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樂群 - 人物簡況
盧樂群,一九四二年生,浙江臨海人,F(xiàn)為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lián)委員、浙江省人大代表,著名書法家。其書法師承沙孟海、陸維釗,兼收碑帖之長,所書雄奇、瀟灑,自成一家。曾先后于北京中國美術館和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紀念館等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出版有《盧樂群書法集》、《盧樂群書法作品集》。
盧樂群 - 作品風格
盧樂群先生是繼于右任、沙孟海、陸維釗之后走碑帖交融書法之路的第三代書家群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書作既具有歷史的、古典的韻味,又富含著強烈的時代創(chuàng)新色彩而為世人所重。
盧樂群先生的書法定位是以帖學為根基的。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盧樂群先生主要取法二王、米芾、李北海等,奠定了行草書技法的根基。上世紀80年代后,在一陣廣臨博取之后,盧樂群先生開始把興趣逐漸轉(zhuǎn)移到北碑、漢碑上來,于《石門頌》《石門銘》用功最久。1983年前后,他進一步大量收集整理近現(xiàn)代新出土的殷墟甲骨、西域簡牘、河洛墓志以及帛文殘紙,擇善而學,并體會其妙理,1985年寫下了《論民間書法的啟迪》一文,刊發(fā)于《西泠藝叢》,并收入《浙江論文選》,在當代書法理論界較早地提出了從民間書法中吸收營養(yǎng)的主張。這一以帖為體,以碑為用的創(chuàng)作思路,使其書法在保持了帖學瀟灑、流暢的同時,遺貌取神地吸收了北碑中的雄強、渾穆與峻厚,漢碑中的開張與高古,以及民間書法中的率意與質(zhì)樸,從而完成了對歷朝碑版、魏晉殘紙的消化與吸收,去蕪存精,從而使書法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境界,呈一派高古雄強、儒雅蕭散的藝術境界。盧樂群先生書法的成功,一則是由于他的每一次書風演變都始終建立在原有基點之上,是一種不斷豐富、融合、提煉的過程——即保持著根本基調(diào)的升華,而實現(xiàn)了自己的藝術高度;二則是他的書法定位體現(xiàn)了時代性,把握了時代的脈搏,而站到了一個時代的至高點。