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對語文的要求我們已經(jīng)明確了,要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必須構建大語文觀。你是不是在搜教師演講稿?本站小編特別準備了一篇《語文教師大會講話稿》,可能能幫到你,此文詳略極其得當,大家可以閱讀一下。
XX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除了招生制度和考試形式方面的改革,在考試內容方面特別提出了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提出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和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哪兒來?
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哪兒來?
基礎性和綜合性從哪兒來?
如果我們還只是盯著幾本教材,不進行大語文觀的構建,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就無法應對高考,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也不利。
新高考對語文的要求我們已經(jīng)明確了,要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必須構建大語文觀。
構建大語文觀,既是新高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又是學生未來成長的需要。
我連年帶高三語文,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語文學科思維水平、思想理論水平、人生經(jīng)驗和對社會、對世界、對自然的了解,甚至包括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都與新課標對高三學生應該達到水平的要求、標準相差甚遠。
比如在小說閱讀中,我們讓同學們從小說主人公的語言描寫、行為描寫等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們教給同學們科學的分析方法,要聯(lián)系上下文情節(jié)分析,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就一定能分析這個人物有什么性格特點,結果同學們分析不出來。方法有了,方法對了,已經(jīng)找出人物的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等作為研究分析對象了,又讓同學反復聯(lián)系上下文背景,怎么就抽象分析不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呢?原因不在于是否掌握了科學的分析方法,也不在于練習次數(shù)的多少,也不在于分析能力的強弱,而是同學們人生經(jīng)驗嚴重缺乏。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事,有人生經(jīng)驗的人,會很快分析出這個人有什么性格特點,我們同學缺的是人生經(jīng)驗。
又如在高三新材料作文命題的審題訓練過程中,我們有針對四大類不同材料作文命題的科學的有效的方法,讓同學們從具體的材料抽象出一些人生教訓、人生經(jīng)驗、人生智慧或者做人的優(yōu)良品質等等,可是有了這些好的審題方法,同學們還得不出結論來。原因是那些結論是一些抽象的人生教訓、人生經(jīng)驗和人生智慧,如“要充分利用名人效應來引導社會理性消費”,什么是名人效應,什么是理性消費,二者有什么聯(lián)系,同學們全然不熟悉,要從材料得出這么一個抽象結論,就難了。又如“上善若水”,水可以因物象形,給我們的人生啟迪有:“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水滴石穿”給我們的人生啟迪又是“用自己的堅持去改變環(huán)境”。關于“水”的比喻類材料作文題,同學們都讀了,但是同學們就是得不出這兩個結論來,原因不是審題方法不科學,也不是題目沒看清楚,也不是練習不到位,真正的原因是同學們的人生經(jīng)驗不足,必要的理論水平不夠,讀懂材料的文字,卻找不到與材料意思相對應的準確的人生結論。因為我們同學們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些人生經(jīng)驗、人生哲理,從來就沒有思考過這些人生道理。所以審題時,只有一些朦朧的含糊的意識,卻找不到“改變自己以適應環(huán)境”“用自己的堅持去改變環(huán)境”這樣的明確的人生道理。你頭腦中沒有這些人生道理的積累,你練習審題的次數(shù)再多,收效也不大。
所以說學習語文不能狹隘,記住幾個字音、字形、成語等的基礎知識就夠了,當然首先要有這些基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還要有大語文觀,等到高三再構建大語文觀就來不及了,在初中,在高一、二時我們還有些時間和精力,可以按大語文觀的要求去不斷構建,到高三學習語文就會輕松許多,同學們語文學習也才能達到更高的檔次,同學們的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才能達到更高的位置。
那么在初中,在高一、二時,我們怎么引導同學們按照大語文觀的要求來學習語文呢?
我們給老師們介紹四個方面的做法供老師們參考,老師們在平時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地帶領同學們去嘗試去實踐。
第一方面,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語文學習是課內得法,課內得益,課外拓展,課外延伸,課外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