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樟樹市三皇宮
三皇宮位于中國江西省樟樹市城區(qū)邊街西12米處,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889.83平方米,是一座宮殿式的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建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三皇宮由正殿、神殿、左右?guī)俊⒗镌、戲臺、套間、客廳、膳房、寢室等部分組成,形似四合院布局,軸線對稱,主從有序。大門呈八字形門樓,青磚平砌,中嵌青石、豆綠石,浮雕人物、走獸、翔禽、花卉、樓閣于石上。門樓上端豎鑲“三皇宮”石匾,橫鑲“如游上世”石匾,門聯(lián)為“歷劫真師朝圣闕,終天草木載皇仁” 。
12、樟樹市大萬壽崇真宮
靈寶祖庭閣皂山大萬壽崇真宮位于“天下三十三福地”的閣皂山,為道教正一派靈寶派圣地。東漢時期,道教靈寶派鼻祖、著名醫(yī)藥家葛玄來到閣皂山,因喜其為“真仙之宅”而結(jié)廬建臥云庵。葛玄長年潛心布道,廣收門徒,采藥煉制九轉(zhuǎn)金丹后得道升仙,是了解道教靈寶文化的最佳場所。
11、鉛山縣葛仙山葛仙祠
葛仙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位于鉛山縣中部,系武夷山的支脈。站在主峰眺望四周,近觀九條支脈如九條蒼龍,盤旋騰躍,乘云奔來,氣勢雄偉,人稱“九龍竄頂”。葛仙祠北宋元祜七年(1092),在葛仙山之香爐峰建葛仙祠,后經(jīng)南宋、元、明幾代擴建,遂成一氣勢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除大葛仙山殿外,有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樓。葛仙祠座北朝南,依山筑閣,鐵瓦石門,殿內(nèi)神像森列,古匾橫陳。寺院周圍分布著迎客松、試劍石、上馬石、下馬石、舍身石、息心巖、仙人足跡、飛升臺、洗眼仙泉、龍池等古跡。歷年來,善男信女不絕。
10、贛州市萬松山玉虛觀
玉虛觀,原位于贛州市水東鄉(xiāng)(現(xiàn)水東小學校址)。又稱葛仙祠。史載:漢未赤烏間,葛玄以“四要、九訓”行教于鵝湖山,于茲“鑿石為穴,藏于隴首”。唐代,道教盛行。咸通(860―874)中,懿宗李崔因旌表葛玄潛心修道,助世濟民而敕命在鵝湖山西麓建宗華觀奉祀葛玄。唐開元中(713~741)建,屬十方叢林。該觀坐北朝南略偏西,建于九條山脈匯聚之集點。歇山式建構(gòu)。觀門前大拜坪可容千人。觀頂脊飾黃硫璃瓦,有浮塑九條金龍戲珠,栩栩如生,分三層相對峙列。北宋治平二年(1065),英宗趙曙賜額改為玉虛觀,元初,玉虛觀毀于兵燹。故葛仙祠又稱玉虛觀,乃源出于此。
9、三清山三清宮
三清宮是三清山道教的標志性建筑,是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圣地,位于江西三清山北部三清福地南側(cè)九龍山口的龜背石上。三清宮東倚聚仙臺,南靠九龍山,西鄰演教殿,北踞龜背石,占據(jù)了三清福地藏風聚水的風水寶地。以三清宮之名命名的三清宮景區(qū)是三清山厚重人文景觀的薈萃福地,也是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的“露天博物館”。
8、安源區(qū)橫龍洞純陽觀
萍鄉(xiāng)純陽觀,道教宮觀,在萍鄉(xiāng)市西門外,初稱純陽庵。始建于宋代,明清二代屢有修繕和增建,F(xiàn)存主要建筑有山門、靈官殿、逍遙門、云集門、純陽殿、慈航殿、三清殿等。觀內(nèi)逍遙門內(nèi)有一水井,名曰天井,井水甘冽甜美,冬溫夏涼,四季不涸,且與觀前清泉潛通。屬萍鄉(xiāng)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南城縣麻姑山仙都觀
仙都觀位于位于南城縣西郊,距縣城建昌鎮(zhèn)4公里,也稱麻姑廟,1992年重建,整個園林建筑占地萬余平方米,是一座典雅、古樸的仿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元君殿、偏殿、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的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記》碑亭以及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和澳門、新加坡、日本等地名家手跡的200米長的書法碑廊。
6、新建縣西山萬壽宮
西山萬壽宮,原名玉隆萬壽宮,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qū)境內(nèi)逍遙山下,是道教忠孝凈明道的發(fā)祥地與祖庭,也是一座體現(xiàn)明代漢族宮殿建筑風格的名勝古跡,為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許真君”)許遜而修建,占地面積三萬一千平方米,始建于東晉元元年(376年),此后歷經(jīng)許多朝代,時毀時修,迄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頌揚萬壽宮和許真君的詩文很多,唐朝孟浩然、宋朝范成大、王安石、曾鞏、姜夔等人都留有詩章。萬壽宮文化是江西人文精神的一種象征,是江西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1957年7月,西山萬壽宮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5、南昌萬壽宮
南昌萬壽宮,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區(qū)西南隅的象湖風景區(qū)內(nèi)。萬壽宮坐北朝南,真君殿、玉皇殿、諶母殿、斗姆殿、玉冊閣等建筑,雕畫精美,具有時代特色。真君殿重檐歇山式屋頂,高大宏敞,金碧輝煌。玉皇殿氣勢雄偉,華彩的壁畫,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南昌萬壽宮,它就象鑲嵌在整個象湖風景區(qū)上的一顆明珠而引人注目,又被稱為景中之圣。
4、龍虎山上清宮
上清宮(江西省龍虎山上清宮)該宮始建于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建筑群落之一,其規(guī)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布全國。上清宮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大上清宮在上清鎮(zhèn)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里。古代這里稱為仙源鄉(xiāng)招賓里。其街曰: “瓊林”。左擁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環(huán)拱,實乃仙靈都會也,古老相傳。這里是九龍聚會的寶地。
3、廬山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廬山天池山西麓。是一個由砂崖構(gòu)成的巖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沖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巖。這里的飛巖可棲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視山外,白云茫茫,江流蒼蒼,頗有遠離塵世的感覺。這里不僅是歷來最為游人所喜愛的勝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修煉,直至成仙。后人為奉祠呂洞賓,將佛手巖更名為仙人洞。
2、龍虎山正一觀
正一觀是道教宮觀。在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境內(nèi)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據(jù)《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賜帑重修,并改演法觀為正一觀。
1、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天師府位于鷹潭上清鎮(zhèn),臨清溪,為張氏歷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筑輝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經(jīng)十多次修建,現(xiàn)存木構(gòu)建筑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傳言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wù)的辦公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