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李研山(1898-1961年),本名耀辰,字居端,號研山,廣東新會 荷塘區(qū)篁灣人。
個人簡歷
出身 書香門第,自少愛好詩書畫。
少年時到廣州廣府中學讀書,并拜美術教師潘至中為師,課余常到潘家習畫。
1919 年到北京考入 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yè)后回粵,初在開平縣政府任教育科科長。不久,辭職往廣州,參加廣州國畫研究會和 頤園 俱樂部活動。
1923年又加入潘至中組織的 癸亥合作畫社(后改為國畫研究會),得到更多的習藝機會。后曾到汕頭法院,廣州法院,歷任書記、 推事、庭長等職務,但在工余仍從事繪畫。
1931年,李研山被聘任為廣州市立美術專門學校校長。他專聘著名畫家 趙浩公、 黃君璧等到校任教,為畫壇培養(yǎng)人材。
1937年7月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到香港與畫家 李鳳廷合設鳳研樓畫室。不久,又轉去一間由愛好書畫的有錢人 聚會的協(xié)興俱樂部,過著依附于人的生活。
香港淪陷后,他初逃至澳門,在那里設立石齋壺館,受到書畫界的尊重。
1943年他往湛江,在友人和學生們照顧下,安心讀書和繪畫。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他曾回到家鄉(xiāng)荷塘,創(chuàng)作一幅《江山無恙圖》長卷。不久離去,先居廣州,后徒香港,在知名畫家和學生們的關照下,舉辦畫展,賣畫為生,他的畫技和聲譽又有所提高。
建國后,李繼續(xù)專致藝術事業(yè)。 他的作品先后參加香港思豪酒店畫廊兩次畫展和 庚寅書畫社聯(lián)展,與名畫家 吳子復、 張大千等研討、創(chuàng)作畫藝。
1954年在香港元嶺建石濱溪館隱居,但他仍設帳授徒,前來造訪或求學的人來往不絕。后被聘為香港中國美術會名譽主席、華僑書院藝術系主任。
1961年5月11日,李研山在香港病逝,終年63歲。 后人為他出版《李研山畫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