍貴的彩繪陶缸,陶缸上繪有生動·色彩鮮明的鷺鳥石斧圖。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幅繪畫珍品。

    五、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長流爵

    我國商周兩代是鑄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極盛時期,貴族們除把青銅器作為實用品外,還作為祭祀、朝聘、征伐、陪嫁、宴飧活動的禮器和殉葬物。青銅器種類很多,紋飾精美,銘文尤為珍貴,構(gòu)成燦爛的青銅文化。

    在燦爛輝煌的青銅器群中,1975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長流爵,為商代早期遺物,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長流爵是古代飲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長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師縣文管會。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細長,流近口處有菌狀短柱兩個,腰部的一面有寬1.2厘米的凹線,兩線間橫列裝飾5個乳釘,胎壁較簿,器表粗糙,紋飾簡單,確為中國早期青銅器的特點。

    四、中國最早的宮城遺跡――二里頭遺址宮城

    二里頭遺址的宮城,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宮城遺跡?v橫交錯的中心區(qū)道路網(wǎng)、方正規(guī)矩的宮城和具有中軸線規(guī)劃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jīng)慎密規(guī)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具有明確規(guī)劃、且后世中國古代都城的營建規(guī)制與其一脈相承的都邑遺址,其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guī)劃制度的先河,許多形制為后世沿用,號稱“中華第一王都”。

    三、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秦和西漢時已有天竺(古印度)僧侶來中原游說,統(tǒng)治集團中也有人信佛,但還沒有一個基地。到了宋漢明帝時,明帝因夜夢金人,便派官吏去天竺求佛法,永平十一年(68年)回到京都洛陽后在洛陽創(chuàng)建中土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馬寺。

    白馬寺在今洛陽市老城東12公里,坐北朝南,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翠柏森森,紅墻隱隱。歷代高僧及異國名僧也經(jīng)常到白馬寺覽經(jīng)求法。白馬寺被譽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F(xiàn)寺為長方形院落,面積達4萬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殿,主軸線兩側(cè)有門頭室、云水堂、祖堂、禪堂和清涼臺上的騰、藍兩殿等。寺東有金代建造的齊云塔,方形13層,高25米。清涼臺上東側(cè)有清碑1通,因碑文系分排寫出,稱“斷文碑”,書法流暢,系和尚如秀所書。山門內(nèi)東側(cè)有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所書《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字體工正秀麗。寺內(nèi)東南與西南隅,各聳立一雅致的角樓,東樓掛鐘,西樓懸鼓,“晨鐘暮鼓”用來報時。寺山門外左右挺立石馬兩匹,雕刻精巧,形象溫馴。白馬寺在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shù)寶庫――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2公里。這里青山對峙,伊水北流,猶如天然門闕,故稱“伊闕”。龍門石窟布于伊闕崖壁上,南北綿延1000余米,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以后。北魏時開始在崖壁上鑿造像,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隋諸朝,連續(xù)營造長達400多年。

    據(jù)統(tǒng)計兩山尚存佛龕2100多個佛塔40余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盧舍那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則僅有2厘米。主要的洞窟 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蓮花洞、藥方洞、潛溪寺、敬善寺、奉先寺、萬佛洞和看經(jīng)寺等。石窟中的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既是造像年代的重要佐證,又是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作品。其中馳名的“龍門二十品”和思想的場所, 但這鬼斧神工的雕像,則是中國人民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價值,與敦煌、云岡齊名,被譽為中國三大藝術(shù)寶庫。 1961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外人士的旅游勝地。

    一、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隋唐含嘉倉

    洛陽老城北隋唐故城東北部有含嘉倉,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皇家糧倉,歷經(jīng)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余年,后來廢棄。

    1970年洛陽博物館對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鉆探和重點發(fā)掘,找到了倉城的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探出糧倉287座,發(fā)掘糧窯40余座。倉窯形狀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徑10~16米。最大有18米,深7~9米,最深者12米,窖底夯實后,用火烘干,周壁和窯底鋪設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后儲糧,糧入窯后,上面鋪席,堆糠和墊草,最后用土密封。在已發(fā)掘的倉窖中,出有刻字磚,記載倉窖位置、粗糧來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領(lǐng)粟官的職務、姓名等。磚文所記大都是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有調(diào)露、天授、長壽、圣歷和開元等年號。糧倉儲存的糧食品種有糙米、粟、小豆等。其來源有蘇州、徐州、楚州、潤州(鎮(zhèn)江)、滁州、隋州(邢臺)、冀州(河北冀縣)、德州、濮州(山東濮縣)和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如此規(guī)模的糧倉可稱為我國最大的古代糧倉。

    相關(guān)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