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存 - 個人簡介
馮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陽原縣。馮子存從小學吹笛子,自十七歲后一直從事于地方戲曲“二人臺”的伴奏工作。解放后參加察北宣傳隊,1953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引起了音樂界的注目,后調中央歌舞團任獨奏演員。后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通過長期的演出實踐,馮子存在“二人臺”音樂風格的基礎上,總結和發(fā)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1958年后,曾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去芬蘭、瑞典及港澳地區(qū)演出。他整理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間器樂的特點和強烈的泥土氣息,出版有《馮子存笛子曲選》。
馮子存 - 個人經歷
1940年春節(jié)前一天,塞北地區(qū)的一個山窩里空前地熱鬧,半山坡一個礦坑口下面的空地上臨時修建了一個"舞臺",從山外幾十里的各村步行的。坐驢車的男女老少一齊奔向這里,他們就是為聽"吹破天"的笛音而來。" 吹破天"是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的綽號。他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原縣東井集鎮(zhèn)西堰頭村,從小在二哥的指導下吹學笛子,10幾歲就已經很有名氣了。這次回到這小山窩為父老鄉(xiāng)親演奏使他思緒萬千,8、9歲的攬工學藝生活使他奔波于張北、萬縣、康保等地,飽嘗凄風苦雨,F(xiàn)在舊地重歸,使他暫時忘記了疲勞,全神貫注地演奏了大家喜愛的民歌和鄉(xiāng)曲。鄉(xiāng)親們的掌聲、贊揚聲極為熱烈,小山窩里的氣溫好象升高了許多。 忽然,有人喊道:"來個《小寡婦上墳》",有誰知馮老最不愿吹的就是這首"上墳"。因為那會勾起他對舊制度的怨憤之情,每吹完心情總是久久不能平靜。但在群眾的掌聲下他還是吹了。當他眼含熱淚吹出了如泣如訴的旋律時,臺下竟有人哭出了聲音。
艱苦的生活條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特殊的求藝方式,造就了一代笛子大師---馮子存。 張北壩上地區(qū)長年風沙迷漫,氣候寒冷,馮老經常住小店、宿廟堂、飲冰雪、吃凍饃。山溝、高坡、場院、磨坊。。。。。。都是他賣藝的場所。他身背一支笛子走天下,走到哪兒哪兒是家。有時孤身一人要在荒無人煙的黃沙地里騎駝吹笛,其意境與古人文章中所描寫的"江南田野,樹木叢生,鳥語花香,牧童倒騎牛背,吹短笛,悠然自得"的情景形成 極強的對比。在惡劣的條件下,迎著大風吹笛,這是他的一絕,叫做吹"頂風笛",如果沒有極深的底氣和極好的口勁是不可能掌握
這個絕技的,為此群眾送他個綽號"吹破天"。
馮子存 - 職業(yè)生涯
馮老任中央歌舞團獨奏演員后,由民間藝人到國家專業(yè)演員這一變化,使他感到來得那么突然。以前求藝到處流浪,賣藝場所是山溝野臺,現(xiàn)在則出入于大劇場、大舞臺、為國家領導人、廣大工農兵學商及外國友人而演奏。這一變化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輕了,意識到自己是文藝工作者,應對人民、對歷史、對藝術負責。在去工廠農村、海島全國各地的演出時,都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十年動亂期間,以"戰(zhàn)備疏散"為名馮老被迫回到老家。在逆境中,他仍保持著傳統(tǒng): 主動為家鄉(xiāng)父老演奏。老年人說"吹破天"又回來了,年輕人親眼看到了父輩們常說的"吹破天"。馮老家里成了鄉(xiāng)親們的俱樂部。
1976 年馮老回到北京,參加街道工作。在凡有群眾集會的場合,會前、會后都能聽到他的笛聲,只要有人要"馮老來一個",他就馬上從袖筒里取出笛子滿足大家的要求。凡馮老參加的會,到會人數(shù)最多。久而久之,年輕人發(fā)現(xiàn)了馮老的秘密,不論在哪里見到馮老,只要左臂不能彎曲,就一定帶著笛子。1980年76歲的馮老因身體行動不便,才結束了他平凡而有意義的活動。
笛子在中國發(fā)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南宋"唱賺"中,笛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笛韻渾如丹鳳叫,板聲有若靜鞭鳴",這些古人詩詞描繪了鼓板和笛默契的配合.生動的演奏效果,甚至是不可缺少,但畢竟還是伴奏。宋元時期北方的"雜劇 ",南方的"南戲"、 "散曲",發(fā)展到近代的昆曲、曲藝、梆子和各種民族及地方戲的演奏,包括"二人臺",笛子也還只是伴奏。
1953 年召開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摹會演大會,馮老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參加演出,他演奏的《放風箏》、《喜相逢》兩首笛子獨奏曲,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動聽的旋律、 豐富而純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鮮明、樸實的音樂形象,轟動了大會,轟動了北京。一時大街、小巷、工廠、學校到處都能聽到這兩首樂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國各地。是馮老把笛子演奏以獨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臺,完成了笛子從伴奏到獨奏的歷史轉變。在他的啟發(fā)、影響下,笛子獨奏在全國蓬勃發(fā)展,曲目也大量豐富起來。這對笛子演奏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馮子存 - 個人成績
馮老取得的豐碩業(yè)績,和他長期一支笛子走天下,一個人一臺戲的作藝方式,雄厚的民間音樂基礎,有著直接和必然的聯(lián)系。
馮老的笛子風格是在內蒙、原察哈爾北部、張宣地區(qū)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臺等民間音樂和戲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體現(xiàn)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語言特點。歌唱性是他笛曲的特色,也可說是靈魂。因此在學他的笛曲時,如唱不出味道,想吹好樂曲是很困難的。 馮老平時演奏的力度是很強的,笛子到馮老嘴下要高出幾十個音分,甚至半個音。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這基礎上長、短、密、稀、軟、硬各種花舌技巧應運而生。為
馮老對待學生是非常熱情負責的。50至60年代,每天收到的信不下幾十封,有時上百封, 上門求教者更是接應不暇,更有不少從此走上了專業(yè)道路。隨著馮老到國外訪問演出和參加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國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馮老的學生遍布全國,從中央到省市,從地方到部隊,從專業(yè)到業(yè)余,經馮老指點過的 人可謂"桃李滿天下",至今這些同志們在不同崗位上發(fā)揮著作用。 馮老七十年笛子演奏生涯,為中國笛子演奏事業(yè)開拓了新的前景,使笛子以嶄新的面貌立于舞臺之上。
馮老幾十年創(chuàng)作.演奏了大量的有濃郁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的笛子獨奏曲,不但豐富了舞臺演出節(jié)目,而且為人們留下了極寶貴的財富,像《喜相逢》、《放風箏》、《五梆子》、《黃鶯亮翅》、《掛紅燈》、《萬年紅》。。。。。。至今仍為名曲在群眾中傳播。 馮老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笛子藝術鍥而不舍的追求各精益求精的精神,都為人們后輩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中國竹笛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